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后青年为何种下老川茶
曾程耀正在泡茶。
□本报记者 杜铠兵 文/图
随着春天的第一缕茶香,记者来到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见到了曾程耀。1994年出生的他,总是不紧不慢,带我看茶园、泡茶、讲茶事。身上带着一种有别于同龄人的平静和笃定。
他试验的自然农法生态种茶之路,是否也如看起来的这般从容?“我自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就行了。”这是曾程耀常提起的一句话。立春之后,田间的桃李已经吐出了花蕾,再过一个月,一年的新茶又将开采……
缘起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的经历让我坚定了要做生态农业的想法。”对于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曾程耀讲起这段经历。
几年前参加活动,在崇州一个生态农场,曾程耀遇到一位只有3岁左右的小女孩。由于对农残过敏,小女孩的食物无法在普通市场购买,父母只好带她长期寄居在农场。
“我们这里世代种茶,但有的茶叶一下锅,扑面而来都是农药的气味。”在回乡种茶之前,2015年大学毕业的曾程耀曾在重庆一家制药企业工作。在曾程耀看来,小女孩的过敏正是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农业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记得小时候,夏天扇子扇过来,风里都是茶香。”带着对这股茶香的追寻,2017年,曾程耀回到了箭塔村。
新人种下老川茶
跟随曾程耀走进一片茶田,眼前的景象令人瞠目结舌:枯黄的茶树生机全无,好似一把干枯的稻草;地上长着杂草,零星的叶片上尽是虫蛀的痕迹……这是曾程耀的朋友已经经营两年的茶园,采用的便是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的生态种植模式。“朋友从农户手中接手以后,就完全断了农药化肥,茶树一时不能适应,就会经历这个阶段。”曾程耀说,一般经过三个年头,茶园就能恢复内部生态的平衡,具备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再慢慢长出新叶,获得新生。
和这个过程一样难熬的,是一位90后年轻人,放弃城市生活的传统手工茶之路。古法制茶对经验和手艺有很高的要求,圈子也相对封闭,这一行里“年轻人不吃香”,曾程耀的家人起初并不支持。
而曾程耀种下的,还是逐渐被市场挤占出局的老川茶。老川茶泛指自古生长在巴蜀地区,经过漫长的自然演化遗留的中小叶种茶树,发芽晚,产量低。曾程耀之所以选择种老川茶,看中的则是其醇厚的口感,以及一份传承了千年的味觉记忆。
曾程耀不理会那些质疑的声音,他告诉记者:“就像我女朋友说的,太多地干预植物的生长,这种行为是鲁莽的。”
年轻人的“幸福味”
“坏的虫子飞来了,好的虫子也飞来了。”经过三年的适应,他的茶树摆脱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终于实现了量产。“自然会形成一个微妙的制衡,比如被小绿叶蝉咬过的茶叶会释放一种芳香物质,引来它的天敌,蜘蛛也可以帮忙捕捉害虫。”
产量不及别人的一半,但曾程耀的茶叶有一种自然的清香,加上古法手工制茶更加保留了原汁原味。突出的品质让他的茶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每天只能加工出1斤干茶,而1斤干茶可以卖到1200元,每亩产值达到5万元。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同样从事生态农业的女朋友赵君。生于1996年的赵君热爱园艺,种了不少鲜花,通过将两者结合,他们开发了一系列更适合年轻人口味的花茶。“甜味是人们的‘幸福味’,这样的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曾程耀的尝试获得了成功,但他还有更长远的打算——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生态茶。“我的茶叶一直是不够卖的。”曾程耀计划在村里做出一片示范地,把他的技术教给种植户,而他来解决销路,“很多人不相信,不用农药化肥可以种出茶叶。”
90后记者 对话 90后新农人
青年档案
记 者:杜铠兵
年龄:24岁
新农人:曾程耀
年龄:27岁
采访地: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
对 话 录
是工作也是生活
记者:你的微信名叫“茶人曾程耀”,怎样的人叫茶人?
曾程耀:人在草木间,就是“茶”。
记者:你怎么看待你现在做的事,对现在的成果满意吗?
曾程耀:是工作,也是生活,有的时候好像目标很清晰,有的时候又会忘记。能够得到朋友们的认可,我已经很满足了。
记者:想要带动更多的人种茶,你认为你的生态茶发展趋势如何?
曾程耀:因为遵循自然农法,每年都可能遇到新的变化,我也不敢保证。但一株茶树的寿命要比人长得多,应对变化的能力也很强。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规范我县城区和部分乡镇道路交通秩序,切实加强机动车临时停车秩序的管理,营造安全、有序与畅通的交通环境,根据《中...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