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绿色蒲江的农业嬗变——加快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蒲江观察

四川日报 2015-09-08 09:36 大字

在5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代农业能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带头转型?

近八成是丘陵,又远离成都中心城区,这样的土地又如何重新焕发生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近年来,蒲江,这座被誉为成都的“生态新城”,立足生态本底,实施“四个三”工程,扩规模、调结构、强素质、兴产业,构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破解了当前丘区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难题。

蒲江实践成绩显著:随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去年,蒲江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五年翻番,达到12839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蒲江经验成为样本:在多次调研后,农业部认为,蒲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经验对于全国丘陵山区,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生态优势区有很强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蒲江的探索推向纵深:今年,蒲江率先在全国整县打造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创新整县推进耕地保护与土壤提升工程,进一步夯实转型发展的前行根基。

□蒲宣 文/图

观念之变

从种“出”果子到种“好”果子

率先在全国整县推进耕地保护与土壤提升工程,在提升产地环境质量水平,奠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本底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迈向产业高端。

零散的种植面积、落后的品种、短缺的技术,是当前横亘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难题。

蒲江县长秋乡古佛村村民朱永明,现在还难忘3年前的一幕——10来亩的脐橙果园迎来丰收,然而由于品种老化,曾经“吃香”的脐橙果,堆积在果园地上,无人问津,那一年,不少农民都经历了阵痛,也成了蒲江农业发展中的重创史。

痛定思痛,蒲江决定对“重农必穷”的传统观念,勇敢说不!

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种什么?

顶层设计中,农民是主体。“农民会种什么,能种什么,都是改革中的重点。”蒲江县统筹办主任周燕武说,倘若技术培训不扎实,田间指导不到位,农民缺少实用技能,发展什么都不行。

以人为本,规划先行。“蒲江地处北纬30度,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种植区,此外,土壤和气候条件都很适宜种植茶叶和柑橘。周燕武说,“种什么”既要坚持市场导向,又要因地制宜。

蒲江在结合自身生态特点和市场发展后,建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体系,确立了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把握市场,引进新品种。

朱永明成了首批转型的农民,在乡里的组织下,果园里的脐橙陆续“退场”,转而“登场”的是不知火、春见等晚熟柑橘品种。3年的时间,朱永明的收入翻了几倍。“以前脐橙最多卖到两三块钱一斤,最差的时候几毛钱一斤都没人要,现在我的不知火,一斤要卖5块钱!”一亩近2万元的收入,让朱永明欣喜。

改革火热地进行,农民们大刀阔斧地干着。

朱大哥还流转了邻居家近20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不知火。“去年一年纯利润也有30万元,生活奔小康了!”朱永明难掩兴奋,明媚的阳光下,树上还青涩的果子散发着希望的光。

从种“出”果,到种“对”果,如今,蒲江要种“好”果。

新的转变,带来新的规划与希望——

今年,蒲江率先在全国整县打造国际接轨的有机农业基地,整县推进耕地保护与土壤提升工程。蒲江提出,用3年时间,辐射推广土壤培育25万亩,覆盖全县猕猴桃、柑橘、茶叶三大主导产业大部分种植区,项目实施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以上。

◎规划解码

针对县域情况,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发展,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折腾土地,不折腾百姓,强化“三农”机制,推动产业融合、产村一体和城乡统筹。

把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作为富民兴县、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主动适应新常态,通过扩规模、调结构、强素质、兴产业,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方式之变

“四个三”工程引领农业腾飞

蒲江提出实施农业“四个三”工程,即着力“三业并举”、着力“三化促动”、着力“三品提升”、着力“三产融合”。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蒲江把“藏粮于地”看作农业之本——农业,根植于土地,要发展好农业,就得回归本源,于是,一场土壤改良试验在蒲江的田间悄然展开。

2013年,首批试点在蒲江3个乡镇20亩试验区铺开。“施用有机肥,是快速提升地力的有效途径。”蒲江县农林局局长赵武斌介绍,如果严格按照推荐用量施用,土壤有机质可以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以上。而土地在休耕的自然状态下要达到同样效果,需要70年。

