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李颉妍说起渡口村人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说那可是

攀枝花日报 2010-06-29 22:54 大字

■ 本报记者 李颉妍  

说起“渡口村”,人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说“那可是个‘小康村\’”。“小康村”的发展靠什么?“靠的是好支书王明华带着我们走商贸强村之路。”仁和区前进镇渡口村的村民自豪的回答。

王明华担任渡口村党支部书记的18年来,充分利用仁和区打造连结市区经济走廊的契机,带领村民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使昔日经济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000多元的经济强村。

向土地要效益走上集体富裕之路

上世纪90年代初,渡口村村集体收入仅为1000元,所辖3个村民小组均无固定收入来源。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劳耕耘着2分薄田,年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

1992年,王明华担任了渡口村党支部书记。人多地少,如何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王明华认为,虽然土地资源有限,“城中村”的区位优势却决定了其土地的“寸土寸金”,加之辖区内还有许多荒山荒地和沟边坡地没有开发利用。应该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大力发展商贸。于是,王明华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开始探索商贸强村之路。

“农民有地不种,偏去发展完全不懂的商贸,能行吗?”长期种地的村民们心里泛起了嘀咕。而随后的事实,彻底打破了村民们过去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

2004年,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渡口村巴斯箐村民小组决定,将当地的一处荒山沟通过拱涵洞,填山沟的方式,使其成为一块平整的场地。随后引入资金2000多万元盘活了8000平方米的场地,建起了全市最大的机电市场——精益机电市场,年可创经济效益20万元,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弯腰树村民小组和河门口村民小组同样在经营土地中获得了成功。弯腰树村民小组通过与攀钢冶金环业公司合作,把过去毫无利用价值的荒山沟填平,成了133400平方米紧俏的工商业用地。河门口村民小组采取集体土地入股,农民自筹部分资金与房地产开发商结合的形式,建成商贸住宅综合楼用以集体租赁,农民每年有7万余元的稳定收入。如今,渡口村村民小组个个有经济实体,有固定资产和固定收入,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李二姐的新生活

□周泓伶李二姐大名叫李佳莉,在家里排行老二,平时人很热心,街坊邻居都叫她李二姐,是仁和区前进镇前进社区的居民。2008年,她和家人经过统征统转,住进了有自来水和卫生间的楼房,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城镇...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