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邛陶烧制技艺】邛窑:两代工艺大师的梦想□ 席永君/文余茂智 席永君/图
非遗档案
遗产类别:传统技艺
遗产项目:邛陶烧制技艺
遗产级别:省级
遗产 地:四川省邛崃市
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由盛到衰历经800多年。因烧制年代久远、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一直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邛窑早期以烧青瓷为主,至隋代创烧了高温彩绘瓷,到唐代又以“邛三彩”著称。“邛三彩”有别于中原的“唐三彩”,它在釉上和釉下用铜、铁、锰、钴为着色剂进行绘画或点染,兼工带写颇具国画风格,且以高温或低温一次烧成。胎釉结合紧密,釉面不易脱落,既有陈设器、实用器,也有冥器,种类繁多。
千年前的一盏灯
今天的中国人早已生活在用电灯照明的后工业时代,但国人却仍旧在用“不是省油的灯”这一形象而生动的概念来表达对某个人的具体看法。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省油灯呢?何为省油灯?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发行的《辞源》对“省油灯”辞条是这样解释的:“省油灯”源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所写《老学庵笔记》。《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中说:“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可见历史上确有此物,它就产自以邛崃南河十方堂为中心的著名的邛窑。唐宋时代,邛窑烧制生产了大量的省油灯,并在当年风靡一时,广为流传。
我和何平扬先生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交,三十多年来,他为邛陶烧制技艺的发掘、整理和传承所做的一切,让我充满了敬意。2015年的一个春日,我和摄影师余茂智再次来到中国彩绘瓷的故乡邛崃市,来到临邛镇翰轩一巷3号——当代“邛窑传人”何平扬的家。像许多民间艺人一样,何平扬的作坊就在自己的家里。这从一个侧面看出民间艺人们在当代的现实处境和状况。何平扬的家简直就是一个陶瓷的世界,过道、天井、书房、客厅……
我们的谈话自然绕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邛窑始创于南北朝,由盛到衰历经800多年。因烧制年代久远、器物造型独特、釉色丰富多彩,一直享有盛誉,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邛崃市境内的南河十方堂窑址和固驿瓦窑山窑址已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邛陶烧制技艺却榜上无名。”对此何平扬有一种说不出的遗憾,“好在邛陶烧制技艺列入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成都市的区市县中,邛崃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最多的。”谈起自己的家乡,何平扬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上世纪70年代,尘封数百年的邛窑再次被打开,为了挖掘传统技艺,同时也是为了响应周恩来总理‘煤炭烧泥巴可以增加外汇收入\’的指示,当时的邛崃县政府决定新建美术陶瓷厂,恢复邛窑生产。我就是在那时以‘美工\’的身份进入陶瓷厂的。厂长由邛崃知名画家、老艺人康兆明先生出任。”何平扬天资聪慧,从小就喜欢画花鸟鱼虫、山水及刘关张之类的历史人物,康兆明见何平扬心灵手巧,颇有天赋,是可造之材,便毅然将他招入厂内,收为自己的弟子。当时,同在康兆明门下的还有也能写写画画的王庆宇,可惜王庆宇半途而废,惟有何平扬坚持了下来。建厂之初,县委和县政府很重视美术陶瓷厂的生产和发展,省二轻局还专门派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师来厂里传授技艺,同时还邀请四川美术学院陶瓷系的老师亲临指导,帮助培训技术人才。在这些专家的指导和康兆明的悉心调教下,何平扬完整地学习了整套制陶工艺:设计、造型、雕塑、炼泥、打浆、滤泥、压坯、制坯、修坯、刻画、绘画、施釉、装窑、烧窑、出窑……这为他后来独立制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1973年5月3日进厂,何平扬做了整整一年半的学徒。学徒期间,何平扬常将用于陶瓷的红泥、白泥带回家中,晚上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雕塑造型,并常常工作到鸡叫。一次,何平扬拿着自己创作的一件作品——“雀竹台灯”,去请教康兆明。康兆明指着泥坯上的雀型说:“凡人物、动物雕塑,找准中间的脊梁最重要。”并亲自对作品进行了修改。这次指导大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从此,何平扬在创作上开了窍。
邛三彩魅力难挡
像所有中国大地上虔诚、执着的民间艺人一样,这一宿命式的缘分对于何平扬来说注定是一生一世的。1982年,从四川省轻工业厅举办的旅游工艺美术创新班学成归来的何平扬,出任邛崃美术陶瓷厂厂长。就是在那一年,比“唐三彩”烧制温度还高200度的“邛三彩”出口美国、英国和黎巴嫩等国,大放异彩的邛窑在赚取不少外汇的同时,更赢得了老外对中国国粹的尊重。我问何平扬:“‘唐三彩\’与‘邛三彩\’的区别,仅仅是因为烧制温度的高低吗?”
