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天建成川西现代小区 他们经常一熬就是通宵记重建工地上的“80后责任工长”
看着两个月前还是一片农房的邛崃市高何镇寇家湾,在自己和同事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下,变成一个川西民居风格的现代小区,让当地群众即将搬进新家、住进新房,成都建工集团的朱骏騛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该安置点创造了50多天建成的奇迹!昨日,记者走进这里,了解了奇迹背后的故事。
见证:
让人信服的“80后责任工长”
时间回到一个月前的高何镇寇家湾安置点施工现场。“师傅把那块砖撬起来,重做,缝隙太大了……” 在一排正在修建中的房子里,一个头戴白色安全帽、身穿紫红色工装的青年男子正在认真巡查,他就是朱骏騛,4年前从成都市建设学院毕业后,就到成都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成了一名责任工长。
去年11月25日,朱骏騛和成都建工集团的400多名建设者一起来到了高何镇寇家湾安置点,这一待就是50多天。虽然,这里离成都的家仅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可由于工期紧,放心不下工作的他,至今还没有回过一趟家。同事周军告诉记者:“朱工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3点,早上6点又起床上班,每次他都是等到我们工人干完活了才休息。”
朱骏騛的工作就是负责组织工人施工和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主要负责高何镇寇家湾安置点1号院和2号院,共计5000平方米工程的建设。朱骏騛已经记不清每天在这来回转了多少圈。看到朱骏騛手中的施工图有些破旧,记者就问他为什么不换一份?朱骏騛回答道:“这已经是第三份了,是重新打印的,每天都要用,用旧了字也看不清楚了,又重新打印来看。”
别看朱骏騛年纪只有24岁,可在工地上却是威信十足。工作的扎实、细致让工人们很信服。哪个板儿歪了,哪个不合规范,他都能看出来,而且特别较真。工人们也都十分信服这位80后的责任工长,大家私底下常说:朱工虽然只有20多岁,但是工作经验相当丰富,每次他指出的问题,大家都是相当服帖。
正好到了午饭的点,忙了一上午的朱骏騛才得空回宿舍稍作休息,我们也跟着一起去看了看。只见七八平方米的板房里,一共安了6张床。同屋的黄显国是这个项目的材料员,他也正好回来休息片刻,我们便和他拉起了家常。
黄师傅告诉记者:工地上用水和用电都不方便,热水只有自己烧,电是临时电,有些时候还没有热水,有时三四天才能洗一次澡……
如果说生活上的艰苦,对这些常年在工地上工作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的话,那么对家人那份亏欠,则让黄显国感到深深的自责……
奇迹:
50多天建成了安置点
房屋重建的质量和进度,是命令,也是责任。在高何镇寇家湾重建工地上,还有许多像朱骏騛、黄显国一样的建设者,为了让受灾群众早日住上新房,他们经常工作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有时一周还有几天是通宵作业。正是有了他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短短50多天的时间,占地约28亩,有38栋房屋的安置点全部建成,从而创造了一个奇迹。
昨日,记者来到寇家湾“小组生”安置点。沿着平坦沥青道路往里走,是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一些房屋门口挂着红彤彤的灯笼,为小区增添了不少喜庆。沿途,各院落建渣都已被清扫一空,空地种上了花草、树木。建设单位撤离后,项目部、施工人员生活区经过平整后,全部复耕种上了蔬菜。
高何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寇家湾安置点已全面完成施工建设,建设单位已将房屋钥匙交由镇政府保管。待完成相应手续后,群众即可领取钥匙,成为新房的主人。
据悉,安置点距离高何场镇约3公里,是邛崃市夹关—水口环线首批11个示范项目之一,规划占地28亩,安置73户,274人,选址范围由多个林盘组成,背山面水,“山、水、田、林、渠”等生态资源要素齐全,环境优美,按照“小型化、组团式、生态化”的形态理念进行精心打造。下一步,位于文井江上游,邛崃市西路旅游大环线上的寇家湾安置点,将结合群众意愿打造集现代农业、农业观光、文化体验及旅游服务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村。
姚俊峰 高山 本报记者 杨华春 文/图
新闻推荐
《世界遗产地理》2015年7月(总第8期)以成都为封面报道,详细介绍了成都的地理之美、文化之美、非遗之美。正如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所说,成都处于“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