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瓷胎竹编】瓷胎竹艺:竹的乡愁
□ 东方玉
群山环抱的四川不仅盛产茶叶、丝绸和酒,还盛产种类繁多的竹子。正如著名的李约瑟博士所说,“这是一个竹子的国度”。盛产竹子的四川可以说是中国的缩影。盆地南部长江边上盛产楠竹,有“蜀南竹海”的美称;盆地西北的四周山脉则生长着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箭竹;在雨水充沛的川西平原上,农舍周围,多是一笼一笼丰茂的慈竹、斑竹。
这些一笼笼的慈竹或斑竹,成了川西农户的重要标志。四川的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竹编。每到农闲时节,总能看到或男或女、或老或幼的农人坐在门前院落,破竹划篾、匀丝编织,那些农家常见的箩兜、箩筐、晒垫、围席、筲箕、蒸笼、竹扇、枕席等,便从他们的手中悄然成型。瓷胎竹艺便扎根于这样深厚的竹文化土壤之中。
邛崃平乐古镇盛产的瓷胎竹艺远近闻名。在五月的清风中,我再次踏上通往平乐古镇的道路,这是一个盛产竹子和乡愁的古镇,那里的竹子以纸和瓷胎竹艺两种物质形态,静静地演绎着古镇悠久的文明。
平乐:竹子的两种文明形态
很早就听说平乐盛产精美绝伦的瓷胎竹艺品,百闻不如一见。我像一个鲁莽的孩子,一下车便一头闯进那里的竹编作坊,对那些瓷胎竹艺品所散发出的温馨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着实惊讶了一番。平乐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重镇。众所周知,竹子是造纸的主要原材料,平乐盛产竹子,因此平乐造纸业的发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据宋朝的《九域志》记载:“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它说明至少从宋代起平乐的造纸业就十分发达,那是平乐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那时,平乐生产的竹纸与同为邛崃(古称临邛)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蜀布和邛竹杖一起,被马帮源源不断地送往异域,一代又一代的商人顽强开拓,从环抱四川的崇山峻岭中突围,增进了蜀人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
尽管平乐的芦沟、寨沟和金鸡沟是堪与蜀南竹海媲美的“蜀西竹海”,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那漫山遍野、苍翠欲滴的竹子除用于造纸及编织一些日用、农用的器具外,基本上没有别的用途。后来由于瓷胎竹编工艺的传入,那些生长在山间的竹子不仅以纸,更以瓷胎竹艺品的形式,直接参与了古镇的文化创造和心灵建设。花开有期,日落有时。如今,古镇的造纸业式微了,只有被古镇的水土滋养的瓷胎竹艺,仍顽强地支撑着古镇的一方文化天空。
澄清如练、不舍昼夜的白沫江环抱古镇。这是命运中注定的一次聚会,我在白沫江西岸的乐善桥头,与瓷胎竹艺——这一竹子演绎的年轻的文明形态不期而遇。像所有不速之客一样,我的闯入让瓷胎竹编作坊的那些正忙于编织的女工们抬起了头。好在古镇的旅游业早已像五月的阳光盛大而热烈,女工们是见过世面的,不在乎外乡人将照相机镜头对准她们,并按动快门。我惊讶于她们手中的活计,那一双双平凡而灵巧的手,是怎样用细如发丝的竹丝,变幻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瓷胎竹艺品。是谁将这世间少有的绝活传给了她们?
