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端午看古镇 心中的烟火与清幽

成都商报 2015-06-20 20:04 大字

因为工作的缘故,前些年去过两个江南的古镇,一个是乌镇,一个是西塘。去乌镇是采访茅盾文学奖,我和作家们住在乌镇老街的民居里,说是民居,却没有居民,都是工作人员,一本正经,一丝不苟,这似乎是一个没有人间烟火的古镇。而西塘是另外一种感受,我游荡在石桥、小巷,身边是絮叨的吴侬软语,还有小狗慵懒晒着太阳。后来看到古镇的宣传册子———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是啊,全国这么多的古镇,他们的兴起不外乎两个方面,有自己的地域文化,是往来商人必经之地。像五凤古镇,铁路和公路兴起之后,她的码头便没了用处,被遗忘了几十年,如今因为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再度崛起。

我们常常去谈论古镇的建筑,一处旧戏台或一所土地庙,祠堂、神庙、旅舍等等,但实际上我们内心之中更在意的是附在上面的人文风味,这个古镇上的居民,和这个古镇的故事都一样重要。

生活着的古镇,才是有魅力的古镇。正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无论是春节,还是现在的端午,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春节有腊肉、香肠,端午有粽子、咸蛋,春节要看庙会,端午要赛龙舟……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也许,正因为如此,每当佳节到来之后,我们更愿意走进那充满生活气息、人间烟火的古镇吧。(蒋庆)

平落

南丝绸之路上的韵味

“古镇四面青山环抱,坝上沃野千顷,白沫江穿镇缓缓流过,千年古榕树巍然卓立,码头错落有致,沿江吊脚楼凸显着川西风情,连接两岸的是号称‘邛南第一桥\’的乐善古桥。”

平落古镇位于邛崃市西南部,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素有 “一平(平落)、二固(固驿)、三夹关”之美誉。秦汉以来,平落即为古川南蜀道,南丝绸之路重镇。

“平落”镇名相传得名于初唐大诗人、大琴家陈子昂,陈子昂游访平落后触景生情,创作了《平沙落雁》古琴曲,大雁踏沙引水,和谐且体现亲水性,平沙落雁意味富足文明,符合道法自然之说。这里也是著名的“私奔胜地”。据传,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连夜私奔时,曾路过平落,但见山青水绿,悠然宁静,喜不自禁后就定居下来,无奈这里人少马稀,无法谋生,夫妻双双只好来到邛崃卖酒。

穿镇而过的白沫江见证着平落两千多年的历史,“一江分三水”的独特格局,使平落在白沫江的滋养下,形成了灿烂的八大文化(水、火、贡茶、铁、纸、民风民俗、路、宗教文化)及独特的建筑风格。

成都草纸半平落

历史上的平落,曾是一个规模空前且巨大的“造纸王国”。北宋初年,火井县迁至平落,大批移民入川后来到这里,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和水资源,开纸厂、搞航运。据《邛州志》记载,“成都草纸半平落”,二十里芦沟和白沫穿梭江岸边,造纸作坊林立,运纸船队穿梭。平落的纸、茶、柴、布、竹、药材……由水路下南河,顺流而下,一路从府南河进成都,另一路从乐山出四川,由陆路川南蜀道直至云南、缅甸。

平落至今仍保持完好的明代造纸遗址占地1500多平方米,较好地保存了古代造纸作坊的原始风貌,在全国实属罕见。

平落手工造纸要经过选竹麻、打竹麻、抄纸、晒纸等工序,其中打竹麻最关键也最艰苦。为调剂枯燥繁重的劳动生活,祖祖辈辈的竹麻工人唱起了属于自己的劳动号子———竹麻号子。打竹麻时一般有十五六人,当大家累了就会哼起竹麻号子,一旦有人领唱,大伙儿就会跟着唱。

正月里百花齐开放,哟嗬,二呀月燕子上高梁;

三月里阳雀叫头上,哟嗬,四呀月农忙正栽秧;

五月里端阳闹龙舟,哟嗬,六呀月家家晒衣裳;

七月里荷花满池塘,哟嗬,八呀月十五桂花香;

九月里重阳登山上,哟嗬,十呀月丰收把酒尝;

冬月里家家把火烤,哟嗬,腊呀月过年人人忙。

这是《竹麻号子》的第一部分,叫“上工号子”,此外还有“中午号子”和“收工号子”。如今,平落的竹纸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竹麻号子》也已列入首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善桥头古意浓

