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幸福就在山那边

四川日报 2016-04-20 00:10 大字

——邛崃“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观察

□锦舟图片由邛崃市委宣传部提供

一声鸟啼,划破了邛崃天台山春天黎明的宁静。渐渐地,鹅黄色的阳光轻柔地包裹住整片山峦。那漫山的绿,愈加青翠欲滴。半山腰上,住在青岗林安置点里的人们已经开始劳作,袅袅炊烟跳着轻快而柔和的舞蹈随风荡漾,吟唱着春天的歌曲。

55岁的曾先文,如今不再过着“山间野夫”的生活。他的新家连同整个村子,仿佛高山流水间的一处神来之笔,精致。家门前,那条曲径通幽的环山旅游公路,将他和村民们与外界的游客大军紧紧连在一起。每年翻过冬天,就是山里最热闹的时候。

3年时光荏苒。重建涅槃的邛崃,犹如数以千计的青岗林一般,在春回大地间悄无声息地生长着。当它重回视线时,给了世人一个大大的惊喜。那就是:幸福、活力。

山里的“小资”生活:“要的就是那个调调儿”

种了一辈子田的曾先文,从未想过自己半途会变成一个“生意人”:新家离天台山景区只有不到10分钟的车程,只需腾出3个房间,就能搞起乡村农家乐。

3年前,“4·20”芦山强烈地震波及邛崃,邛崃所辖天台山镇等6个镇乡被国家列为重灾区。那一刻起,曾先文就和乡亲们开启了在板房临时过渡的生活。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先文听村里说要在附近重新修房子,让他看了地址、选了户型,又戳了红手印,然后他依旧每天到半山腰上打理那几分地里的水稻和玉米,犹如往常过着平静的生活。

水泥、钢筋、木材、瓷砖……各种建材每天一车又一车的从山下拉上来,施工队伍昼夜忙个不停。依旧只往来于板房和林田间的曾先文却很少抬头看,他只记得有好几次亲戚和邻居们跑来,七嘴八舌地向他兴奋一通又回去。

去年夏天,还在田里收割玉米的曾先文突然接到通知,村里让他去领钥匙,要搬进新家了。而这一领,让他在新家前怔愣住:10余幢两层楼的新房错落有致摆放在林盘间,依山而建、林木掩映,房前屋后栽满了鲜花。还有门前那条平整宽阔的大马路,一路通到天台山景区门口。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小区门口还规划了一处占地500平方米的乡村酒店,将按照酒店+农户模式整合每家每户的闲置房间,并把乡村酒店的客房服务分配给村民各家。此外,村民安置房需同时提供小商品零售服务,在项目内部形成小商业街。

然而尽管一切都是新的,但房前那排让他再眼熟不过的大树,依旧稳稳地矗立在原地,让人有种莫名的归属感。“这一切都在变,但也没变。”在曾先文看来,生产生活方式都变了,但那份感觉却依旧还在。在他心中,这样的生活才是更加适合农村人的。

实际上,让曾先文们感觉到变化的,正源于邛崃实施的“小组微生”规划。因地制宜,在少占良田的前提下,按30-50户的小聚落形态修建极具川西民居特色的安置点,同时融合贯穿生态优先、保护文化传承的思路,让“乡愁”、人文、生态契合到新的高度。“这就跟城里人说的‘小资\’生活一样吧,感觉就是这个调调。”曾先文说了一句感觉很时髦的话。

遍地是金:源源不断涌出“资源富矿”

山区总面积占47%,但山区土地流转率却不足10%——邛崃曾一度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但在不到3年时间里,这一数据快速提升到了15%。

这在邛崃市农林局产业科科长杨建江看来,变化,源于产业的盘活。这让老百姓找到“出路”的同时,愿意把土地托管给市场放手去干。

与雅安一山之隔的高何镇靖口村,曾是邛崃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现今却是成都、雅安等游客的游览休闲胜地。

2014年4月,四川瑞云投资有限公司看中当地优良的生态资源和红色文化,投资20亿元将高何镇打造成龙门山脉旅游带上的一个新的旅游经济增长极,去年8月,投资3000万元的天府红谷·耕读桃源一期建成。在这个以体验台湾民宿风格为主的休闲景区内,被“三山一谷”环抱,风景极佳。开业短短1个月,每周末客源必满。

