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以后 成都先后11次成为“国都” 断断续续共计171年

成都晚报 2016-11-04 00:00 大字

文/李殿元

公元前316年,秦统一了巴蜀,古蜀王国灭亡变成蜀郡,古蜀国都城成都也变成成都府,千年辉煌成为历史记忆。不过,在此之后,因为巴蜀独特的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以及成都在巴蜀地域的中心地位,使成都在秦汉后又多次作为某些政权的国都而存在。

成都平原经济大发展

先后11个政权以成都为都城 

秦汉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经济大发展,成都取代关中成为天府之国。据《汉书》记载:“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即是说,成都在汉代已经是当时全国的“五都”之一。

在唐宋时期,据《旧唐书》:“至德二年,……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五京。”即是说,成都是当时全国的“五京”之一。其后更有“扬一益二”之说。

成都迅速成为古代的大都市,加之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成都在秦汉后又有多次作为国都的历史。简单计算,先后有10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唐代安史之乱期间,成都还曾当过陪都。亦即曾11次成为国都。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四月(25年),公孙述以蜀地自立为帝,国号“成”,建元“龙兴”,至建武十二年十一月(36年)灭国,共历12年。

东汉末年刘备入主成都,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延续了汉朝大统。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直到后主景耀六年(263年)十一月,刘禅降,蜀汉亡,成都作为首都共43年。

两晋时期,氐族首领李特于建初元年(303年),自称“益州牧”,都督梁、益二州诸军事、大将军、大都督,都成都,次年称王,定国号“成”,后其子改为“汉”,直到嘉宁二年(347年)三月,国亡归晋,共4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谯纵叛晋,义熙四年自称“蜀王”,至义熙九年(413年)七月,硃龄石平蜀斩谯纵,成都为都9年。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年)四月,萧纪窃位于蜀,改号“天正”,次年八月尉迟迥攻陷益州,平蜀。此次成都作为梁都2年。

安史之乱时,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十二月,改蜀郡为南京,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九月,废成都府南京号,仍为成都府,作为陪都4年。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乾宁七年(907年)九月,王建即皇帝位,国号“蜀”, 史称“前蜀”,定都成都,至后唐同光三年(925年)蜀灭,共19年。后蜀明德元年(934年)闰正月,孟知祥即皇帝位,国号“蜀”, 史称“后蜀”,定都成都,至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国除归宋,成都为国都32年。

宋朝时期,淳化四年(994年)元月,李顺攻占成都,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宋廷派大军前往镇压,五月,成都破,李顺阵亡,此次记为1年。

咸平三年(1000年)元旦,戍卒赵延顺不堪上级压迫,率众杀死符昭寿,占领益州,拥立王均为皇帝,称“武威元皇帝”,国号“大蜀”,年号“化顺”。九月,宋军大军进攻,成都城破,王均突围至富顺。十月,王均自缢而死,此次记为1年。

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张献忠陷成都府,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放弃成都。以成都为都3年。

秦汉后,成都先后10次成为割据政权的国都,共计167年,加上唐代作为陪都4年,共171年。这171年的古都史,极大地丰富了成都作为古蜀国国都的上千年历史。

刘备政权应视为汉朝政权的延续

成都为都43年历史影响深远

成都在秦汉后作为多个政权的国都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长的是作为刘备蜀汉国的43年国都史,这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段历史。

刘备在成都建立国家,打出的旗号是继承东汉王朝,所以国号是“汉”而不是“蜀”。之所以被误称为“蜀”或者“蜀汉”,完全是封建时代的正统观念作祟。司马光就明确指出:“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虽然历史并未正视刘备政权,但是,人民群众却有自己的认识。《三国演义》是中国最家喻户晓的历史小说,其中的“拥刘反曹”倾向是民间创造的。三国故事流传于民间,说书人、听书人、编书人共同加工、创作,最后才成书于文人之手,其拥刘反曹的倾向,经历了渐次发展、多方面补充到《三国演义》、最终汇集百家优秀创作成果定型的过程。

