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灰知天意 火痕鉴明月

成都晚报 2018-08-10 09:30 大字

□吴志维/文

驱车来到蒲江县甘溪镇的明月国际陶艺村,穿行在松岗茶田的浅丘间,让人顿感“心远地自偏”。一条只能步行的石板路将我们引到一座由川西民居改建的陶艺工坊——“火痕柴窑”。泥墙竹篱的小院里,几名年轻人在忙着做坯。火痕窑的主人廖天浪领我们来到堂屋的展厅和侧室的柴窑,向我们展示“落灰成釉,天赐火痕”的奇妙窑变之旅。

痴迷 只为那不可预见的遇见

1970年生于四川达州的廖天浪,在做陶艺之前,是专业从事工业设计和品牌策划的。习惯了和工业产品模具开发打交道的他,一直感觉到那些关于器形、色彩、尺寸的标准,冰冷而生硬。就连做一款瓷器,也无非是机器滚压、灌浆……这样的工作耗费他大量的时间精力,让他无法发现其中的趣味。

在设计一款陶壶的时候,冥冥之中的一种力量让廖天浪决心要回归到陶壶最本真的诞生过程中去。在电窑、天然气窑遍及神州的当代,廖天浪选择了传统的以薪柴为燃料的柴窑。薪柴在窑内燃烧,生成的灰烬随高温气流进入窑室,不规则地附着在陶瓷器上。当温度达到800℃时,落灰开始熔融,发生釉变。当温度达到1200℃时,瓷土或陶土里的金属元素也发生化学反应,进而与落灰熔融的釉结合,发生第二次釉变,形成带有金属性质釉面的效果。即使是两件初坯极其相似的陶瓷器,也会因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差异,呈现出迥然相异的艺术品质。

窑变,让器物表面呈现出宝石蓝、祖母绿、石榴红等不可预知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让廖天浪痴迷的“不可预见的遇见”。廖天浪兴奋地说:“开窑之前,你无从知道明天有什么美好或者坎坷发生,这就是柴窑的精神!这就是令人着迷的时空之美的乐趣!”

明月村中添新窑

蒲江县的明月村,历史上属于邛窑文化影响的区域,一直窑火不断。村中的龙窑,直到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才停止生产。随后,明月国际陶艺村在这里建立起来。2015年,已在手工陶艺领域美名远扬的明月村,吸引了在福建做陶艺工坊的廖天浪的目光。国际陶艺村的愿景,让廖天浪决心在这个邛窑文化曾经兴盛过的神奇土地上一展特长。他租下一处古朴的小院,开辟为火痕柴窑工坊。2016年,明月村火痕柴窑正式点火烧窑。

落户明月村的廖天浪,为了追求作品的本土化和差异化,开始静心研发本地陶土创作作品。他说:“要做,就用明月村的土,很质朴!哪怕会起泡、炸个小孔,这些天然的变化,在邛窑的佳作中也不乏其例。”他认为,朴素的气质中具有丰富的变化,和当地原材料带来的艺术特征,就是最独特的语言符号。

由于陶土受到国家保护,不得随意开采,廖天浪只好盯住明月村的在建工地。那些从两米以下挖出的白泥,他就收集起来。明月村一带盛产的松木、香樟、油菜杆、荷叶……都为火痕柴窑提供了丰富的草木釉的原料。

本地陶土,经过晒干、打粉、过筛、泡水、滤水、炼泥,便可以手工拉坯了。做好的坯件经过自然晾干、电窑定形后,放入柴窑烧制。廖天浪略带自豪地说:“刷上去的草木釉,是均匀的,没有悬念的,而自然落灰形成的效果,才是天赐的火痕!”在廖天浪的明月村“火痕柴窑”展厅里,摆满了各种“落灰成釉,天赐火痕”的作品。在这里,没有两件同样的作品,也没有两个同样的故事。

