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邛崃灾后重建安置点基本完成建设——42个安置点落子全域景区

四川日报 2015-04-17 09:33 大字

□本报记者 陈碧红

邛崃市道佐场镇娄子山沿江社区村民骆光海没有料到,“4·20”芦山地震两年后的今天,他不仅即将住进155平米的开放式小独栋,而且手里还多了3万块钱。

骆光海的新家,就位于场镇中心新建的安置点“竹韵山居”里。4月20日,小区将正式交付使用,743户当地村民会陆续搬进新家。这当中,80%以上的人和骆光海一样,没有花钱。

不花钱,是因为邛崃受灾户享受到了在芦山地震恢复重建中的若干政策。邛崃还充分利用山水田园资源,同步对生态、产业、文化规划建设,巧妙地将42个受灾镇乡安置点融合在旅游环线中。

住进新家

田园风光依旧

站在“竹韵山居”院里,骆光海抬头望着新家,心里默默盘算搬家的良辰吉日。

作为道佐乡最大的安置点,去年3月“竹韵山居”在全部743户、2587位村民的一致投票决定下,共同选定了施工单位并随即启动建设。经过民主决策,这个占地210亩的安置点,将建设多层结构和低层结构相结合的99幢住房,户型也多达11种。

集中居中,是邛崃为加快推动新型城镇化埋下的重要伏笔。借住房重建土地综合整治的契机,邛崃多措并举,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向新型社区集中。经过两年时间,在全部5029户重建户中,约88%实现了集中居住,只有608户重建户选择原址重建,邛崃城镇化率达到80%。

一拆一建中,骆光海身边的邻居也换了又换。

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道佐乡一些人选择了异地安置,到周边乡镇的安置点开始新生活。而随着搬家日期的临近,“竹韵山居”小区里也出现了几个骆光海不曾熟悉的新邻居。“花钱请了专业的物管公司,相信会把这里管理得很好。”道佐乡建设办主任仁义说,邛崃市财政已连续三年对全市各大安置点管理费用1:1进行补贴,通过聘请专业物管公司、小区居民自治等方式,实现安置点民主、规范、有序管理。在骆光海看来道佐乡特有的“韵味”依旧还在。

串点成线

新房子也能变景点

在邛崃所有的住房重建中,修建房子从来都不是独立的“项目”。

去年3月,就在“竹韵山居”开始建设的同时,工人忙碌的身影也出现在不远处的山坡上。

“建一片紫色的彩林,和新房一起‘成长\’。”道佐乡副乡长李守军说,去年3月,乡镇上引进了总投资1000万元的“紫颐花园”园林观光项目。作为与居住相配套的产业,这片彩林将在成为景观项目的同时,为当地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创收约2.7万元。

特色镇、精品村,邛崃每一个安置点都与产业发展找到了契合点。

“4·20”芦山地震后,邛崃被纳入“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这成为当地灾后重建中的里程碑事件。按照国家的灾后重建要求,邛崃要在产业融合机制、融合发展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如果打开邛崃的规划图细看,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安置点就串联在生态环线上。”邛崃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陈建说,结合各个安置点的建设,邛崃已经启动了特色产业示范线和特色村落示范线的规划建设。借此契机,邛崃西部灾区镇乡将串点成线,建成了“一线三点五带”。

按照重建进度,到今年4月20日,42个安置点将基本完成建设;97个总规项目完工81个,累计完成投资23.7亿元;97个自主实施重建项目完工95个,累计完成投资106.4亿元。

新闻推荐

邛崃让专家参与预防工程领域职务犯罪

专家监督“专家”技术制约“技术”本报讯(记者陈碧红)7月31日,记者从邛崃市人民检察院获悉,为有效预防在工程建设领域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该院探索实施了“重大项目建设专家参与职务犯罪预防机制”,以...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