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邛崃力争灾后重建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四川日报 2014-04-21 13:33 大字

□陈碧红图片由邛崃市委宣传部提供

一年坚强不屈,一年艰苦奋斗。

站在2014年4月20日这个时间点上回望,过去一年,成都邛崃市经历了一场极不平凡的转身。

受“4·20”芦山强烈地震波及影响,与震中芦山直线距离仅有6公里的邛崃,全市12.9万人受灾,农房倒塌316户、严重损坏6585户,直接经济损失28.46亿元以上,高何、夹关等6个乡镇被列为重灾镇乡。

灾难孕育希望,奋斗开创未来。

灾后重建一年来,邛崃干部群众自信自强自立,坚定坚强坚韧。这一年,邛崃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在恢复重建和跨越提升的双重考验中提振信心、迎难而上。这一年,邛崃人用勤劳的双手和旺盛的斗志积极投身灾后重建,四处火热的建设场面成为灾区壮丽的场景。

一周年,是重建家园的重要节点,更是加快发展的崭新起点。按照时间表,今年3月30日前,邛崃全市所有42个住房重建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300余户群众具备入住条件;9月30日前基本完成住房重建任务;12月31日前,灾后重建所有98个总规项目完成工程量和投资额的80%以上。

当前,邛崃在扎实推进灾后住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产业、文化、生态重建的同时,确保廉洁重建,努力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步达小康,力争使灾后重建工作 “走在前列、成为典范”。

【住房重建篇】

住上好房子

◎数据看变化

按照地灾避让、群众主体、依山傍水、少占良田的理念,邛崃对全市42个灾后农房重建点进行了统筹规划,将集中安置1.5万户5.3万人。目前,42个安置点已全面开工,17个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300余户群众新居具备入住条件,初步建成了夹关周河扁、高何寇家湾等一批重建安置点,全市31240户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已全面完成。

4月14日,位于天台山景区山脚下的周河扁聚居点内,已有不少群众住进新家。依山傍水、竹林葱葱,这片28幢嵌于林盘下的花园式“度假小区”,俨然成为了乡村田间的“小别墅群”,让过往的人们为此驻足。

尽量少占耕地,以因地制宜的方式将重建的农房合理布局在适宜的地块,同时与山水风光充分融合——这是邛崃灾后重建以来一直构思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住房重建方式。而随着灾后恢复重建进入快速建设阶段,邛崃共有8个这样的聚居点,将采用“小组生”的安置模式进行住房重建。

在高何寇家湾安置点,沿着平坦的沥青道路往里走,是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3月24日,经过三轮抽签,安置点253名群众分到了新房。如今,村民们都正忙着装修新房。“最多半个月就装好了,到时候就能住进新房子喽!”村民寇显军指着正在装修的新房兴奋地说,如今已经通水、通气了,就盼望着早点搬家。

3月30日,高何镇季家大院、临济黄庙三期等14个住房重建安置点项目开工,掀起了住房重建的又一轮高潮,也标志着该市规划建设的42个住房重建安置点全面开工。

从夹关到临济,从高何到火井,各个住房重建安置点或打围作业,或基础开挖,或外墙施工……到处呈现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

——亮点解读:

邛崃在加快推进住房重建过程中,始终坚持“四个结合”,努力推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一是将灾后重建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按照“中心城镇为主、二级场镇为辅、安置点为补充”的梯次集中方式,分层次、跨区域引导群众集中居住;二是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小组生”的理念,构建“四态合一”、产村相融的现代新村;三是将灾后重建与生态移民结合。结合地灾避让,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开展生态移民,引导不宜居住区的群众向城镇或集中居住区转移;四是将灾后重建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以放活土地经营权、推进农村用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启动了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零星集体建设用地收储等试点工作。

【产业重建篇】

过上好日子

◎数据看变化

按照“集中连片、组团式发展、各具特色”的要求,坚持“永续发展”的理念,邛崃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打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将“6+4”区域(即6个重灾镇乡和4个重灾辐射区域镇乡)打造成为:“国家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国家级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区”,“丝路古镇、茶竹走廊、生态农业、养生邛崃”。

