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茶马古道上的幺店子

四川经济日报 2017-11-09 01:32 大字

□ 杨辉祥文/图

茶马古道不是一条独路,它是一个路网,密如蛛网,如毛细血管般互相交汇贯通。如果把这些道路的长度统计起来,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一千多年来,古道上的马帮和背夫跋山涉水。

人们在谈到茶马古道时,偏重于它的行。但人行途中,除了行还需要吃和住,而吃和住总会与旅馆、客栈有关。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行商、背夫需要落脚休息,因此犹如长藤结瓜一样,茶马古道上密密地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客栈和马店,其中最小但却最多的就是像石头寨蔡姓两家这样的幺店子。

幺店子名称的来历,说法很多。四川话,幺就是一,而一是最小的数字。幺店子就是小店的意思。人们也把它们称为鸡毛店。还有人认为幺就是腰,中间的意思,这些店往往处在两个比较大的场镇之间。所以称为幺店子。

石头寨的蔡家店

邛崃水口镇蔡家河,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当地人告诉我,它地处茶马古道到康藏的要冲,过去到新街(地处现在的金川、小金县地域)翻越夹金山就要从这里经过。这里遍布着由石头垒成的墙屋,因此被人称为石头寨。历经岁月的沧桑,石头寨保存完好的房屋已经不多了;蔡友能、蔡友娥两家开的幺店子,现在石墙尚好,遗留着几间穿斗结构的房子,虽然已显破败,却仍无言地述说着古道的历史。

我感到奇怪的是,石头寨的幺店子离水口场只有五里路,而水口的住宿条件更好。那些住店的为什么不住水口而选择这里?当地人告诉我说,住在幺店子的基本上是背夫,背夫都是很穷的,靠卖苦力为生。场镇上的那些旅馆他们住不起。另外,五里路现在看起来很近,晚上也可以走,但那时候不行,临近擦黑,路窄坡陡,时有土匪出没,很不安全,所以要“未晚先投宿”,先住下来再说。

如今在很多人的脑海里,一说到茶马古道,一定会出现在崇山峻岭之间,山间小道,薄雾弥漫,一行马帮隐隐约约行在其中,马蹄嗒嗒,马铃悠扬,赶马人唱着赶马调,很有诗意。其实这种情景比较少见或说它不太真实。我考察纸房沟等几条茶马古道的路况时,询问当地人,他们说,当时在这些茶马古道上过往的最多是背夫(也叫脚夫或者叫背子),他们每天都看到背子“牵索索”地经过。虽也有马帮经过,但不多。在茶马古道或者说四川境内的茶马古道上,更具体说在邛崃境内通往西南西北山区的茶马古道上,主要的运输力量还是人力,即背夫。

为什么四川茶马古道上会产生众多的背夫?有人认为,首先最为重要的原因,在四川没有像云南那样善走山地高原的骡子和马;其次,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而川人又善于背负;茶马古道在四川经过的地方,很多险要的地势不适合骡马通行,而背夫适合走崎岖陡峻的山路,似乎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另外,骡子和马是大型的生产资料,日常维护成本非常高,导致运输成本也高。我曾经考察明清时代政府有关马的政策,明清时代,骡子和马是战略物资,政府为了防止有人利用骡子和马与政府作对,管控是非常严格的。所以背子成为了邛崃茶马古道上的主要运输方式。

邛崃人称背子运输为赶山。有专门以背子为生的,但更多是利用农闲时间,临时挣点脚钱的农民。他们主要为客商运货,有时也捎带点货,做点小买卖。他们的工具,有背夹子、丁子拐、脚码子。背夹子上宽下窄,像V字型,夹子上堆放装有货物的麻袋。丁子拐,平时做杵路棍,要休息时支撑在背夹子的下方,托住背子,以便休息。脚码子为铁制,有齿,绑在脚掌上,防滑。还有不用背夹子的,把货装进长麻袋,中间用绳拴,状如香肠,直接用搭鞭子,套起背着走。