据作坊负责工艺的师傅讲,要生产出一件合格的瓷胎竹艺品,仅材料的选择便极为讲究。在平乐众多的竹源中,仅芦沟、寨沟、金鸡沟所产的慈竹能用于编织,且只能选择生长在阴山坡地上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优质节长的慈竹,使用其老嫩适度、长度均匀的中间三四节。经裁料、去青、破节、晒色,再经选料、烤色、起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余道极为精细的加工,制成断面方正、棱角分明、柔软如绸、均匀一致、色泽光亮、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且整个制丝过程全为手工操作,观者无不叹为观止。每50公斤原竹仅抽丝8两,其价值同银子相当。此外,瓷胎竹艺品的编织技艺亦要求甚高,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篾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在老师傅的口传身授下,女工们能用薄如蝉翼、轻如浮云的竹丝,紧贴瓷胎编织出诗词、山水、人物、禽、兽、鱼、虫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当你细细把玩,每一件器物都散发着竹子特有的幽幽清香,令人爱不释手。
竹丝扣瓷:出其不意的发明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一种完全源于民间的草根艺术。据史料记载,瓷胎竹艺起源于清代。道光同治年间,自幼酷爱竹编的四川崇州府(今成都崇州市)人张国正,在学习总结民间竹编工艺的基础上,将竹篾愈削愈薄、竹丝愈劈愈细,器具编织得愈来愈精致。渐渐地,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难以自己成型,满怀创造激情的张国正便“异想天开”地选用了瓷器、漆器作为底胎,让竹编依附在底胎上,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进入“有胎依附”的新阶段,瓷胎竹艺的前身——有胎竹编诞生了。当时,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多作为贡品供皇室贵族享用。
细竹编的出现,特别是有胎竹编的出现,使竹编从单纯的实用进入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新境界,从此步入工艺美术的行列。张国正的创新不胫而走,迅速得到各界的重视,他制作的漆胎饭盒、烟盒、帽筒等作为贡品呈进了宫中。1915年,其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消息传回成都,人们街谈巷议,一时成为佳话。张国正也因进贡有功被御赐“五品军工”。光绪年间,四川道台周孝怀在劝业局下设立细篾科,聘请张国正担任教师,招收艺徒,讲授瓷胎竹编技艺。从此,川西民间集中了大量的竹编工艺人才。
在老艺人的口传身授下,四川瓷胎竹艺界人才辈出,先后产生了十一位四川省工艺大师,可谓大师云集。像林绍清、肖树清等,都是工艺大师。特别是肖树清,经她的手创作的众多瓷胎竹编精品,如芙蓉花仙、黛玉葬花、薛涛吟诗图等大型、超大型花瓶及秋声双面异形竹绣座屏等,可以说开创了瓷胎竹编技艺最辉煌的时代。
瓷胎竹艺在古镇平乐真正兴起并成为一项产业,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平乐的芦沟、寨沟和金鸡沟盛产慈竹,由于瓷胎竹编工艺的传入,从此那些生长在山间的竹子不仅以纸,更以瓷胎竹编工艺品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四川,瓷胎竹编仅产于成都、邛崃、梁平、青神等少数几个和邛崃山脉接壤的地区,由于平乐有四五万亩竹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加之劳动成本又相对较低,因此就规模而言,平乐是最大的,工艺水平也最高。瓷胎竹编曾一度成为平乐的支柱产业,在它的繁盛时期,从业人员达两千余人。
竹编艺人:年轻的老师傅
在邛崃市政府所在地临邛镇,绿树葱茏的篁冠竹艺坊位于临邛镇西郊,那里的女工们正在窗明几净的作坊里忙着各自手中的活计:有的在依胎编织茶具、咖啡具,有的在依胎编织花瓶,有的在依胎编织文房四宝,有的在全神贯注于画编……当不速之客们来到她们面前,她们只是偶尔抬一下头,对你或微笑或缄口不语。当我说明来意,竹艺坊的负责人任德智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一阵寒暄后,要我直接采访王晓晓,并说小王师傅是竹艺坊女工中从事瓷胎竹编时间最长的一位。
王晓晓知道我要采访她,一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也颇有些犹豫,毕竟她太年轻了。在我的心目中,一个有成就的手艺人年龄至少在中年或中年以上。这已然成为我的思维定势。女人的心总是细腻的,何况是有着灵巧双手的手工艺人。也许是看出了我的疑虑,王晓晓告诉我,瓷胎竹编艺人大多比较年轻,四十岁以上一般就退居二线了。
她今年三十一岁,在家中排行老幺,上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因家境贫寒,初中才读两年便辍学了。那年她十五岁,便在平乐镇上的一家竹编作坊师从吴小玉师傅学习竹编。那时,吴师傅也才二十岁出头。她说,瓷胎竹编这手艺是个细活,学徒期少则两年、多则三年才能出师。学徒期间,先学编小花瓶(素编)。王晓晓至今还记得,第一只小花瓶她编了整整一个月。那个月她领了十一元钱的工资。第二个月学编小酒杯,挣了二十八元钱。工资虽少,但芝麻开花节节高,王晓晓在这个行业中似乎看见了希望,因此,一干就是十六年。
