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山里燃烧的红蜡烛 “七一”巡礼——邛崃市教育和教师风采
[摘要]“七一”巡礼——邛崃市教育和教师风采
“学校该是什么样的学校?教师该是什么样的教师?学生该是什么样的学生?”这三个教育核心问题,邛崃正在通过努力践行给出清晰而明确的答案。用邛崃市教育局局长赵江临的话说:“一个没有教育理想和情怀,没有对教育执着坚守的人,是肯定做不好教育的!切实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名学生,让教育切实惠及一方百姓。”这,就是邛崃市教育系统“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活动铿锵落地的声音。
时值建党95周年之际,邛崃市教育系统掀起“两学一做”热潮,邛崃的老师们,正在以他们对教育的执着和奉献,用实际行动、用岗位业绩,为党的生日献礼。近日,我们在邛崃城乡中小学进行专题走访,听到的,故事感人肺腑;看到的,场境动人心弦;感触到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邛崃教育
灾后三年取得可喜成就
在邛崃市教育局办公室,我们记录了赵江临局长的详细介绍:2013年,邛崃市教育局提出了创建20-30所文化立校示范校的三年规划,并借力灾后重建,让部分学校先从校舍建设和环境改造上脱土气、出精神,重塑精神文化和强化物质文化,借力现代学校制度的试行和扩面,让各中小学从学校章程制定入手,全面优化学校各项制度,从而推进制度文化建设。在广大党员干部的努力下,直至2015年年底,邛崃绝大部分学校均在文化立校上迈出了可喜步伐:1所学校被评选为成都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20所学校被评选为邛崃市文化立校示范校。
通过三年的特色兴校(合格+特长)举措,广大党员教师的积极介入,初步形成了红色文化、乡土美术、校园书法、校园足球等四个成片推进、在外有一定影响的区域特色,即以高何小学为代表的11所红军小学形成的老区校园红色文化特色,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近20所天台山旅游环线学校所形成的邛崃区域乡土美术教育特色,以高埂九年制学校为代表的13所学校所形成的邛崃区域书法教育特色,以金牛实验中学临邛学校为代表的近10所学校所形成的邛崃校园足球特色。同时,各中小学以“一校一品、一生一特长”为导向,根据区域自然文化资源及固有的师资优势,开发了诸如养成教育、情商教育、科普教育、阳光体育、川剧传承、经典诵读等特色课程,带动了学校特色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了师生发展,提升了区域教育品质。
在“文化立校”、“特色兴校”的旗帜下,一大批名校脱颖而出,一大批德艺双馨、品学双高的先进教师在三尺讲坛蜡烛成灰,从事着“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两学一做”学什么,怎么学;做什么,怎么做。太和九年制学校卢发勋、樊登娥夫妇,高何小学根果艺术课高利老师,火井小学的特色教育,下坝小学的教师团队、下坝支教老师郑黎明作为邛崃教师群体“两学一做”中的典型代表,用行动作出了有力的回答。
夫唱妇和
30年坚守乡村教育
邛崃市太和九年制学校老师卢发勋、樊登娥夫妇,30年坚守乡村教育,执着奉献。他们是中国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典范。
1986年,卢发勋从邛崃师范毕业时,樊登娥刚好考入这所学校。更幸运的是二人都先后到离县城50余公里、邛崃最边远的太和任教,志同道合,共同赏识,互为知音,共同坚守着心中的梦想,在学校教育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播撒智慧的种子,他们用爱心和良善守望了一批又一批的留守娃。丈夫卢发勋,被称为学校的“万精油”,吹拉弹唱,琴棋书画,被誉为学校的“才子”;妻子樊登娥,端庄大方,聪明能干,独挡一面。三十年来,他们一直坚守在教育第一线,照顾留守娃,无微不至,为家乡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卢发勋的音乐和书法,让太和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绽放出生机与活力,也给留守孩子的课余生活带来了诗意。樊登娥,一有空就在教室里守望她的学生,课间、中午,放学后,定时定点地关注班上学生的学习,特别是留守孩子的学习。
