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科学救灾无人飞机显身手

四川日报 2013-04-30 16:47 大字

——四川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抗震救灾实录

四川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是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事业单位、四川省测绘学会应急测绘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心成立于1983年,现有员工100余人,以地质灾害灾情快速侦察、灾害评估、灾后重建为核心业务,参与国家基础测绘生产和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心以低空无人机影像快速获取为核心竞争力,具备“天地一体、互联互通、机动高效”的测绘应急保障能力和“实时化、自动化、网络化、社会化”的测绘信息服务能力,拥有一支快速发展、设备精良、信誉良好的测绘应急保障队伍。

□程多祥 周兴霞图片由四川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提供

2013年 4月 20日 8时 02分,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发生7.0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立即启动测绘保障应急预案,紧急部署,在地震后手机通信正常的短短几分钟内完成队伍调度,应急队伍火速集结。8时56分,完成人员装备集结。无人机航摄人员和数据处理人员组成的测绘应急保障分队共17人奔赴灾区,出动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移动平台、测绘型无人机(4架)、监测型无人机(1架)等装备20余台架。

震后7小时完成核心灾区航拍

途中,测绘应急保障分队根据现有测绘成果同步开展无人飞行航线设计。由于通向震区的交通堵塞,无人机组决定在距离芦山县核心灾区20公里的邛崃市夹关镇选择合适的起降点起飞。

当天11时50分,测绘应急保障分队到达夹关镇。无人机组快速开展数据获取准备工作,踏勘无人飞机起降场地、组装调试无人机、搭建移动会议室。由于地震核心灾区分布在太平镇、宝盛乡和龙门乡3个场镇,受灾面积大,灾区持续受到地震电磁波干扰,导致GPS信号不稳,因此,应急保障分队采用长距离起飞、多架次飞行等多种手段,确保无人机快速、安全起降。在紧张有序的准备工作后,14时15分,测绘型无人机起飞,飞机升空后按照预定飞行航线开始对核心受灾区域太平镇、宝盛乡场镇进行航摄。15时44分,无人机安全伞降,顺利获取0.16米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32平方千米,现场技术人员立即将获取的影像数据快速拼接,通过卫星通信实时传输至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

16时48分,第二架次无人机顺利起飞,开始航摄龙门乡场镇高分辨率影像。18时28分,顺利获取龙门山场镇0.16米高分辨率影像36平方千米。

测绘应急保障分队震后仅用7小时42分就完成了灾区第一张航拍高分辨率影像图的获取工作,及时为抗震救灾决策指挥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了测绘应急队伍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敢打硬仗的特质。

探查省道210线

4月20日,芦山地震灾区生命通道——省道210线芦山至宝兴段交通塌方中断,宝兴县城成为“孤岛”。按照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的要求,测绘应急保障分队的无人机于21日13时05分起飞,开始获取芦山县城至宝兴县城沿省道210线带状影像图。此次飞行任务需翻越2900米的紫云岗,飞机爬高过程中需同时获取道路影像数据,难度极大。为提高航摄影像分辨率,测绘应急保障分队无人机组负责人决定采用“双地面站监控,升降航高,多航点引导,沿山沟飞行”等非常规手段获取影像,最终成功获取省道210沿线0.1米高分辨率影像27平方千米。

紧急航测芦山县城

4月24日,震后第五天,抗震救灾进入关键期,安置群众刻不容缓,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运往灾区,卫生防疫、消防工作全面展开,测绘应急保障分队连续奋战5天5夜,饿了就吃方便面、啃面包,困了就在应急车上打个盹,都没吃过一顿热饭,睡过一个好觉。中心负责人以身作则,与队员们一起坚守岗位。抗震救灾稳步推进,测绘应急保障分队接到了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的指令,为科学布置救灾物资发放点、正确选择居民安置点和有效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急需芦山县城最新影像资料供政府部门科学决策。应急分队不顾连日来的辛劳,发扬测绘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精神,于25日14时10分,克服重重困难和诸多不利因素,及时获取并处理完成芦山县城0.2米高分辨率影像30平方千米,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应急保障任务,又一次彰显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测绘精神。

三次航飞百丈湖

4月22日上午,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接到当地群众报告,名山县百丈湖水库可能出现险情隐患。无人机组接到中心指令后,立刻开展获取百丈湖及水库下游受威胁居民地高分辨率影像工作。13时45分,无人机起飞,按计划获取百丈湖区域0.1米分辨率影像15平方千米。不过,由于云层太多,影像质量不佳。

19时10分,第二架次无人机起飞,又因天气原因被迫返航。

23日12时,再次开展了百丈湖第三次无人机航拍。本次航拍进展顺利,成功获取了百丈湖水库及下游受威胁居民地低空影像,非常清晰,分辨率达0.1米,面积为15平方千米。应急分队立即在现场对获取的影像进行处理,仅用了3个小时就在野外制作出了百丈湖高分辨率影像图,并通过卫星通道于当天下午将影像传回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提供给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其他应急救援单位使用,为专家分析次生灾害险情隐患、为领导制定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监测冷木沟教场沟

宝兴的冷木沟、教场沟,因地震引发山体崩塌,大量土石堵塞河道,余震和强降雨都极易引发泥石流次生灾害。汛期将至,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防范,将给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4月27日上午11时,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接到提供相关测绘保障需求,紧急将任务布置给四川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要求及时提供冷木沟和教场沟崩塌、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影像数据。

一直奋战在灾区的测绘应急保障分队又投入到新的应急测绘保障战斗中。技术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根据经纬度坐标范围设计好了无人机飞行航线,仅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一切准备工作,13时许,无人机就飞向灾区。15时,获取了冷木沟、教场沟0.3米高分辨率影像25平方公里。经过现场数据处理人员的同步影像图快速拼接,17时,冷木沟、教场沟影像快拼图制作完成,通过卫星传输至省测绘应急保障中心,并于20时送到省政府有关领导和国家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手中,为领导和专家研讨冷木沟、教场沟泥石流威胁,制定下一步治理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测绘应急保障分队的队员们,在灾区艰苦奋斗了8天7晚,克服了千辛万苦,排除了千难万险,共飞行10余架次,获取10000余张影像,拍摄面积170.5平方千米,影像分辨率高达0.05-0.3米,通过解译影像发现灾区壅塞体9个、崩塌滑坡1100余个、受损房屋1300余间、倒塌房屋400余间。这些数据先后提供给国家减灾中心、省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省政府办公厅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等数十个单位和部门,为抗震救灾、灾情损失评估、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次生地质灾害监测、灾后重建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先行科学保障。

新闻推荐

预警信息提示 12人得救

——回访芦山地震灾区首起地灾成功避险案例□本报记者许静文/图提起6月8日凌晨的那场泥石流,邛崃市高何镇银杏村的熊友清依然心有余悸。“如果不是孙娃子把我硬拖下山,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埋在泥里了...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