3月17日,邛崃市举行灾后重建农业发展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当天共有9个农业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5.4亿元。据悉,该市以重灾镇乡为核心,今年计划实施农业产业项目51个,总投资32.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12个,已落地项目30个,当天集中签约的9个项目是其中的代表。这也为推进产业重建,做强灾区产业支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的基础。

4月14日,在地处夹关镇的任坝生态农业园项目基地,一个用于种植大棚蔬菜的大型钢架设施已搭建就绪。据了解,该项目计划投资9300万元,拟主要实施有机绿色农业示范基地、高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乡趣农场等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会带动夹关镇乡村旅游发展,成为受灾区高端设施农业和一三互动产业发展的典型。”邛崃市农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从临济到夹关,成片的茶园顺着山势蜿蜒起伏,颇为养眼。作为邛崃灾后产业重建的一张名片,这里正在规划建设邛茶走廊,打造兼具茶田观光、茶业体验、文化休闲等功能的生态旅游带。

位于夹关镇的“丝路花秋·茶产业示范基地”,是邛茶走廊的一个大型项目,示范基地面积1000余亩,核心示范区500亩。眼下,该项目正按“中国黑茶之源”主题文化广场、黑茶园、抹茶园、黑茶文化博览苑、茶叶科技创新中心基地等规划加快进行建设。“项目全部建成后,可直接吸纳劳动力300人以上,间接带动区域就业上千人。”项目负责人说,黑茶采摘改变传统的“一芽一叶”采摘方式,夏秋季节重点收购“一芽二三叶”(苔子茶),将大大增加茶农收入。

同样作为“邛茶走廊”规划的一个精品茶庄,距夹关镇郭坝安置点不远的古蜀皇茶生态体验园目前已初具规模,逐步投入使用。“建设体验园项目,是为了让茶产业拉动旅游业,让旅游带动茶产业,促进茶农增收。”该项目负责人说,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吸纳约500人就业,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并辐射带动周边15000亩茶园发展,成为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有益探索。

——亮点解读:

住上好房子,走出好路子,邛崃通过大力发展灾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盘活旅游资源,目前邛崃正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以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将天台山、夹关旅游小镇、道佐地热温泉、平乐古镇等串联成线,连线打造平乐—天台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促进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一三互动促增收。同时,结合邛茶走廊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体验游;推进小型生态湖泊和受灾区生态河道建设,发展户外体验游。规划发展茶叶、三木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基地6万亩,黑茶、金银花等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基地1万亩,改造残次林2万亩,实现农民调优产业促增收。

【干部篇】

架起干群“连心桥”

◎转作风看变化

灾后重建以来,邛崃全市干部以“白+黑”、“5+2”的工作方式奋战在岗位上。其中,邛崃9名市委常委分别联系重灾镇乡;在市级部门、地震受灾较轻镇乡中选派12名优秀中层干部、18名普通干部到灾区镇乡进行挂职锻炼;面向全国公开遴选60名公务员,重点分配到受灾镇乡。

截至目前,该市各级党员干部已累计走访群众20余万户,村(社区)、镇乡、市级部门建立完善了各级“三本台账”,共收集问题13542条,为群众办理、解决各类问题7433条。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邛崃坚持“一线练兵”干部培养制度,先后共选派76名干部到受灾镇乡援建或挂职锻炼。

兰彬就是其中的一名,是一个3岁宝宝的母亲,原回龙镇党政办主任,为支援灾后重建,挂职于火井镇党委委员、镇长助理,因表现突出,最近刚刚被任职于高何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我们可以换上新房子,太感谢小兰了!”家住火井镇银台山村15组的村民陈兴海老人,讲述起本次灾后重建中,各级干部对他家的帮助与支持十分感动。陈大爷有两个儿子,由于不具备原址重建的条件,需要报名参加土地整理项目建房。但因家庭经济拮据,一大家人纠结于是否报名。“是小兰同志三番五次到家里给我们做工作,还给我们想办法,说可以通过政策性贷款解决缺钱的问题,并且帮我们联系银行贷款。”