朱永明的果园,尝到了甜头。8月19日,一场大雨过后,朱永明跟以往一样,到果园里剪枝疏果。顺着泥巴路,刨开青草丛,惊喜出现在眼前:果园草丛里长着七八朵直径约10来厘米的野生菌。“多少年了,都没见过园子里长出大菌子!”朱永明说,菌类天生对环境很敏感,在常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果园中,几乎不可能出现。

野生菌的出现,更像老朱“有机尝试”交出的成绩单——这一年来,老朱跟蒲江的许多果农一样,转变观念,把关注点从种“出”果子转变到种“好”果子上。积极探索通过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增施有机肥、改用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改良土壤。

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度,蒲江对施用合格有机肥的农民以每亩每年5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农民的投入每年仅需300元左右。“有机肥多了,化肥用量就减少了,这部分省下来的钱还没算哩!”蒲江县长秋乡石马村村民陈金福觉得有机肥用得“值”,土地变了,果子也变了,这一年多来,果园里的果子皮滑汁多,甜度也有所提升。

在整县推进土壤改良的计划中,蒲江频出重拳。最近,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蒲江国家级有机农业示范县耕地质量提升5+1综合服务中心”正成为土壤改良计划的坚实保障。

“通过养田肥土、土壤大数据、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生物防控和开发小型农机具,共同提升土壤质量,让土地更肥沃,种出优质果蔬,并通过电商平台,推动蒲江农业全面上台阶。”中心主任李征阐释“5+1”。

走向高端,还需“带头人”,蒲江分“两步走”——

蒲江打破传统发展观念,吸引城市大资本下乡盘活土地。2013年,一则消息引起了业界震荡,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将在蒲江打造“中国猕猴桃之都”。

“大企业带来了资本,盘活了土地,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赵武斌介绍,如今,在蒲江种植出来的“佳沃”已销售到了国外。

此外,蒲江还把关注点放到田间地头的“土专家”上。“土专家们生长在蒲江,在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优秀的种植技术和发展方法,带动乡亲们致富。”赵武斌介绍,蒲江已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先期认定了400余人。

蒲江农民,并不满足于小富即安,而是以积极奋进的姿态,走出去再创一片天。53岁的杨理林是蒲江县大兴镇王店新村的村民,家里种了40多亩高品质柑橘,年收入轻松过百万元。去年,杨理林在重庆忠县流转了近600亩土地,用来种植“不知火”、“春见”等高品质柑橘。

要种好,更要卖好。

近年来,蒲江不断更新冷链技术,延长农产品的“销售生命期”。此外,还率先在成都探索建立电子商务示范村,让农民能在家门口就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到全球各地。“乡上成立了猕猴桃协会,村委会负责落实具体培训等工作。”蒲江县复兴乡庙峰村党支部书记徐富银介绍,最近,乡亲们都争先把家里的猕猴桃拿到网上进行销售!

目前,蒲江先期与京东和电信的天虎云商合作,推出了蒲江馆。“猕猴桃已到成熟期,今年的电商平台延伸到了基层,我们期待创出新高!”蒲江县商务局局长傅艳霖满怀期待。

◎政策解读

“三业并举”即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优质茶叶、柑橘、猕猴桃。

“三品提升”即注重品种提升,注重品质提升,注重品牌提升。

“三化促动”即连片种植规模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产品营销市场化。

“三产融合”即依托优质茶叶、柑橘、猕猴桃种植基地,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旅游实现融合发展。

乡村之变

让农民享有幸福美丽家园

建立健全新村规划、民主决策、产村相融、投资融资、建设管理、服务配套、村级治理“七大机制”,推动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一体规划、同步实施。

在蒲江看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落脚点,始终是改善民生。

2012年,蒲江启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遵循“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理念,已建成71个农村新型社区。