平落古镇有九古: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这个历史两千多年的古镇,在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如今,依水的小镇仍然古意浓浓。古镇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街两边的房屋多数为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一般为下层作铺面,上层作居室,体现了浓郁的川西风格。而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古石拱桥———乐善桥更是因其独特的七孔桃尖拱形和历经百余年的巍然屹立而被誉为“邛南第一桥”。千年古巷两边的店铺虽然几经易手,却还在经营着。清晨,古街两旁的老店主人们早起,摆放起日常买卖,茶园里茶农摘下最嫩的那一抹新绿,小餐馆飘出饭菜的香气;桂树下,小孩子玩耍打闹;古堰边的堤岸,人们三五成群喝茶闲坐,有的一坐就是一整天,喝着上好的花楸贡茶,发呆、闲聊,看绿柳红花。少了寻常古镇招揽游客的浓浓商业味,多了一份平淡生活的纯真。

勤劳朴实的平落人民,不仅在这里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了灿烂的地缘文化。每年农历二月十九的观音会,三月十一的城隍庙会,四月初八的河灯会,六月初六的朝山会,还有清明会、山歌会。

近些年,端午节的平落游人如织。在白沫江中,曾展开过激烈的“抢鸭子大战”,古镇新乐桥的古榕树下,游客们亲自上阵,手捧粽叶包起了粽子。现在的平落仍保留着婚丧嫁娶时的九斗碗,著名的“汤白肉”,正月初一到十五的狮子灯、牛儿灯,行走平落,感受到的既有悠久的历史、纯朴的民风,还有灿烂的文化。

街子

青山绿水抱林盘

街子古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也是晚唐诗人唐求的故乡。在唐朝是川西地区的茶叶集散地,商贸十分兴旺。但随后几经兴衰,到明朝万历四十二年,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做“街子”。 街子古镇水系繁多,青山叠嶂,“青山绿水抱林盘,村庄小镇嵌田园。”

街子古镇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街两边多为清代中晚期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民居布局,单檐青瓦,前店后院,建筑古朴而精巧。大多不事雕琢彩绘,反映出居民不张扬、不奢华、求实用的习俗,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古镇还有一座修建于清代的字库塔。字库是收存和焚烧字纸的专用设施,古人有“敬惜字纸”之风,“惜字得福”之说。街子的字库外壁浮雕刻绘《白蛇传》等戏文片断和山水花卉。

另外,到古镇,不能不去的地方就是光严禅院,它位于街子古镇凤栖山深处,始建于晋代。古寺背依高峰峻岭,青山叠翠环抱,浓荫蔽日,空气清爽,曲径通幽。

(刘波)

黄龙溪

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

“千年水运古码头,桨声灯影夜不收。两江从此合流,潮平两岸赛龙舟。锦江由此低回婉转,风正一帆,直下乐山。无论是诸葛屯兵,三分天下,还是千人揖手,渔樵人家,历史烟云,王气尽收。古镇今夕何夕,古榕树下,弹三花,黄龙溪一放大,就是成都人最生活的水木年华。”

府河号子 唱出往昔繁盛

黄龙溪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水路河段,这里河面宽阔,水势平稳,是天然的码头。虽说如今府河航运风光不再,但临水而居的黄龙溪,依然保持着“水城”味道。今天,我们还能从老船工的府河号子中,感受到曾经“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的繁盛。

当地老人讲,每当船只行至急流险滩,便会唱起船工号子。歌唱时,一人领众人和,领唱者也是劳动的指挥者。有时,老板娘也会出舱帮助领唱。歌词中,领唱部分有具体内容,合唱部分则只是配合劳动节奏发出的呼喊衬词。因船工在急流中拼搏,领唱与合唱交接十分紧密,甚至领合重叠,并出现呼哨声,所以府河号子又叫“船工哨子”。

黄龙溪流传的号子歌词,多为谈天说地、即兴发挥。比如,“上江口,下江流,黄龙溪转苏码头。中和二场路好走,嗨哟嗨哟,加把油”,“脚蹬石头手摸沙,找钱回去供爹妈……”

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黄龙溪作为水上交通重地的地位日益衰落。不过,水依然滋润着这座古镇,临水而居的黄龙溪,依然保持着“水城”味道。最独特的韵味还在于引水入街,一条街道中间,流淌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成了游客游玩的天堂,潺潺的溪流让古色古香的街道变得灵动,充满生机。

如今的黄龙溪,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清晨,走过石板路,看过飞檐翘角的吊脚楼,拜过青烟缭绕的古庙,再坐在路两旁、河堤上、竹林下。历史的脚步随着滚滚而来的府南河水,在古镇的边上绕个弯,又一路南下。古镇的人们,依然住在百年前的宅子里,慢悠悠地生活,慢悠悠地品茶。

火龙之乡 舞出英雄气概

人们喜欢夏天去黄龙溪,去那里玩水。却很少有人知道,黄龙溪还有舞火龙的民俗活动,而且这里被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只是火龙灯舞一般在春节才能看到,正值夏天的端午,并不适合火龙的表演。

