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只要大家愿意 我想当一辈子“楔子” 和当事的双方 融为一体没有间隙——记邛崃市南宝乡大葫村人民调解员许国林

成都日报 2013-09-05 00:10 大字

眼前的这位山里汉子,脸庞瘦削,眉毛浓密,精气神十足。与人交谈时,厚实的嗓音里透着嘶哑,这是20年普法调解的光阴留下的痕迹。

相比于左手丰富的手势,他的右手始终揣在兜里。年轻时的一次意外使他失去了右掌,从此,他就这样翻山越岭、走村入户,靠着一只左手劝解双方、整理笔记。

8月23日,邛崃南宝乡皓月当空。这晚,为感谢他给村里调处了一件拖了14年的林权纠纷,大葫村4组村民杨成勤一家执意把他请到家中喝酒聊天。

几杯梅子酒下肚,心情畅快的他已是醉意盎然,伸出双手将杨成勤5岁的儿子抱在怀里,不再顾及那只藏了20年的右臂。“大家需要我,我也离不开大家。只要大家愿意,我想当一辈子的‘楔子\’,和当事双方融为一体、没有间隙……”

远山静默。

记者确信,这就是那个为了一个简单而又崇高的使命,满心赤诚要在大山深谷之中穷尽青春年华的人民调解员。

群众永远地记住了他:邛崃市南宝乡大葫村党支部书记、村人民调解员许国林。

“调解要讲战术,你只要找到那个‘钩钩\’,把几家人能钩到一起、愿意谈,问题就好解决了”

这起拖了14年的林权纠纷肇始于1999年,在南宝乡可谓尽人皆知。

在此之前,出于为群众增收的考虑,乡政府推出政策,鼓励当地群众对全乡31530亩山地开荒种树,并约定林木收益按比例分红。“积极性高得很,天还没亮就提起背篓上山割草。”在杨成勤的回忆中,当时全村老少都怀着美好的期盼,纷纷加入到这场对荒野的集体作战中。

然而,等把树种好以后,相关部门却发现无力经营。乡政府不得不将这片林地负债转让给邛崃某公司。杨成勤和其他村民没有想到,公司接手后却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林木大量枯死,群众利益受损严重。几经协商未果之后,1999年,部分村民开始组织村民代表越级上访。

随后,6个工作组迅速赶到该乡所涉各村,在村调解员的协助下开展工作,这其中就包括许国林所在的大葫村。

“突破口就是去摸清每组每户的想法,找到那个诉求的平衡点。”许国林接着便将大葫村村委所有在岗人员分成三组,按照对应网格收集群众意见,他负责走访该村第四和第六小组的48户村民。

此时正值农忙时节,村民们要等到日落以后才会收工回家。许国林左手拿着手电一个人走在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翻过一个个山头,逐户询问群众对林地分红的真实意见和处理态度。夜色越来越浓,许国林加快了步子,他必须赶在习惯早睡的村民合上门之前,尽可能多走访一户群众、多收集一条意见。

回家的时候已是深夜11点了。许国林睡不着,他要把村民的诉求共通点提炼出来,然后在第二天与其他村委会成员开会碰头。一个星期下来,许国林发现村民们表达最多的是希望弥补分红损失,愿意坐下来与公司协商。

许国林随后将大葫村的群众诉求向工作组反馈,并在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协商方案。今年7月26日,在邛崃林业部门的协调下,公司最终与群众达成一致意愿。至此,这起拖了14年的利益纠纷得到彻底解决。

“调解要讲战术。你只要找到那个‘钩钩\’,把几家人能钩到一起、愿意谈,问题就好解决了。”回想起经手过的各种矛盾纠纷,许国林总结说。

“搞调解的,档案不巴适,普法也没当回事,像这种搞法盘盘都要吃上‘回锅肉\’”

放眼望去,南宝乡树竹遍地,满目苍翠。数十年来,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都超过了95%。许国林告诉记者,大葫村林木面积近2.5万亩,其中2万亩都属于人工林木。这些林木在为村民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由于权责不清、归属不明等原因成为当地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加之历史久远,往往错综复杂。

留给许国林印象最深刻的是四组、五组为争夺板滩林木归属深夜闹上门的那场纠纷。

那是1998年10月的一个深夜,山上已十分寒冷。许国林刚躺上床不久,就听见院子里一阵男人的吵闹声,嚷嚷着要许国林开门评理。“开门一看,屋檐下挤满了人……”许国林立马认出他们都是来自5组的村民,他们认为板滩上的林木应归5组。问清情况后,许国林向村民保证在一周内解决。