背夫们运输的货物,进山的主要是内地产的茶叶、绸缎等,背出的主要是康藏地区产的药材皮毛等。到了民国时期,鸦片也成了重要的贸易物资。背子的计重单位称为斗,斗分新斗和老斗,新斗30斤,老斗40斤。一般背夫负重为2斗半,约100斤左右。背子里除了货,还要背上自己在途中吃的粮食和用品。

很多老年人现在谈起背夫都流露出一种同情,他们说,背子苦,都是穷人,没得法的人才做背子!那是一个又苦又累并有可能随时丢命的活路。背夫以男的为主,但因为生活所迫,也有些妇女和儿童加入背夫的行列。

老背夫王大爷

我找到了南宝山镇的王大久大爷,请他讲背夫的事情。王大爷今年88岁,他说,当年背夫中流行一句话,“要过镇西山,把命交给天”。背背子很危险的,一是路途险峻,二是经常遭土匪抢劫。他说,那是1945年,他当时才15岁,也曾经去赶山,当背夫。他原在水口街上高佐臣舵把子家里当“家政”,即端茶倒水、洗衣煮饭、扫地及洗被子。

这年春天,高佐臣准备发背子去新街做生意,雇了十多个脚夫,每人背了120斤的货物,叫他也用有盖的竹编扁背篓背二十来斤电池、肥皂、糖果一同前去。他们踏着弯弯曲曲向前延伸的红砂石石板路,经余水碾、蔡家河、彭家营、金山寺和南宝山顶上的风洞岩,一步一步地走向新街。

他们走到了一个叫桅杆槽垭口的地方,看到几个横挎长枪的土匪在树林边上走动。这些是在桅杆槽一带专门抢劫来往商客财物的“棒客”,之所以没有抢劫他们,那是因为有人在前面打点和交涉,打通了关节。他们到了杨坎门,水很急,没有桥涉不过。

当地人把两根直径一、二十公分大小的树从河的两岸伸向河心,用垒起来的石头压住树头,再用绳子捆住重叠在一起的树梢。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个扶手,便可以过人了。当地人叫这种桥为“弓弓桥”,但要过这样的桥,需要一些技巧,否则就会掉下河去。他当时人小,不敢过,最后在其他背夫大叔的帮助之下,才战战兢兢地过了桥。

过杨坎门就进铜厂河。进了铜厂河之后,就是两边高山夹一条雪水河的峡谷地段。这里没有路,只有用钢錾子在岩上打起一个一个的洞,插进一根根在外面还留有一米长的木头,铺上木板,建起有扶手的栈道。当地人叫“偏桥”。走在栈道上,下面是波涛汹涌,响声巨大的雪水河,过往的行人都胆战心惊。

离开雪水河,就要翻翁顶山,翁顶山上山三十里,下山三十里,一年四季冰雪覆盖,走到半山上就有凌冰,要穿凌爪子才不打滑。雪地上只能走人踩出来的50公分宽的脚印路,不能乱走,一不小心掉进了雪槽,只有死路一条。在这山上行走,中途没有人烟,必须当天走完,不能住宿。

上山要慢走,不能气急,如果出现气急困乏,千万不能坐下,要鼓起劲走,或让旁人拉起走,一但坐下,就起不来了。在山上不能大声说话,更不能打枪放炮,把山惊了就是黑风黑雨、下雪蛋子冰雹。走拢半山,中午时分,空气稀薄,大家都不说话,憋住气,振作精神赶路。突然,王大久看见前面的路上躺着一具尸体,脸很黑,他当时很害怕,身上起鸡皮疙瘩打冷颤,没敢多看。他鼓起勇气跨过去之后,便快步离开,吓出了一身冷汗。

后来因为金川打仗,他们没能到达金川。在返回的途中,路过翁顶山时,见有人已经把那个死人就地掩埋了,垒成了一个坟堆。由于茶马古道的艰险,有很多人,特别是背夫,客死在这条古道上,司空见惯。他们的尸骨抛撒在异乡。