太和学校,留守儿童就有近300人,面对一个个在留守岁月中酸涩成长的孩童,他们把爱心、真情、智慧浸洒其中,一路倾情,演绎着一段段真情洋溢的留守故事。
那是2005年的正月初二,太和的父老乡亲沉浸在春节的热闹喜悦中,而樊登娥老师却忧心忡忡,心中像搁放了一块石头,因为她班上的留守学生叶自卫辍学了。卢发勋对叶自卫的家庭情况十分熟悉,母亲是哑巴,咿咿哑哑说不清一个字,手又残疾,父亲常年患病,缺少文化,在外打工。孩子长大,深知家庭贫困,初中毕业后读书的希望渺茫,干脆辍学。樊老师听说叶自卫的亲戚初二要回老家。于是,叫上卢老师,从学校出发,向五里之外的白岩山爬去。一路上,全是泥泞、陡峭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寒风凛冽,冷雨凄凄,一身大汗,终于到达。樊老师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做通了叶自卫的思想工作,返回学校……
当了将近30年班主任的樊登娥,家访故事实在太多了。“一个也不能少“,“再苦也要上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山区孩子的命运”,“自强才能走出困境”这是她经常对留守孩子说的话。
根果艺术
特色教育一大亮点
邛崃苏维埃红军小学(高何小学)地处邛崃市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乡土美术教育资源,高利老师就近取材,活用树根山果,把学校的素质教育与根果艺术完美结合,以特色兴趣教育开启山里娃圆梦之旅。
高利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利用山区丰富的山果树根资源玩出不一样的玩法,从手拿树根捣蚂蚁洞到用树根来制作栩栩如生的蚂蚁;从拿山果玩陀螺到用山果做花鸟。这就是高利老师就近取材着力提倡的“根果艺术”。
学校大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家习惯放任,到学校就很“野”。如何让这些孩子“静”下来,“雅”起来,高利老师想到了以艺怡情。他让学生用山里的茨竹根来造型,来搞装置艺术,由于高老师组织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学生普遍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做出称心如意的作品来,再把学生作品摆上展览架,学生自然就“静”下来了。“能让学生静下来做一件事,用身边乡土材质通过艺术拼接雅起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广东佛山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来校采访时对高利这样说。
高利一次和朋友到白鹤山玩,看到地上有许多松果,老师就让朋友们帮忙捡了一小口袋。一天中午班上的学生李涛涛突然就用松果做出了花朵。老师问她怎么想到的,她说她发现松果身上每一片都像花瓣,于是她就把花朵做出来了。松果去掉片后,就剩中间部分,有点毛茸茸的,另一个同学王婷居然又用它做出了小女孩的形象,非常可爱。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做这些都是简单的事,高利老师可贵处是在完成主科教学之余关切山里孩子的素质提升,牺牲休息时间引导学生坚持做,一坚持就是五六年。在高利老师的带动下,苏维埃红军小学将“根果艺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该校竹木根艺活动已成学校特色,成为邛崃教育一大亮点。
这一活动作为全国首创,得到了成都市和四川省业内专家认可赞赏。成都市金牛区美术教研员周苹带领30多位美术骨干教师来校参观根艺活动;成都知名艺术家刘成英亲带5个孩子及家庭成员,到学校体验和学习根艺制作,人美版教材还将孩子们的根艺作品编入教材。
根果艺术教学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社会的认同。“尊敬的高老师!我是王雪帅的爸爸王培堂,平时很忙,很少回家,上次我回家看到儿子摆放在寝室的根果艺术品很精美,他说是在您的指导下做的,还在省城展览过,邻居也夸他手巧。自从爱上根果艺术创作,孩子文静多了,学习也很上进,我发现他真的变了,为此,我真诚地给您说声谢谢!”这是一个家长发给高老师的短信。