黄龙溪镇的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龙见武阳赤水”和民间流传的传说,在龙图腾文化的基础之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黄龙溪“火龙”造型,取的是图腾文化中龙的模式:蛇的身,鹿的角,虎的眼,狮的鼻,牛的耳, 鹰的爪,马的鬃,鱼的鳞和须,兽的四脚。用竹、木、纸、布等,通过编扎、包裹、彩绘而成。

传统的龙舞节庆一般是在新春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按旧俗,舞龙目的是祭龙求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在以前,要加入舞龙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要身体、有胆量,而且还得有一定身份和地位才行。要知道,以前的火龙,赤背袒胸的舞龙队员难免要被焰火烧到,演出结束后,大部分队员的背上被烧起泡,为了防止衣服和伤口粘到一起,晚上睡觉只好背一个筲箕再穿衣,约一个月后, 伤口才痊愈。但队员们无怨无悔,他们乐于奉献。人们称他们为“英雄”,他们也愿意付出“血”的代价来维护这一称号,这种精神在当地人心中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

好在如今,舞火龙时的火药有了新配方,火焰高热量低,舞龙队员们比前辈们要安全多了。

(棱子 若若 张春阳)

元通

这里有江南味道

崇州的元通古镇三面环水。大小不一的街巷保存完好,木板房、青瓦房相连成片。从元通镇粮站的一道大门进去,爬上一栋6层楼楼顶,从楼顶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

走过古镇半边街,直上石拱桥,稍一抬头便可看见不远的乡村,一弯弯梯田,一排排绿柳,一缕缕炊烟,温婉宁静、楚楚动人构成古镇又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崇州市元通镇上的麒麟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和增福街五条古街,都是清代中晚期和上世纪初的建筑。麒麟街是最热闹的老街,街上铺子一家挨一家。古镇还有一些铺子仍是旧时模样,老茶铺、农具铺、香料铺生意红火。汇江桥东头的双凤街上,赶场的早来早回,几个小摊稀稀落落,如卖草药的,用铁锅熬膏药贴的,街边放一张椅子,铺板上挂个镜子,给人刮光头的,摆个地摊卖叶子烟的等等。

古镇还有长寿禅院、圆道寺、关帝庙、宅角庙、杨泗庙,在几百年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一同见证元通的灿烂与辉煌。(王荣)

火井  天然气开发第一井  火井位于邛崃西部,古镇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大名鼎鼎的唐代数学家、天象学家袁天罡,便是火井县的首任县令。无论是作为镇还是作为县,火井未曾更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西汉,邛崃火井就被用来从事生产“煮盐”,这是世界上有关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最早记录。国外最早使用天然气的是英国,但时间已是公元1668年,火井比它早了1600多年。因此,“临邛火井”毫无争议地被世界上公认为开发利用天然气的第一井。

至今,火井镇的村民中仍有人保留着以井取火煮盐的工艺流程。古镇还流传着一首古老的童谣:天上有星星/地下有火井/人间有孔明/孔明来火井/去看六角井/六角井/火又大/水又清/熬得盐巴亮晶晶。六角井,是火井镇第一口火井,它坐落在镇西1.5公里处的郑家坝花果山麓。站在六角井背后的花果山顶,整个火井古镇尽收眼底。

这是一片古老土地、古老的家园。老镇街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赶场文化:打铁铺、弹棉花、打草鞋、乡村客栈、老茶铺、老酒馆、老饭庄等。历史和现实,被浓缩在咫尺之间。

(马恒健)

五凤

成都的“边城”生活

五凤镇,古名五凤溪距成都47公里,是成都周边地区的一座山地古镇。古镇一面临江、三面环山,黄水河穿镇而过,汇入沱江,区内山水相映,景色优美。其始建于五代,清康熙年间开始兴盛,历来为沱江上游重要水码头,有“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的民谣传世。由于历史的原因及交通工具的变迁,五凤镇沉寂在龙泉山中数百年。

古镇因境内山极屈曲,自北而南而东,一路尖峰拔列,遥望之若冲霄之凤,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而得名。五条古街亦以金凤、青凤、玉凤、白凤、小凤名。镇上留有关圣宫、南华宫、来凤楼、炳灵寺、王爷庙、贺麟故居等独具魅力的历史遗迹。

如今的五凤古镇,经过修整已恢复以往的神采,被比喻为成都的边城。(叶峰)

新闻推荐

酷热谁能挡?邛崃醉清凉!2015邛崃消夏避暑季盛大启幕 这个夏天,去邛崃耍七鲜旅

7月30日,一大批着汉服、高颜值的古装“卓文君”突然空降蓉城街头,为高温下的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送上防暑降温的“清凉大礼包”,从而拉开了邛崃2015消夏避暑季活动大幕。针对2015年这个炎热、漫长...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