王大久说,茶马古道路途上所看到和遇到的的艰险,是他这个当时只有15岁的少年无法承受的。那次,当他在雪水河栈道上遇见他当女背夫的表婶时,他只喊了一声表婶,眼泪便一下子夺眶而出了。在悬崖峭壁狭窄的山路上,几乎没有搁背子的地方,要小便,男的用丁子拐托住背子,站着方便。而像他表婶那样的女背夫,则只能随身带几片笋壳,用笋壳接尿导尿,站着小便,笋壳用后,不能丢,风干下次再用。这就是背夫的艰辛!

渐行渐远的幺店子

王大久谈到了茶马古道上的幺店子。他说,这些幺店子一定都紧靠路旁,是路边的农户腾出自己的房间做成,一般只有两三个房间,很小。他说,在现在九里泮牌坊修水厂的地方,也有一个幺店子,是一个孤寡老太婆开的,只有一间空房。

当然,也有专门修幺店子来赚钱的,王大爷说,翁顶山脚的一处深山老林,没有人户,但有一个有权势的人在那里搭了几间“个”字形的茅草房,架起几个连连铺,供过往的人们在这里宿食。这些幺店子没有店招,没有标识,因为沿途经常赶山的背夫非常熟悉,他们会自己进店来。王大久和他的老伴回忆起了附近很多地方的幺店子,如纸房沟、马崖顶、合江店、田铺头、白家店……这些幺店子都是当地人所开,土匪不打窝边草,不会去骚扰他们,当然,也可能是这些店主平时要向那些土匪地头蛇交纳保护费的原因。

幺店子的条件非常简陋,一般是用树条绑成连连铺(通铺),或者干脆是地铺,上面铺了些谷草,很多幺店子没有棉被盖,盖的棕毯,睡的是棕垫,臭虫跳蚤很多。幺店子提供锅灶,由背夫自己烧水做饭。背夫很多带的是玉米馍馍,在灶头火塘里烤一下,拍一下灰,就吃了。下饭菜基本是背夫自己带的红豆腐。有的幺店子也向背夫卖些豆花、盐菜、麻花之类的食品。背夫付现钱作为住店费,也有用米来抵费用的。

虽然幺店子的整体设施和卫生条件比较差,但因为便宜,穷苦的背夫们也能够承受。而这些幺店子也满足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首先是安全,其次可以遮风挡雨,有喝的有吃的,歇歇气,休息睡觉。

茶马古道上的背夫们,被沉重的背子压弯了腰,汗水模糊了视线,在充满危险的崎岖的小道上,一步步艰难行进。对于这些累死累活的背夫来说,到了幺店子,就是到了温暖的港湾。所以,我在问到王大久对那些幺店子的感受时,他说,当时每次到了幺店子,就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终于有饭吃了,可以睡觉休息了。茶马古道上幺店子是背夫们临时的但不可缺少的家。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这条金子般的经济带,在当我对背夫和幺店子的这些状况有了更多了解后,才知道它是背夫、马夫及商贩们,用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筑成的。当我们在回顾茶马古道的辉煌时,不应该忘记他们才是茶马古道的真正灵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利,茶马古道上已经没有了背夫,没有了那些山路上的喘息的回音,在那些他们曾经经过的山崖边,岩石上已长满了青苔;残存的幺店子里,早已经闻不到背夫们烤玉米馍馍的香味,没有了他们半夜甜蜜深沉的鼾声。茶马古道渐行渐远,幺店子正在破败消失,只有石头寨那屹立不倒的石墙,可能还记得曾经络绎不绝的背夫们的身影。

新闻推荐

大熊猫会遇上雪豹么? 专家说:别担心,它们的“地盘”没在一块儿

10月23日是世界雪豹日。昨日,从四川卧龙保护区传来消息,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雪豹生存状况良好。据卧龙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段兆刚介绍,卧龙保护区位于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核心——邛崃山系,卧...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