“当然不是。邛窑早期以烧青瓷为主,至隋代创烧了高温彩绘瓷,到唐代又以‘邛三彩\’著称。‘邛三彩\’有别于中原的‘唐三彩\’,它是釉上和釉下用铜、铁、锰、钴为着色剂,进行绘画或点染,兼工带写,颇具国画风格,且以高温或低温一次烧成。最初是黑、绿、褐三彩,再后更新为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彩绘。邛窑高温三彩的釉药系无铅釉,比北方‘唐三彩\’所施用的有毒的铅釉要好。北方‘唐三彩\’是唐开元天宝年间适应厚葬风气而开始制作并兴盛起来的,主要见于随葬的冥器,生活用器极少。它是低温铅釉陶器,仅以平涂釉料作为装饰,烧成温度低(800℃左右),釉面容易腐蚀和剥落。而唐代‘邛三彩\’以高温(1200℃左右)或低温(800℃左右)一次烧成,胎釉结合紧密,釉面不易脱落,既有陈设器、实用器,也有冥器,种类繁多。因此,北方‘唐三彩\’与‘邛三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比照十方堂邛窑遗址出土的陶器釉色,通过反复实验、摸索,终于成功复原了古邛窑的各种高低温釉、釉下彩和无铅彩,使遐迩闻名的邛窑特色的豆绿釉、豆青釉、褐黄釉、金黄三彩釉等色釉重又发扬光大,同时,我还研制出金砂釉、鱼子纹釉等色釉;在装饰工艺上,除了色釉装饰外,还有瓷胎装饰,对此我采取了刻、划、剔、贴、印、雕、塑等多种技法;在器形上,既继承古邛窑釉代表性的传统特点,又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大胆创作,推陈出新。”1995年,42岁的何平扬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大师”的称谓来之不易。当时何平扬是四川陶瓷界惟一的一位工艺美术大师。
四处搭伙烧陶
邛崃美术陶瓷厂位于邛崃市南门外地势低洼的土地坡。1990年,一场特大暴风雨,使陶瓷厂惨遭灭顶之灾:放置于厂里的所有陶坯都被水泡坏了。从此,这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一蹶不振。1999年底,陶瓷厂改制,厂房被租赁给邛崃活性碳厂和一家生产酒瓶的私有企业。何平扬两手空空回到了家里。
难道自己几十年的心血就此付诸东流?呆在家里的何平扬心有不甘。天无绝人之路。不久,他便打听到离邛崃不远的蒲江县甘溪镇有个碗厂,于是决定借碗厂的窑来烧制自己的邛陶作品。这一颇有些借鸡下蛋味儿的合作,何平扬戏称为“搭伙”。2000年初,何平扬精心做了十多个陶坯,装在几个纸箱里,搭乘公共汽车来到了甘溪镇。由于途中颠簸碰坏了四五个,焙烧过程中又损坏了好几个,最后烧制成功的陶器仅有可怜的五分之一。捧着损坏的陶器,原本满怀希望的何平扬欲哭无泪。
“只要我还有一口饭吃,就要把邛窑的工艺传承下去。”遭此挫折的何平扬并未罢休。就在这一年,何平扬东挪西借,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厂。说是办起了厂,其实既没有厂房,又没有窑炉,更没有生产设备,厂里就只有父子二人,每次烧制邛陶作品,都要将做好的陶坯带到蒲江、名山、彭州等地的窑场去借窑“搭伙”。因为是搭伙烧,就只能将就人家窑炉的烧制温度,需要高温的邛窑器物往往眼睁睁地在低温下被糟蹋了!何平扬一边说,一边痛心地将置放于家中因温度问题而没有烧制成功的邛陶废品拿给我们看。他告诉我们,他的作品只要烧制成功,件件身价不菲,且备受行家青睐。
“这件2006年8月在西部国际工艺品、礼品博览会上获金奖的‘虬龙提梁罐\’,是我自行创新设计的作品。此罐在传统阶梯窑内经1200℃还原焰高温焙烧而成,以传统辘轳手工拉坯,待半干时,用邛窑特色的捏塑手法捏制一条造型简练、气势恢弘的虬龙横跨罐身东西两端,昂首挺立、英姿勃发,给人以气吞山河之感。罐身周围有四条浮雕捏塑的小虬龙,四首翻腾,十分活跃,给人以静中有动之感。整个罐身施深褐红传统无铅釉,色彩稳重,喜庆大方,釉在高温还原焰窑变气氛中呈现出奇异的兔毫纹状遍布于罐身,使整个作品更显富丽堂皇,按照市场价,这件‘虬龙提梁罐\’应该不会低于六千元。”