新村怎么建,蒲江把决定权交给百姓。

大兴镇炉坪村村民陈云觉得,村口石碑上“幸福炉坪”4个字,是他对新生活最好的注解:清晨,他从家门口的菜园里摘新鲜蔬菜,回家拧开水龙头淘米洗菜,打开天然气灶为家人做饭。现在的生活,方便快捷,充满“城市元素”。

新村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引擎。

以炉坪村为例,新村建设后,腾出土地建起了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产业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去年,炉坪村全村人均收入就从2011年的5000元提高到12600余元,甩掉了“贫困帽”。

然而,在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中,有一些乡亲和村落,因为各种原因没能“搭上”新村建设的快车,共享成果,实现致富。

怎么办?去年起,蒲江高标准启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打通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就走出了一条盘活乡村资源的路子。“我们首批甄选了10来户有意参与流转的人家。”蒲江县甘溪镇党委副书记李忠海介绍,甘溪镇的做法是,把屋子“放”出去,吸引“业主”前来改造。

原来破旧的土坯房铺上了青瓦,刷上了淡泥巴色的立面漆……乡村、艺术与人,交融共生。

如何避免新村建设成为“一次性盆栽”,除了产业发力,蒲江还不断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村组道路实现“组组通”、村村通3G、天然气农村新型社区全覆盖等措施,拉近了城乡距离。

此外,在教育、就业、社保、卫生上,蒲江同样下足工夫——创新城乡医疗联合体和学校托管模式,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优质化,让乡村真正成为留得住农民的美丽家园。

◎规划解码

整合灾后重建、扶贫开发、生态移民、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拓宽新村建设多元投入渠道。

综合新村建设,发展产业、带动创业、促进就业。

治理之变

创建农村基层发展品牌

大力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品牌创建 “2235”工程,力争形成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都“站得住、叫得响、群众认可”的基层党建品牌。

蒲江有一个考量,在农业转型发展共同奋进向前的过程中,让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深入到基层和百姓身边,让创建农村基层党建,成为党群“凝心丸”。

一改“自上而下”的设计,蒲江遵循“基层的经验应从基层来”的原则,放手让各村、社区大胆创新,鼓励探索不同的创建方式。

西来镇两河村,就探索出了一套“党员承诺”的好办法。

“我们让党员亮出身份,公开电话,并且每位党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年初承诺为居民办1-3件事。”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村主任倪怀松说,“承诺”是载体,拉近了党群关系,架起了一座彼此的“连心桥”。

承诺什么样的事?“有的党员承诺负责监管小区环境卫生,有的党员承诺为百姓维修电器,还有的党员承诺带领青年创业……”倪怀松介绍,今年,就有党员带动村民一同创业销售草莓、柑橘,一份“承诺”竟成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这样的“承诺制度”延展开来,在两河村的农村环境治理上,也用了起来。今年,两河村村委与村民以“双承诺”的机制,共同治理环境。“治理前,我们召集42户村民一起协商,把彼此的诉求坦率地说出来,大家再找个折中的治理方法。”倪怀松说。

居民的诉求是,有休闲的院落、整洁的环境、水电气光纤要全通;村上的想法是,治理风格要大致相同,自家院里门前的卫生环境要保证。

达成一致后,村上与居民共同行动。短短3个月的时间,两河口焕然一新:地面整洁、家家户户刷上白墙,刻着年画,院子里增设了健身器材,连林盘旁的河沟经过整治也流出了潺潺清水……

◎创建标准

在支部建设上,达到党建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增强。

在新村建设上,达到群众集中居住率高、村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村容村貌整洁。

在社会治理上,达到 “一核多元”共建共治村级治理机制健全、党群干群关系和谐。

新闻推荐

国庆长假 留守孩子怎么过

——川报记者回乡观察(上)【编者按】刚刚过去的国庆七天长假,不少人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假期,或旅游赏美景长见识,或在家观看缤纷的节目,然而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留守孩子又是怎样度过的呢?暂别学校的日子里...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