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瓷胎竹编 瓷与竹的乡愁 席永君 黄金国 余茂智

成都日报 2016-05-16 21:55 大字

席永君/撰文 黄金国 余茂智/摄影

【弘扬传统文化】

曾几何时,四川传统手工艺的“四大名旦”——具有1300年历史的金银花丝、7000年历史的漆器、3000年历史的蜀绣和100多年历史的瓷胎竹编,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邛崃平乐古镇盛产的瓷胎竹编,远近闻名,因此,更加深了我对古镇的无限向往。

竹子演绎的两种文明形态

很早就听说平乐盛产精美绝伦的瓷胎竹艺品,百闻不如一见。当我像一个鲁莽的孩子,一下车便一头闯进那里的竹编作坊,对那些瓷胎竹艺品所散发出的温馨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还是着实惊讶了一番。平乐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上的重镇。众所周知,竹子是造纸的主要原材料,平乐盛产竹子,因此,平乐造纸业的发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据《九域志》记载:“平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口繁富,纸市犹大。”《九域志》是宋人的著述,这段文字说明,至少从宋代起平乐的造纸业就已十分发达。只要对这段文字稍加想象,便不难得知那是平乐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那时,平乐生产的竹纸与同为邛崃(古称临邛)生产的瓷器、丝绸、茶叶、蜀布和邛竹杖一起,被马帮源源不断地送往异域,那些一代又一代的商人顽强开拓,从环抱四川的崇山峻岭中突围,增进了蜀人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商品贸易。

尽管平乐的芦沟、寨沟和金鸡沟是堪与蜀南竹海媲美的蜀西竹海,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那漫山遍野、苍翠欲滴的竹子,除用于造纸及编织一些日用、农用的器具外,基本上没有别的用途。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瓷胎竹编工艺的传入,从此,那些生长在山间的竹子不仅以纸,更以瓷胎竹艺品的形式,直接参与了古镇的文化创造和心灵建设。花开有期,日落有时。如今,古镇的造纸业式微了,只有被古镇的水土滋养的瓷胎竹艺,仍顽强地支撑着古镇一方文化的天空。

澄清如练、不舍昼夜的白沫江环抱古镇。这是命运中注定的一次聚会,我在白沫江西岸的乐善桥头,与瓷胎竹艺——这一竹子演绎的年轻的文明形态不期而遇。像所有不速之客一样,我的闯入让瓷胎竹编作坊的那些正忙于编织的女工们抬起了头。好在古镇的旅游业早已像五月的阳光盛大而热烈,女工们是见过世面的,不在乎外乡人将照相机镜头对准她们,并按动快门。我惊讶于她们手中的活计,那一双双平凡而灵巧的手,是怎样用细如发丝的竹丝,变幻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瓷胎竹艺品。是谁将这世间少有的绝活传给了她们?

据作坊负责工艺的师傅讲,要生产出一件合格的瓷胎竹艺品,仅材料的选择便极为讲究。在平乐众多的竹源中,仅芦沟、寨沟、金鸡沟所产的慈竹能用于编织,且只能选择生长在阴山坡地上一年以上、两年以下优质节长的慈竹,使用其老嫩适度,长度均匀的中间三四节。经裁料、去青、破节、晒色,再经选料、烤色、起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余道极为精细的加工,制成断面方正、棱角分明、柔软如绸、均匀一致、色泽光亮、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且整个制丝过程全为手工操作,观者无不叹为观止。每五十公斤原竹仅抽丝八两,其价值同银子相当。此外,瓷胎竹艺品的编织技艺亦要求甚高,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的全部工序,都要求不出现竹丝接头,不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始终保持经篾纬丝比例匀称,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在老师傅的口传身授下,女工们能用薄如蝉翼、轻如浮云的竹丝,紧贴瓷胎编织出诗词、山水、人物、禽、兽、鱼、虫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当你细细把玩,每一件器物都散发着竹子特有的幽幽清香,令人爱不释手。