百年老校
传承宏扬厚积薄发
火井,出邛崃西30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汉韵墨香,人文荟萃。境内有诸葛亮引先民凿井取火煮盐遗址,因名火井。
走进火井小学校园,40多米纵深走道的两侧是汉式风格的围墙,左边墙上张贴着师生制作的汉画像砖、篆刻拓印作品,右边墙上张贴着《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古韵悠悠。正中教学楼前一座3米多高的卵形火炬雕塑格外醒目,火炬给人以温暖,卵形寓意孕育万物,体现学校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之寓意。
2010年9月,陶林由火井镇银杏小学校长转任火井小学校长。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火井悠久的文化底蕴,提出了“养正教育”理念,确立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凡事身先士卒,以一名优秀党员的身影引导教师群体真抓实干,学校一年一个样,年年有进步。
在管理上,对自己,陶林完全不近人情!除开会、因公外出,每天都是早到晚归,做好老师表率。对老师,陶林没有管得这么“紧”,每位老师每学期可以在调好课的情况下享受一天生日假、一天开家长会假、一天事假。火井小学成立了教师篮球队、教师书法协会,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倡导老师读书,为每位老师报销一定金额内的购书经费,每年评选表彰书香家庭。为教师健康着想,号召教师每天锻炼,对坚持得好的教师,定期奖励毛巾、香皂,以资鼓励。为了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每年都尽量派教师外出考察学习,让老师走出去,了解外面的同行们在干什么。
陶林说,教育需要一批有情怀的教师,他对教师实行的是“煮汤圆”式管理,安排工作不搞一刀切,只讲明方向。如果老师工作有特色有起色,像煮汤圆一样浮起来了,那学校就给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支持,包括外出学习机会、评优选先、岗位晋级等都向其倾斜。他就是要让老师们明白:做与不做不一样,做好做孬不一样!
2012年,火井小学推出了陶艺汉画像砖制作,并作为校本课程确定下来,2015年又投入20多万元改造了陶艺室,建了电窑室,现师生作品可在校内自行制作、烧制,并用于校园装饰,形成了一大特色。
2013年推进了儿童读经活动。抱着 “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在各年级推动了儿童读经活动,每年级规定了必诵篇目,每期举办一场儿童经典诵读展示。陶林的想法很实在——“就想在儿童记忆力最好的阶段,让孩子们多读一些圣贤书,多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成圣人,则成君子。”
2014年,推进了全校书法教育活动,2015年评估验收为成都市书法教育实验学校,今年晋级为全国书法教育实验学校。师生多次参加市书法比赛,200多人获奖,每年春节义写春联活动,赢得社区居民赞誉。
2014年,学校“4·20”灾后重建全面竣工,“分享式”教学引进课堂,邀请了“分享式”创始人任景业专家3次来校指导,开启了火井小学课改序幕。学生社团建设全面推进,先后成立了汉画像砖制作、书法、古筝、足球、剪纸、舞蹈、象棋等17个学生社团,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都有40分钟以上的活动时间,深受学生喜爱。
2015年是火井小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学校确立了以书法、足球、课改、学生社团建设等为主线的4条发展线路,创建邛崃西路第一小学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特别是足球,全校推进,意在通过足球运动,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在要分数和要体质的选择上,陶林抛弃了功利的想法,选择了健康第一的思想,把体育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包括今年中华武术引进校园、班级足球联赛的开展等,让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通过6年的坚守,一位党员模范作用彰显出强大活力,教师群体信服这位实干家,家长认可这位校长,在广泛支持下,在众志成城下,火井小学这所百年老校焕发了新的生机,可喜的变化成为牵引的力量,带动周边学校群雁竞飞。