原来,本属同一组的4组和5组在拆分以后,板滩林地就成了历史遗留问题。如今,眼看林地即将分红,5组村民便找到许国林要求主持公道。许国林从老生产队长口中了解到,事实上,当年立有板滩林地边界的字据。几经辗转,许国林找到这份字据,上面明确记载着板滩林地在4组范围内,一场原本扑朔迷离的纠纷就此迎刃而解。

时隔15年之后,记者在大葫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找到了这起纠纷的调解记录。冰冷泛黄的村委会信笺上,清楚记录着这起纠纷的解决方案。“白纸黑字,板上钉钉。纠纷只会越来越少,不可能越来越多。”许国林打开一个档案柜,从1993年至今的数十本或新或旧的档案出现在记者面前,它们记载着许国林20年调解生涯圆满化解的所有疑难纠纷。

“搞调解的,档案不巴适,普法也没当回事,像这种搞法盘盘都要吃上‘回锅肉\’。”在许国林看来,调解员不仅仅要解决当下的矛盾纠纷,更要在平时挨家挨户搞好普法工作。

每次村子里开群众大会前,许国林首先会放一段普法的视频;纠纷平息后,他也会结合相关的法律给当事双方“补补课”;对于远在外乡打工的大葫村村民,同样会定时收到许国林发来的短信,热心的关心之后,紧接着就是一两条遵纪守法的提醒……

在许国林的带动下,其身边的村委会同事也没落下,大葫村村委会班子也都成了当地出色的普法调解员。从1999年至今,大葫村未发生一例群众上访。

“全村树、竹、药,没有我不晓得该归哪家的”

进入南宝乡地界,汽车沿着猴子岗向上绕行,经过80个急转弯后,记者终于看到了山口处竖立的大葫村界碑。在这里,年近50的人民调解员许国林将青春播撒在了这里。

“全村树、竹、药没有我不晓得该归哪家的。”眺望着四周起伏不平的大山,许国林告诉记者,20年来的调解工作,使他成为整个南宝乡的活地图,哪座山上有几条小路,哪个位置经常有野猪、小熊猫出没都一清二楚。

2009年,一群“驴友”从外地来到南宝乡探险,当晚却不料被困玉灵山。许国林接到救援任务后,通过电话指挥将对方引导到山腰上的一处用于看护黄连的竹棚内,帮助这群探险者安全度过了山中寒冷的夜晚。第二天一早,许国林便带领山里群众,将受困的探险者全部营救出来。

在蹲点采访许国林的途中,南宝乡下起了大雨。每到一户农家,村民们都会邀请许国林前去避雨,关心他是否吃过早饭。当我们来到户主外出的农舍避雨时,拴养在院子里的大狗竟然也会对许国林摇尾示好。

“全村157户人的电话我手机里都有,能经常听到他们的声音,我心里感到很踏实。”山雨急骤未停,趁着间隙,许国林告诉记者,从1993年当上村里的人民调解员第二天,他就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许国林清楚地记得,1993年1月23日是他正式当上大葫村调解员的日子。第二天,2组小组长就告知他有一件棘手的邻里纠纷等着他处理。年轻的许国林并未急着赶到双方家中,而是通过外围走访,了解到其中一户理亏。午饭时分,许国林果断拒绝了这户人的吃请,饿着肚子将这起纠纷成功调解,“太开心了,根本感觉不到饿,唱着歌一路小跑就下山回家了……”

许国林的妻子何永秀告诉记者,不论春夏秋冬,许国林每天5点半准时起床,“不吃早饭,泡一杯茶就到村里忙一整天,中午经常吃方便面,晚上10点才回家。”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位身体孱弱的女人懂得,对丈夫最好的支持就是揽完家中所有的农活,以至于许国林连家里的生姜苞谷种哪儿都弄不明白。

如果不是何永秀的“泄密”,我们不会知道这位山里汉子每天悄悄吃着头痛粉,平生最爱吃的是她做的玉米馍,不知道他还是全国优秀护林员、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

在大葫村村委会背后的山上,一棵近10米高的树脱颖而出屹立于山巅,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种树叫红豆杉,也叫赤柏松,它心材赤红,刀斧难入,不翘不裂,耐腐力强。至今,这个树种已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了250余万年,每到12月,它就会结出一串串红彤彤的红豆果,成为南宝乡的一道风景。在当地村民心中,许国林就像是一棵红豆杉,常年坚守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第一线,守护着安宁和谐的南宝山乡村。本报记者 黄鹏 文/图

新闻推荐

群众唱主角 名家走基层

中秋期间,成都市的文艺名家也纷纷走进基层,将节日的欢乐带给广大市民。刚成立的成都文艺志愿者协会名家荟萃。中秋前后,协会的名家们将精彩的文艺节目送到市民家门口,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文化大...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