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阻断通往乡村的路
■ 方童
本来想拍摄一部电影展现中国农村的人文和美景,然而最后却成了一件闹心的事。近日,北京某大学学生小王等9人来到北京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拍摄影视作品,期间与村民协商并交纳了8000元食宿费及200元水电费。可拍摄结束后,村委会却向他们强行收取2000元“拍电影场地费”。
一边是想免费宣传水峪村的人文景观,而另一边却以“村规”为由,强调村委会要花钱维护村里的古建筑,所以收费有理有据。发生在水峪村的这场纠纷,表面上看起来是“来咱村拍戏该不该收钱”的问题,实际背后隐藏着人们的另一个忧思:现代乡村在唱响田园交响曲的当下,如何真正向城市靠拢,在保留自己朴素的特质下,还能吸引都市人的参与。当水峪村以“维护”的名义向伸出橄榄枝的外来人伸手,到底是保护了自己,还是阻断了人们通往乡村的路?
从水峪村发生的故事,笔者不禁想到了时下在四川正热的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作为蒲江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明月村的故事简直是一个传奇。这个曾经还戴着“市级贫困村”帽子的小村子,因为2015年25个文创项目在该村的聚集,一下变身为高大上的“文艺范儿”。是什么力量改变了明月村的未来?资料显示,原来在2012年底,民间陶艺师李敏向蒲江县政府提交了一份“邛窑修复报告”,认定明月村里的明月窑始于隋唐,是四川为数不多“活着的邛窑”,建议修复,保存文脉。明月村一场深刻的变革由此引发:2014年5月,明月窑修复完毕,对外开放;同年6月,以明月窑为核心的“明月国际陶艺村”正式开村,计划依托明月窑,复兴四川特色陶瓷和开发创意陶瓷,并明确了进入农民散居院落和进入项目核心区两种方式,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水峪村和明月村,两个八竿子都挨不上的村落,其处事方法不同,结局当然也不一样。村上有“宝贝”,不管是固态的也好,非物质的也罢,捧着抱着不好好利用,好的也会变成坏的。更何况有些贫困的乡村即使没有“宝贝”,也会“无中生有”创造几个出来,比如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明月村的际遇除了表明“天时、地利”占了优先成分外,“25个文创项目集中落地”这个“人和”的因素功不可没。试想,如果没有那么多优秀文创项目的落地,今天的明月村绝对没有那么“明亮”。
要想招财进宝,抬根板凳到门口收钱绝对是下下策。而只有笑脸相迎,以情感人,即便是一盘死棋,也有盘活的可能。
新闻推荐
7月22日,人们为李磊烈士送行。当日,维和烈士李磊同志骨灰安葬仪式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的成都战役烈士陵园举行,当地上万群众为烈士送行。(新华社记者刘坤摄)...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