基层干部奋战在一线,尽心服务群众的身影遍布重建一线。

高何镇靖口村支书杨邦俊经常走家串户给村民拉家常、摆龙门阵,宣传灾后重建政策。在“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中,杨邦俊曾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抗灾自救。为了动员群众报名参与住房重建,杨邦俊在两天内组织召开了8场群众坝坝会,宣传重建的各项惠民政策。在他的努力下,靖口村272户重建户中已有258户申请向城镇集中建房。

高何重建办主任汪一,为了灾后重建,每天起早贪黑;南宝乡茶板村妇女主任李兴琴手中有本小册子,记满了地震以来全村所有农户的房屋面积及参与土地整理的一家一户的明白账。从开初的抢险救灾、搭建过渡安置房、规划选点到后来重建施工,无处不留下她的汗水和足迹……

——亮点解读:

为助推灾后重建,充分发挥干部带头作用,邛崃启动了“五大行动”。即在党组织中开展“重建堡垒”行动,在干部中开展“攻坚克难”行动,在党员中开展“重建先锋”行动,在群众中开展“凝心聚智”行动,在市级部门中开展“服务灾区”行动,全面加速推进灾后重建。此外,邛崃还创新开展了 “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培养、方法在一线研究、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检验的“六个一线”群众工作法,不仅助推灾后重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很好解决了联系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问题,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

【群众篇】

生活充满阳光

◎新房新生活

在灾后重建每个环节,邛崃突出群众主体地位,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自主重建美好家园。通过用好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成果,充分发挥村组议事会的作用,让群体全程参与灾后重建,充分保障和维护重建户的权益。按计划,该市将确保在2014年9月30日前,基本完成住房重建任务,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4月14日,在临济镇郑湾安置点,建房监事会成员吴勇和郑长青一大早就来到聚居点,查看房屋外墙装修情况。

从基础施工一直到屋面封顶,两人就一直跟踪监督,发现哪里有问题,就及时和施工方取得联系。“都是我们自己的房子,肯定要监督好质量的嘛!”有过建筑经验的吴勇说,看到新房子一天天修起来,心里非常踏实也非常满意。

61岁的杨兴友是夹关渔坝村村民,在“4·20”芦山强烈地震中他家房屋受损,而他的新家就规划建设在郭坝安置点。由于以前就是村里议事会成员,因此杨兴友被乡亲们推选为住房重建户代表,当上了建房群众监督员。“群众选我来当监督员,说明大家信任我,肯定要认真监督。”杨兴友说,不仅仅是工程监督,从最开始的规划选址、项目招标,老百姓都是全部参与的。“你看,这个价格比较合理,我觉得可以接受”、“这家公司好像是大公司,房子的质量肯定有保证”…… 3月27日,高何沙坝安置点二期项目招标比选会在政府会议室举行,25名住房重建户代表参与了表决,并最终确定了中标建筑公司。“我们自己选的建筑公司嘛,公开、透明,我们肯定满意哦。”重建户代表高兴村村民谢能平高兴地说。“新家园怎么建,咱群众说了算!”、“安置小区真安逸,大家一起齐出力。”……在邛崃各灾后重建安置点,在道路两侧,这样的群众标语随处可见。在各安置点施工工地前,总是可以看到围聚着不少热心群众,在关心着新家园的建设;在建设现场,也都可以看到建房监督员杨兴友们忙碌的身影。

——亮点解读:

“以群众满意为第一要务!”在灾后重建中,该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全程参与恢复重建,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成立住房重建议事会、监事会,引导群众全程参与住房重建的规划选址、建设监管、竣工验收等事宜,民主议定住房重建有关事宜,充分保障和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此外,为高标准推进灾后重建,还实行重建项目代理业主制,以国有平台公司作为代理业主,负责重建点的建设管理,确保项目规范有序推进;组建纪检监察维稳组,不定期开展专项纪律检查和项目资金督查,确保“阳光重建、廉洁重建。”

新闻推荐

成蒲铁路邛崃站站西、站东大道及公共配套设施工程招商公告

经邛崃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蒲铁路邛崃站站西、站东大道及公共配套设施工程采用“建设—移交”招商方式公开确定投资方,招商人为邛崃市公路养护段,现将有关事宜公告如下:一、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我市...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