设计支撑量产 量产成就文创

说起文创,做设计和策划起家的廖天浪显得比讲述艺术作品时要理性很多。在廖天浪看来,传统的手工艺术,做一个等爱家上门来买一个,没有批量生产和统一销售,没有人买,就没有人学,所以很多传统手艺要想维持生计和传承都很艰难。要想让自己有条件沉浸在艺术创作中,就一定要找到一个有量产的项目,靠量产推动运营和发展。

廖天浪今年的设计作品是一款熊猫盖碗瓷器。很多看过的人都评价说“很有乐趣!很萌,很发呆!”如今,这款设计已完成知识产权注册,还请国际知名设计师设计了包装。廖天浪期望在今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设计论坛上获奖后再向市场推出。

廖天浪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件手工烧制瓷器,从电窑出来就要五六百元,如果再经过柴窑烧制,成本就要七八百元。而一款经过设计和量产的工业产品,由于批量大,成本不到两百元,加上外包装和市场运营成本,也就卖两百多元,其实用性和性价比更能满足多数人的需求。

在国外,陶艺大师的背后,都有企业“包断”,他们都不必为生计和传承担忧。而在中国,这一市场还不成熟。脱离量产市场的艺术工坊很容易走在艰难生存的边缘,更难言及发展。廖天浪笃信的是,通过设计产品、开发市场、建设品牌、开拓渠道,依靠专业的团队保障实现市场化。用市场化的收益,反哺艺术创作。这样一来,明月村的“火痕柴窑”就成了一个手工艺者锤炼佳作的艺术工坊,而在它的背后,是看不见的巨大市场在滋养艺术家们的梦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不是所有非遗手作都叫文创

□吴志维/文

近年来,文创一词红极一时。从政府到社会,都为文创预留了各种社会资源和发展空间。不少筑巢引凤的文创园应运而生。引入其中的,不乏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其是一些手作项目。但它们都算是文创吗?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分为四大类,即: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音乐创作等;创意设计,包括服装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等;传媒产业,包括出版、电影及录像带、电视与广播等;软件及计算机服务。

所以,不是“城里租门店、乡村包庭院,请来非遗做表演”就是文创。那么,哪一些非遗和手作算是文创呢?

一、保持核心价值的量产。比如,明月村的火痕柴窑,在其手工制作的领域,也采取精细分工、流水作业的方式,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效率。实现量产,是传统手艺的生存之道,也是文创得以生存发展的不二法门。

反过来说,手工工艺品被贱卖,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就难以获得必要的社会资源,举步维艰,最终贫血而亡。

二、卖设计。那为什么邛窑遗址公园引入国家级非遗传人、藏羌绣大师杨华珍作为文创项目呢?原来,杨华珍老师除了传承了藏羌绣的技法,联合高校促进了藏羌绣的产业化,更重要的是将羌族刺绣的传统图案经过筛选、加工,制成符合国际潮流的设计图案,成功地赚到了星巴克和欧莱雅等国际品牌的真金白银。

这种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创意,依托工业化、信息化平台实现价值倍增的实践,当然是文创,而且是优秀文创的典型案例。

三、社会分工,团队合作。邛窑遗址的李清泉、明月村火痕柴窑的廖天浪,他们能在行业中立足并在各自领域良好发展,都有耐于他们利用了社会分工。无论是技术把关、市场推广、品牌营销都有专门的团队执行。这样一来,虽然看起来产出的还是传统工艺烧制的瓷器,其背后已经是一个团队合作下的手工工艺模式。

反过来看,这样的模式也成就了工匠本身,让他们可以专心于自己艺术品的雕琢和产品的精细化设计。他们背后的平台、基地,有专业人士打理,不再耗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要用设计、量产、社会分工和团队合作,让非遗的传人和工匠把目光聚焦到作品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让他们成就自己的作品,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

新闻推荐

甘溪铺上念“醉乡”

侯新渠(蒲江县)甘溪铺街上有家苍蝇馆子叫“醉乡”,是不是很有味?老板看没看过《醉乡民谣》我没问过,但是他的女儿应该是看过的...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