邛窑父子兵
子承父业,对何平扬来说也是如此。他把自己这一难以割舍的手艺传给了儿子何丹,儿子也相当争气,卫校毕业后放弃行医,一门心思跟着父亲学陶艺,终得成功,24岁便成了四川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大师。
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窑炉,这是何平扬十多年来最大的愿望。因为没有专门的美术瓷窑,像“邛三彩”之类的传统瓷器就没法烧制。2004年8月,省政府颁布了《四川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有些走投无路的何平扬似乎又看见了一线希望。2006年1月10日,省财政十万元的专款拨到了何氏邛窑艺术陶瓷厂的账上。“钱拿到了,但心里反而更不踏实。”何平扬说,“这笔钱是用于购买生产设备的专款。邛崃市政府为保护邛窑技艺的传承,已承诺帮助我重建一个邛陶厂。2006年1月26日,文体局专门发文《关于何平扬先生邛陶厂选址和需解决相关问题的报告》,初步决定在邛崃南河十方堂村一组地界内,选定一处距环河公路(村道)50米、面积约6亩的地块作为邛陶厂选址。但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地块,在家乡建一座自己的窑炉,我心里真是一点底都没有。这些年来,因为没有一口属于自己的窑,我们父子俩一直苦心支撑着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邛窑烧制技术。这种四处搭伙烧陶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南河十方堂邛窑遗址和固驿瓦窑山邛窑遗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邛陶烧制技术又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邛陶如今却无窑可烧,真是莫大的讽刺啊!想起这些我就心急。”
就在我采访回成都后不久,一天,何平扬打来电话,说是那块本该作为邛陶厂选址的地已有了其他归宿,无奈之下权衡再三,他决定将窑炉建在自己的家里。原想把厂建在十方堂邛窑遗址附近的,一来今天的邛窑在古窑址跟前恢复起来很有象征意义,二来邛崃的旅游业也能增添一个极富人文特色的景点,现在看来只能建在家里了。他在电话里一再强调,他家楼上楼下加屋顶有四百多平方米,勉强可以建窑了。还说,日本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坊就是建在自己家里的。
现在父子二人在家里建的邛窑早已开工且不断出产,邛陶的烧制技艺也就可以不断传承下去。父子俩力挽邛窑的壮举令人敬佩。邛窑由盛到衰,由昔日轰轰烈烈的窑场到如今由何氏父子独自支撑的家庭手工作坊,是邛窑不幸中的万幸。
新闻推荐
年纯收入50万元 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眉山东坡区山村女老板唱响“致富经”
“去年出栏的白鹅和天鹅达到4万只,除去养殖成本,获纯利50万元,这不,今年饲养规模更大,截至5月份,就已出栏白鹅2.5万只,以每只获利12元计算,又纯赚30万元。”近日,记者在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石榴村村民刘月...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