后来居上
下坝小学出了“领头燕”
从农村薄弱学校到“邛崃市新优质学校”、“邛崃市文化立校示范校”,下坝小学后来居上的背后是全校师生的辛勤付出,下坝小学教师团队抓特色、提质量,既重质量以强本,又重素质教育以兴校。
下坝小学是一所不起眼的小学校,仅有学生273人,教师27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所农村薄弱学校面临了诸多发展问题,连续多年教育教学综合评估排位后3名。2013年6月,市教育局面向全市公开选聘校长,冯家燕走马上任。
2013年综合评估跳出后3名,2014年度受表扬,2015年度受表彰……冯家燕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高”的承诺。如今的下坝小学,高歌猛进,2015年被评为“成都市书法教育实验学校”、“邛崃市新优质学校”、“邛崃市文化立校示范校”,同时,“绿色教育”的学校文化品牌也开始彰显。
5月11日17时,夕阳沐浴着下坝小学新校园。塑胶操场上,学校男女足球队正在加练。在争夺激烈的全市校园足球联赛中,该校男女足球队在学区比赛中双双出线,这对于只有273名学生的下坝小学来说,是了不起的突破。
冯家燕站在场边,不时地为队员们的精彩配合和射门喝彩。到下坝的三年时间里,他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只要没有因公离校,他都会坚守到和最后一名老师、最后一名学生一起离开。他用实际行动让全校师生感受到:校长和他们在一起。
冯家燕说,下坝小学要尾雁快飞,管理者必须拆除心中那道“围墙”,听家长建言,与老师对话。现在的下坝小学学生家长,手机里都有校长的号码,也对这位叫冯家燕的校长有着深刻印象。只要涉及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学生的事,家长们都可以给他打电话。通过这一渠道,他对学生每一个班级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整体情况有了一个准确了解。
还有,下坝小学的家长会是不会缺少校长的,因为他要进每一间教室“上课”,和家长碰撞。精心制作的PPT、激情的演讲、平等的沟通,赢得了家长的信任、理解、支持。冯家燕说,他才上任时,学校不少辖区内学生舍近求远到周边就读,学校学生最少时只有200人。学校要发展,必须留得住学生,这就要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心。
学校成立了教代会。分语文组、数学组、班主任组、艺体组、行政组、后勤组选出代表,参与学校重大决策。
冯家燕说,过去学校的薄弱原因之一在于没有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而家委会和教代会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后,学校与家长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管理干部之间的矛盾少了,合力自然形成了。
下坝小学师资不足、师资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大瓶颈。
冯家燕一上任,就要求全体教师制定个人三年专业发展计划,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同时积极与对口挂包帮学校教师结对子。每学期,均要求中年教师上优质示范课,老教师上经验沉淀课,青年教师上师徒结对对比课,创建了积极向上的教研环境。
2014年,下坝小学搬入新校园。学校争取到教育局的支持,借力校园文化建设,让一所小学校靓丽起来,现在走进学校,可以看到校园虽不大,却精致得像个花园。
目前,学校正打造“绿色教育”品牌,实现学校求真向善、自然快乐的教育理念。冯家燕以做合格党员砥砺自己,带领着他的乡村教师团队以不服输的精神正朝办邛崃一流山区学校目标奋进!