“你为什么没有留在家乡平乐,而到了篁冠竹艺坊?”我问王晓晓。她的回答让我颇感意外:“我想学点新的东西,篁冠竹艺坊筹建需要人,我就自告奋勇到竹艺坊来了。和我一起来的还有好几位老乡。这里的许多东西令人耳目一新。”
我问王晓晓,你在瓷胎竹编这个行业中干了十多年,有什么最打动你?“当然有啊!2003年9月,竹艺坊去重庆参加第八届三峡国际旅游节,我作为现场演示的手艺人有幸参加了那次盛会。当时来参加旅游节的人很多。一天上午,几个香港游客来到我们的摊位前,我的编织演示吸引了他们。他们在知道了产品的标价后,无论如何要买下那件‘玉燕鸣春\’的花瓶和那幅‘年年有余\’的画编。我给香港游客讲解‘玉燕鸣春\’的寓意,他们连连点头说好。按旅游节组委会规定,场内展品只能撤展后才能交易,而展览会还有两天时间,香港游客不得已在重庆多玩了两天,展览会结束的那天下午,香港游客迫不及待地把两件作品买走了。他们对竹编工艺品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干我们这一行,有什么比客人喜欢我们的作品更令人感动的呢?我们这一行也辛苦,一天一坐就是八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完全是‘坐出来的活路\’。”
从有到无:翱翔的太阳神鸟
我曾经采访过邛崃市众多的瓷胎竹艺坊,但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篁冠竹艺坊生产的瓷胎竹艺品。在瓷胎竹编行业,尽管每个作坊都能生产传统的花瓶、茶具、酒具、咖啡具,及首饰盒、文房四宝、竹压盘等,并都能紧贴瓷胎编织出诗词、山水、人物、禽、兽、鱼、虫等图案,且件件作品都能达到做工精细,但由于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有限,所编织的图案随意性较大,色彩单调,文化含量较低。篁冠竹艺坊却显现出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他们大胆聘用从海外归来的画家、装置艺术家刘成英先生担任作坊的艺术顾问,所设计推出的“玉燕鸣春”“钟鼎墨香”“虎啸长安”“三峡绝唱”“丽江印象”等一系列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其中,文房四宝“钟鼎墨香”,还荣获了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品博览会金奖。
在篁冠竹艺坊,商代的玄鸟、青铜器上的铭文、汉代的瓦当、纳西族的东巴文字……这些极具装饰意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符号,设计者并不是简单地移植到瓷胎竹艺中,而是在其中注入了浓郁的后现代审美趣味,构思精妙,法度严谨,设计简洁大方,用色沉稳而大胆。如果说瓷胎竹艺是民间艺人张国正当年出其不意的贡献,让这一草根艺术从无到有,那么,前卫艺术家刘成英的贡献则是让瓷胎竹艺从“有”到“无”,从有形的器物升华为无形的更具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精神器物。他全新的设计理念有如一缕清风,给瓷胎竹编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瓷胎竹艺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载体和艺术表现形式,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在我看来是十分重要的。2008年,瓷胎竹编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作为一门土生土长的草根艺术,瓷胎竹编能将高雅的传统文化符号纳入自己的视野,无疑是这门民间绝技的一次凤凰涅槃。
我采访王晓晓时,她正在编一件咖啡色花瓶。花瓶尚未编完,但一看图案便知那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任先生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成都市政府订做的花瓶,一共两件,是专门赠送外宾的。太阳神鸟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又是我们成都出土的,这样的礼品才拿得出手啊!”王晓晓手中编织的花瓶快大功告成了,因此,已能看出花瓶的整体设计风格。这件瓷胎竹编花瓶,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瓶身均匀地分布着三个大小相同的太阳神鸟图案,看上去既富有民间工艺品的喜气,又充满浓郁的书卷气,让人爱不释手,与我在成都送仙桥古玩市场看到的那些瓷胎竹编工艺品,无论色彩和装饰图案都大异其趣。如果说普通的瓷胎竹编仅仅是工艺品,篁冠竹艺坊的瓷胎竹编就是在默默地传承一种文化。竹艺坊的文化情怀与抱负,通过女工们那一双双灵巧的手编织出的作品,已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闻推荐
泸县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不断深入。近日,泸县得胜镇东煌殿村等4个村83亩农村宅基地退出节余建设用地指标被成功拍卖,跨出了农村宅基地改革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推动转变的第一步,建立起了指标在县域内...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