《三国演义》“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与汉民族当时正处于充满危机、灾难深重的宋元时期是有关的。那时的中国北方都被辽、金占了,南宋只得偏安于江南一隅。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居为曹魏,以示正统。南宋与刘备政权的处境很类似,于是自居为蜀汉,同时丑化同样在北方的曹操。此时也产生了“兴复汉室”之类的口号,这对于正在坚持反抗外来压迫的汉族人民来说,便具有象征爱国主义的特殊意义。诚如《资治通鉴》所说,“(宋)高宗以后,(朝廷)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

《三国演义》在中国无人不知,“拥刘反曹”的意识也随之流遍大江南北,而成都作为刘备政权的都城,也同样被全国大众所向往,即或在明清后,成都因各种原因处于历史上的低潮期,但依然是全国性的名城。

蜀地虽地理闭塞但襟怀开放

使得巴蜀文明具有世界文明特点

自秦以后,巴蜀统一为一个区域,多以“蜀”字指代这个区域,即古代四川,而成都一直是这个区域的中心。“蜀”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虽地处四川盆地,周围大山怀抱,却并不封闭四塞。巴山蜀水所积淀并形成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厚而凝重,而在巴蜀文化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强烈的开放性和兼收并容性。巴蜀文化同海内外其他先进文化相比,也是毫不逊色。这也是促使古代巴蜀文明具有世界文明特点的一个原因。

所谓巴蜀文化,其实是巴蜀地域文化不断与包括中原文化在内的邻近周边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荟萃的产物。《华阳国志》里记载的“五丁迎石牛”一类传说,反映出古巴蜀先民力求打通闭塞、走出盆地,渴望与外界交流的观念和行为。距今6000年—5300年的大溪遗址、距今5000年—3000年的三星堆遗址所出土海螺、海贝、象牙,明显具有强烈的外来因素。三星堆文明曾在夏商之世及周初,以成都平原为辐射中心,其影响向北达到汉水流域与渭水上游,向东远及今宜昌长江两岸,向南则深入青衣江、大渡河流域。此外,它还通过包括古栈道、古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古蜀布之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中原文明、荆楚文明、滇濮文明以及南亚文明、西亚文明、埃及文明、爱琴海文明等诸文明的优秀成分大方地采借过来,用来发展和壮大自己。

与此同时,巴蜀文化还以大山般的胸怀,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如传说中取代鱼凫王的杜宇、取代杜宇王的开明,都是从巴蜀地域以外进入成都平原的非土著人。秦时迁蜀的赵人卓氏、山东程郑,也是在临邛(今邛崃市)东山再起,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贾的。蜀人妒才之心相对较小,并且很善于学习。《文选·蜀都赋》李善注引刘渊林言:“是时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说明秦汉之际的蜀地土著人很快便可以与中原移民进行语言交流。正是有了这个基础,中原(时称中国)人才将蜀语纳进汉语的方言以内。这也就是西汉扬雄编《方言》时将“秦晋”、“陇冀”、“梁冀”并称的原因。

正是由于巴蜀文化重交流、重包容的大环境的吸引,从秦以后的两千多年间,各类移民、各色人才并携带着各种先进思想、文化技术,源源入蜀,使得秦以后的巴蜀文化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局面,涌现出许多领先于全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科技以及思想文化成果。

成都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城市之一,无论是作为都城时期,还是失去都城地位之后,成都一直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由于农业发达,商贸繁荣,文化兴盛,成都在汉代就成为全国五大工商业都市之一,也是“五都”之中唯一的南方工商业中心城市。唐代,成都更创造了经济和文化的辉煌,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堪称当时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宋代蜀商在唐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影响巨大,由此使成都一度领先于世界。 ——摘自《中国古都学会·成都共识》

新闻推荐

每班轮流升旗 仪式要有核心主题才能登台 镇上千米示范街 红领巾们承包了十年 邛崃羊安小学上演“文明小子养成记”

昨日,邛崃市羊安小学向成都晚报发来一组孩子们升起国旗、清扫街道的照片,参加市文明办指导,“讲文明树新风”成都文明创建全媒体平台、成都晚报社向全市推出的“秀校风校训晒文明瞬间”成都市文明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