追梦路上
郑黎明自比蒲公英
2015年6月底,下坝小学班主任郑黎明老师支教时间到了,即将回到邛崃城区的西街小学。家长们“不干”了,在他们心目中,孩子们有这样一位好教师,是他们的“福”。
全体家长写了联名信,交给了下坝小学校长冯家燕,也寄给了市教育局领导。得知此事的郑黎明备受感动,主动请缨:愿继续在下坝支教。
仔细算来,从2008年到2016年,郑黎明已经在农村小学支教8个年头了。“8年支教,我就像一朵飞来飞去的蒲公英,在哪里停下就在哪里生根。”郑黎明告诉我们,下坝小学是她支教的第四站,对已经53岁的她来说,很可能是支教的最后一站。
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郑老师支教上下班之路的艰辛——
在山区高何支教期间,为了赶上晨读课,每天清晨5点多,她就不得不准时挤上头班车,有时发车迟了,她还不得不挤上菜贩子的三轮车。即使如此,在高何支教两年,她没有一次迟到。很多次为了辅导学生,她错过了进城的末班车,不得不留宿在学校的宿舍里。山里的夜很清静,但储藏了许多她与家长交流的温馨画面。
到永丰小学的路也很遥远。每天清晨她都是赶最早的班车到牟礼,再坐当地的三轮或摩的到永丰。牟礼到永丰这段路坑坑洼洼,坐在三轮和摩的上面感觉五脏六腑都要颠出来,但她依然风雨无阻。
如今在下坝小学,她依然是顶着晨光出行,追着月亮回家。去年冬天的一个傍晚,因为辅导忘了时间,她又错过了回家的末班客运车。郑老师不急,却急坏了家长,为争着送她回家,几位家长差点吵起来。
有人说她“傻”,微不足道的一点支教补助都耗在车费上了,还每天那么累,为啥?郑黎明的回答只有10个字——为了学校和家长的信任。
穿着红裙子,青春卷发,教学时夸张的动作,一脸和蔼的笑容。初见郑老师,难以相信她53岁的实际年龄。
从郑老师的办公桌和桌上的手机,我们不难发现家长联名要求她留下的原因。
在办公抽屉里,摆着好几样糖果,还有巧克力——这是她奖赏学生用的。在那群小学生眼里,老师的抽屉永远充满着诱惑。为了得到老师的奖赏,孩子们也在暗中努力。如上课积极举一次手,下课主动帮助同学,回家分担家务等等,都能得到郑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儿。
校长冯家燕说,爱心教育和赏识教育贯穿了郑老师的教学课堂。孩子们虽然很少受到批评,但都知道怎样努力。这是孩子们喜欢她的原因之一。
而手机微信,成了她和家长们沟通交流的平台。53岁的她把这一通信工具玩得娴熟。“我家今天烧鸭子,郑老师过来尝一下”;“这几天我正和孩子的爸爸冷战,求安慰”……当然,家校共育是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天,家长们都不忘和这位“知心老大姐”东南西北的海聊。班上哪些是留守儿童,哪些是单亲家庭,哪些经济拮据,哪些父母不和……通过微信,她一清二楚,并用自己与年龄不相称的阳光、青春心态感染着家长们。
没有一位学生家长没有加入她的微信,没有一位学生家长不喜欢这位“开心姐姐”。她说。“在微信平台里,别把自己当老师,最好的身份是朋友。”
冯家燕说,要说现代教学技能,郑老师可能真比不上年轻老师,但她凭着认真和热情,以不输给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干劲扑在工作上,所教班级的数学学科成绩总是名列学区或全市前茅。她所教的班还获得了“优秀班集体”称号。
后记
砥砺的感召
信念的力量
邛崃这支近四千教师组成的教育团队,党员过半,干劲冲天,教育质量连年攀升,农村学生营养午餐计划、6+3镇乡留守学生免费托管、教师市管校聘等教育改革工作被教育部在全国推介,全国特殊教育实验区、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基地、教育督导创新县、四川省县域阳光体育推进试点县等受到外界广泛关注……
这是一个党组织通过深入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学习,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我警醒,与时俱进,争做“四讲四有”,带动广大教师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力办好了一方教育。卢发勋夫妇、高老师、陶校长、冯校长、郑老师是这个群体在“两学一做”中涌现出的典型代表,他们身后还有无数优秀的教师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相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邛崃将会培育出更多名校、培养出更多名师,普惠邛崃近6万余名学生和66万群众。余润祥 林重阳
新闻推荐
市卫生局对邛崃市天台山镇清水村 修路1公里沿线百姓年增收5万多
对口帮扶2011年3月21日起,市卫生局开始对口帮扶邛崃市天台山镇清水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部王正洪被派往清水村担任副村长。于是,他扎进大山深处,通过推动村级道路交通建设,开展卫生支医支药活动及...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