出其不意的发明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是一种完全源于民间的草根艺术。据史料记载,瓷胎竹编起源于清代。道光同治年间,自幼酷爱竹编的四川崇州府(今成都崇州市)人张国正,在学习总结民间竹编工艺的基础上,将竹篾愈削愈薄、竹丝愈劈愈细,器具编织得愈来愈精致。渐渐地,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难以自己成型,满怀创造激情的张国正便“异想天开”地选用了瓷器、漆器作为底胎,让竹编依附在底胎上,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进入“有胎依附”的新阶段,瓷胎竹艺的前身——有胎竹编诞生了。当时,这种纯手工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多作为贡品供皇室贵族享用。细竹编的出现,特别是有胎竹编的出现,使竹编从单纯的实用进入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新境界,从此步入工艺美术的行列。张国正的创新不胫而走,迅速得到各界的重视,他制作的漆胎饭盒、烟盒、帽筒等作为贡品呈进了宫中。1915年,其作品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消息传回成都,人们街谈巷议,一时成为佳话。张国正也因进贡有功被御赐“五品军工”。光绪年间,四川道台周孝怀在劝业局下设立细篾科,聘请张国正担任教师,招收艺徒,讲授瓷胎竹编技艺。从此,川西民间集中了大量的竹编工艺人才。

在老艺人的口传身授下,四川瓷胎竹艺界人才辈出,先后产生了十一位四川省工艺大师,可谓大师云集。像林绍清、肖树清等,都是工艺大师。特别是肖树清,经她的手创作的众多瓷胎竹编精品,如芙蓉花仙、黛玉葬花、薛涛吟诗图等大型、超大型花瓶及秋声双面异形竹绣座屏等,可以说开创了瓷胎竹编技艺最辉煌的时代。

不过,瓷胎竹艺在古镇平乐真正兴起并成为一项产业,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平乐的芦沟、寨沟和金鸡沟产竹,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瓷胎竹编工艺的传入,那些生长在山间的竹子不仅以纸,更以瓷胎竹编工艺品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在四川,瓷胎竹编仅产于成都、邛崃、梁平、青神等少数几个和邛崃山脉接壤的地区,由于平乐有四五万亩竹子,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加之劳动成本又相对较低,因此,就规模而言,平乐是最大的,工艺水平也是最高的。瓷胎竹编曾一度成为平乐的支柱产业,在它的繁盛时期,从业人员达两千余人。

年轻的老师傅

一个初春的下午,我来到邛崃市政府所在地——临邛镇,古镇西郊,那里的女工们正在窗明几净的作坊里忙着各自手中的活计:有的在依胎编织茶具、咖啡具,有的在依胎编织花瓶,有的在依胎编织文房四宝,有的在全神贯注于画编……这些女工们是见过世面的,当一个不速之客来到她们面前,她们只是偶尔抬一下头,对你或微笑,或缄口不语。当我说明来意,任德智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一阵寒暄后,要我直接采访王晓晓,并说小王师傅是女工中从事瓷胎竹编时间最长的一位。

王晓晓知道我要采访她,一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也颇有些犹豫,毕竟她太年轻了。在我的心目中,一个有成就的手艺人年龄至少在中年或中年以上。这已然成为我的思维定式。女人的心总是细腻的,何况是有着灵巧双手的手工艺人。也许是看出了我的疑虑,王晓晓告诉我,瓷胎竹编艺人大多比较年轻,四十岁以上一般就退居二线了。

王晓晓今年三十一岁,在家中排行老幺,因家境贫寒,初中读了两年便辍学了。那年她十五岁,便在平乐镇的一家竹编工艺厂师从吴小玉师傅学习竹编。那时,吴师傅也才二十岁出头。她说,瓷胎竹编这手艺是个细活,学徒期少则两年、多则三年才能出师。学徒期间,先学编小花瓶(素编),王晓晓至今还记得,第一只小花瓶她编了整整一个月。那个月她领了十一元钱的工资。第二个月学编小酒杯,挣了二十八元钱。工资虽少,但芝麻开花节节高,王晓晓在这个行业中似乎看见了希望,因此,一干就是十六年。

我采访王晓晓时,她正在编一件咖啡色花瓶。花瓶尚未编完,但一看图案便知那是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任先生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是成都市政府订做的花瓶,一共两件,是专门赠送外宾的。太阳神鸟是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又是我们成都出土的,这样的礼品才拿得出手啊!”王晓晓手中编织的花瓶快大功告成了,因此,已能看出花瓶的整体设计风格。这件瓷胎竹编花瓶,以咖啡色为主色调,瓶身均匀地分布着三个大小相同的太阳神鸟图案,看上去既富有民间工艺品的喜气,又充满浓郁的书卷气,让人爱不释手。

新闻推荐

万人雨中奔跑 感受丝路文化国内首个南丝路马拉松昨日开跑 杨华春 赵荣昌

昨日一早开始,零星的雨水就开始飘落,并渐渐变大,但不如意的天气丝毫没有阻挡运动爱好者的激情。昨日上午,由邛崃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邛崃市委宣传部、邛崃市文旅局、平乐古镇天台山景区管理局承办的中...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