目前,该公司又以天府红谷一期为核心,正分阶段开发周边18条溪谷,每条溪谷打造不同的主题休闲景区,最终连通天台山景区搞全域旅游开发。

据高何镇党委委员李翔介绍,随着灾后重建对产业的重新规划开发,目前高何镇全域的旅游资源都被激活起来,成为了香饽饽。“邛崃一直是个资源富集的地方,森林覆盖率高达47%,但它曾经却像个沉睡不醒的矿区,等待有人来开发。”在杨建江看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县,邛崃过去面临种养殖规模小、低产林作物覆盖面广等碎片化发展的弱点。随着灾后重建深入推进,邛崃把产业重建的破发点首先瞄向了这些环节。

成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茶叶基地规模化发展、加紧申报地理保护标志、改造低产林作物……3年时间,邛崃以“多条腿走路”闯开了产业破局的新章程。“通过推动重建新区全域景区化,目前已串联起重建新区镇乡的文化旅游资源,成功引进22个协议总投资达131.5亿元的文化旅游项目,初步建成100公里西部山区旅游大环线;通过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已建成40公里的生态农业示范线、建成高效生态茶叶基地8万亩等,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40%以上。”杨建江说,产业大发展,推动着邛崃资源要素加快聚集,并推动各产业链条培育出新的增长极。

创新为王:建一座幸福满溢的“永动机”

作为成都远郊区县的邛崃,咬定创新驱动不放松,用好重建抓手,通过3年蝶变,一跃而为“成都第三圈层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未来发展最具潜力、最有冲劲的地区”。在灾后重建中,变12.14亿元为100余亿元,用邛崃方式上演了一场令人折服的数字“魔法秀”。

按照安排,在灾后重建3年中,中央、省上拨款12.14亿元,用于支持邛崃市保障重建新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恢复。但更为长远的发展大计,需要依靠邛崃发挥主观能动性。把钱花在刀刃上,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成为了关键。“盘活农村产权资源、挖掘融资贷款渠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邛崃市重建办相关负责人坦言,一方面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灾后重建筹集资金68.95亿元;另一方面,利用相关融资补助政策,争取银行融资贷款约40亿元,同时引导群众利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向成都市小城投公司融资5407万元,实施群众需要和期盼的村级公共服务项目。此外,还通过工商资本下乡,引进社会资金投资12.5亿元。

位于夹关镇周河扁“小组微生”旁边的润禾农业有限公司,主打设施、观光、体验等为一体的高端农业。面对动辄上千万元的项目投入,作为该公司2个股东之一,让任坝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们头疼的是资金匮乏。

但这次,任坝土地股份合作社只提供了114亩的《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邛崃市农发局出具的抵押手续,并由另一个股东——润华果蔬公司作担保,就很轻松地从邛崃国民村镇银行贷到了款。之前,经邛崃国民村镇银行评估,这些土地的经营权价值评估为40余万元。最终,银行为这家合作社提供了20万元的贷款。

机制体制的创新,为邛崃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老百姓分享到改革的红利。

截至目前,邛崃通过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重建新区镇乡群众已自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8家,土地入股面积1.5万余亩。同时,通过探索农地“预流转”模式,在水口镇钟山社区试点“土地规模预流转+市场公开挂牌+民营非融资担保”方式,目前邛崃市土地预流转规模达3万亩以上。此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农村土地履约保证保险,预计今年底将实现农村土地规模100亩以上流转行为投保率达90%以上,面积达到18万亩,有效防范了土地流转风险。

数字看重建

1

邛崃市地方实施的96个总规项目已完工 95个(邛芦路镇西山隧道标段因发现瓦斯有害气体暂停施工),完工率98.96%,累计完成投资26.47亿元,占总投资98.33%。

2

97个市本级项目全部完工,累计完成投资109.3亿元;42个集中安置区全面完工,新建住房220万平方米,重建新区镇乡集中居住度达到80%。2015年与2012年相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50.43亿元,增长至204.21亿元,剔除价格因素,增长35.5%;重建新区农民人均 可 支 配 收 入 增 长40.86%。

新闻推荐

在成都邛崃市冉义镇火星村当地村民在家门前摘菜门

4月17日,在成都邛崃市冉义镇火星村,当地村民在家门前摘菜。“门前是菜园,屋后是农田,走出家门,便可下田劳作。”该村采取以“院落”为组合单位的小组团模式,基于生态的考虑,小组团模式不毁坏大树,不毁坏...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幸福就在山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