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信息提示 12人得救
——回访芦山地震灾区首起地灾成功避险案例
□本报记者 许静 文/图
提起6月8日凌晨的那场泥石流,邛崃市高何镇银杏村的熊友清依然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孙娃子把我硬拖下山,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埋在泥里了。”熊友清说的孙娃子叫熊恩良,是一名地质监测员。正是熊恩良和其他几名监测员,在泥石流发生前将3户12人组织转移出来,才救了大家的生命。
6月14日,记者来到银杏村。站在山坡上往上看,熊恩良家的8间房子已被埋在泥石流里,只露出一个屋角。熊恩良告诉记者,“房子是1973年盖的,住了几十年,从来没想到会遇到泥石流。”
“银杏沟泥石流隐患点是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后排查出来的。”随行的成都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李书明指着茂密的山林说,“两次地震后,次生灾害犹如群魔隐匿在山林间,蠢蠢欲动,因此隐患点排查成为次生灾害防治的第一步。”
记者了解到,芦山地震灾区27县(市、区)震前地质灾害隐患点为4747处。截至5月20日,震后初步排查发现6360处,新增隐患点1600多处。
降雨是引发次生灾害的关键诱因,四川省又是如何根据气象预报适时启动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
6月20日晚8点,位于成都市人民北路的省国土资源厅环境监测总站的视频会议室内正在举行会商。下午6点前,该站已根据当天的降雨情况,将达到次生灾害预警预报水平的信息发至相关市州。这就是今年汛期开始后,四川省为强化全省地质灾害统筹调度,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一日一调度”工作,即省国土资源厅根据当天的气象信息,动态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自上而下地对市县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上岗情况进行抽查,并通过视频会商系统研判安排当天的工作。“我们6月7日下午接到降雨信息后,发布了地质灾害3级预警;8日零时45分,又根据雨情变化趋势调整到4级。”邛崃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级别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成5个等级,一、二级为提醒级、三级为注意级、四级为预警级,一旦达到四级,就要组织重要山洪地质灾害点的受威胁群众按照防灾预案全部实施提前转移。“你看,就是这条信息。”熊恩良拿起手机给记者看这条预警信息,正是这条预警信息提示他转移群众。群众全部转移约两个小时,8日凌晨3时左右,银杏沟泥石流爆发。瞬间,巨大的山石被泥石流推成高达几十米的“龙头”,巨石彼此撞击,发出沉闷的轰鸣,犹如一条咆哮的泥龙,裹卷着沿沟扫荡下来的树木呼啸而下,原来只有几米宽的河道瞬间就抬高并冲出几十米宽。
记者了解到,目前银杏沟有8名基层监测员,两班倒24小时守护山林,他们仅是全省4万多名基层监测员的代表。戴着安全帽、拿着对讲机,不论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还是烈日当空的晴天,他们一直行走在山林中,守护着千百万群众的安全。
新闻推荐
——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解读(二)□任云本报记者董世梅为扶持灾区产业发展,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国务院关于支持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芦...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