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四川统筹城乡发展新纪元
——四川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十年实录(一)
始于2002年的全省农村税费改革及后来的农村综合改革,是四川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继土地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历史性变革,是遵循规律、顺应时势、惠及广大农民的一大德政。
1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有关部门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真抓实干,在全面取消农业税费,推进乡镇机构、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乡村债务化解和开展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大胆创新、多方突破,走出了一条艰辛而卓有成效的改革奋进之路。
10年来,四川省实现了农业从赋税农业向补贴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农村干群关系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大幅提升,为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以及农村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全省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农村综合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止,抚今追昔,继往开来。
12月12日这天,蒲秋容又到村委会来了。
今年70多岁的蒲秋荣是夹江县青州乡团结村村民,这一次,她领到的是一本红色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放证,有了这个证,从今年7月起,她每月就会得到55元的补贴。
最近几年,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去一趟村委会,领回农机补贴,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最笑人的是,最近我买了几个 ‘泡子\’(节能灯管),也给发了补贴,哈哈哈。”说起此事,她开怀大笑起来。
“那还向政府交不交啥子费用呢?”我们问蒲秋容。“没有了,啥子都没有了。”她连连摆手:“栽秧子连水费都不用交了。”
薄薄的雾色中,这个满脸皱纹的老人脸上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
□梁现瑞 伍学林 李金忠
不只减负,更有反哺,十年之间,一场历史性的巨变在全省农村悄然发生
时间拉回到10年前,蒲秋容所面对的情形和当下截然相反。她已记不清当时交了多少各种各样的税费,“头税轻、二税重、三税是个无底洞”,是这一时期四川省农民负担沉重的真实写照。农民负担由“三提五统”增加为“三提八统”。
1990年到1995年,全省农民上缴的农业税和提留统筹,年均增长26.8%,比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速高出10.7个百分点。部分地区人均年税赋高达300多元。
10年之间,乾坤扭转。蒲秋容的故事不是个案。2002年开始,四川省拉开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2005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免除农业税费,提前一年实现了中央提出的“零税赋”的目标,2000多年皇粮国税在巴蜀大地成为历史。
截至2005年,通过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和取消涉农收费,共减轻农民负担104亿元,农民人均减负163元。
不只减负,还有反哺。2004年,四川省部分地区开始给农民发补贴,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补贴种类逐年增加。据统计,2004年以来,全省仅发放对种粮农民的补贴近400亿元。“以前是政府‘手心向上\’,向农民要钱;眼下是‘手心向下\’,为农民发钱。”对于农村这10年之间的变化,省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如此形容。
从对立到融洽,从散乱到和谐,十年之间,农村干群关系发生根本转变
还是在青州乡团结村,2005年之前,村里就多次选举薛斌当社长,但他都没干,去年,村里又有人推荐他,这一次,他没再拒绝。“现在村干部好当多了。”说起原因,39岁的薛斌语气干脆。记忆中,10年前,村干部总是挨骂对象,因为干部的主要任务是收钱。
仁寿县富加镇党委书记毛超英回忆,1993年,由于当时增产不增收,老百姓的收入也比较低,再加上税赋重,干群关系日益恶化,并在当年爆发激烈冲突。“如今完全不一样了,老远就有人给你打招呼,请坐递烟。”青州乡团结村支部书记刘惠容当了10多年村干部,但真正感到轻松和谐的还是2006年之后,这期间,干部不仅不向村民收一分钱,还协助政府向农民发放补贴。
这样的感受,邛崃市油榨乡马岩村支部书记杨帮华感受更深,早在1993年,他就当了村主任,而由于干群关系紧张,1997年,他辞职外出打工。
1999年过后,他才重新回来。在他看来,目前当地基层干群关系之所以融洽了,主要的原因是两方面:一是不再向农民收钱;二是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立。
从2008年开始,马岩村率先探索组建村民议事会,探索“村两委加议事会”和“三步量分法”的新型农村基层治理机制。
短短三个月时间,马岩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权工作就完成了,所有纠纷顺利解决。议事会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杨帮华首尝基层民主的甜头。于是,只要是事关老百姓的事情,全部拿到村民议事会上讨论决定。
为了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杨帮华又创新出“五人监督章”模式——将财务章分成5瓣,交给5名海选出来的村民议事会成员掌管,每人各持一瓣,村里的每一项支出,必须经5人的一致同意才可报销。
如今,这枚“五瓣章”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国家博物馆认为,这枚五瓣章极具代表性,它反映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对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探索,体现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成果。尊重民意,让村民当家做主。
从贫穷到富裕,从脆弱到坚强,十年之间,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现在人均年收入至少两万以上。”说起村里的变化,邛崃市羊安镇界牌村村委会主任肖利青语气中透露着骄傲。而在10多年前,位于成都平原三圈层内的界牌村依然是个穷村,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
巨变是从2008年开始的。当年,成都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全村的土地和山林进行了确权颁证。有了制度保障,当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流转。
目前,全村4000多亩土地中,有60%以上实现了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与此对应,没有了土地的羁绊,农民开始勇敢地走出家门,收入开始迅速增长。当前,全村有70%以上的村民实现了小区式的集中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界牌村的变迁不是个案。洪雅县柳江镇杨村,今年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争取到财政奖补资金200多万元,同时加上当地老百姓自愿投工投劳,在村子与乡镇之间建起了一条16公里的村道,不仅基础设施大大改善,还带动了当地的竹木资源的发展,每年可以为当地老百姓增收100万元。
洪雅县止戈镇石龙村,从2006年前后开始,甩掉了背负多年的税赋和债务,并在财政资金的帮助下,对当地基础设施进行了高标准改善,从此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今年,全村建立起了全县第一个新农村综合体,村民集中居住率达到了50%左右,如今,当地正在规划建设500亩的优质茶叶基地和藤椒基地,准备在未来几年好好干一场。
新闻推荐
——来自茶叶原产地邛崃、名山的调查报告□本报记者杨路帆实习记者张琳又到春茶上市季,四川省宜宾、雅安、乐山等茶叶主产区的春茶都已陆续上市。为了解今年川茶产地情况和市场行情,记者走进四川茶...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