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困帽”,奔向“小康道”
——蒲江县大塘镇深入推进扶贫工作实录
8月10日,初秋带来丰收。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村民宋瑞辉正在田里忙活着,他要将挂在树梢上丰硕的猕猴桃果子采摘下来,保质保量地交给订货商。这是猕猴桃挂果的第二年,他们全家已尝到了劳动致富的甜头:去年靠卖猕猴桃,有了3万元收入,原本因残致贫的家,再次有了生机。
宋瑞辉的故事,是蒲江县大塘镇深入推进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许多百姓正通过扶贫带来的机遇,寻得新的发展空间,脱贫致富,走向康庄大道。
蒲江大塘,曾因交通优势,被誉为“川藏线上的明珠”,繁极一时,却也因道路改变,走过下坡路。如今,大塘人奋力上进,期望通过发展高端猕猴桃、柑橘等优质水果产业,再度谱写新时代的“繁华史”。
□蒲宣 文/图
起起落落的发展故事
蒲江县大塘镇人大副主席曹志文是老大塘人,曾见证这座小镇的繁华。“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塘因地处川藏线必经之地,路边经济很是发达。”曹志文回忆,那时许多货车都会在大塘歇脚、住宿、吃饭等等,大塘就像个“驿站”一样。
路边经济让小镇繁华热闹,也使一方百姓富裕起来。“摆个地摊都能赚不少钱,那时候啊,老百姓兜里全是钱,日子好过得很!”听说,在那个年代,不少百姓靠着小地摊,一年也能有上万元的收入。
然而,“碰运气”得来的路边经济,终究等来了结束的一天——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出台政策,木材禁运;随后,成雅高速通车、国道318通车,川藏线不再成为唯一出入口。
大塘的道路优势不再,小镇由盛走衰。
“除了路边经济,那时候大家只种植一些水稻、油菜等作物,品种普通,零零散散不成规模。”曹志文说,“大塘以前是蒲江的排头兵,受到道路优势消失的冲击,由于本身产业基础薄弱,一下子‘掉\’得很厉害,连县域人均收入都达不到,拖了后腿。”
再出发,更重内生动力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大塘寻思着。“以前的繁华有运气成分,依赖路,小镇本身几乎没有支柱产业,一旦路一动,百姓的生活也发生巨变。”蒲江县大塘镇副镇长黎万华介绍。
再出发,靠什么?必须靠自己。大塘瞄准了高端水果业。“种地是农民的专长,选对了品种,学好了技术,种地照样能脱贫致富!”围绕这样的想法,大塘初步确定了扶贫路线:整镇推进猕猴桃、柑橘的种植,其中,重点打造千亩有机猕猴桃基地,并通过***,让最困难的群众、村子,尽快找到致富路径。
2011年起,大塘镇启动猕猴桃种植推进工作,通过动员群众、流转土地等,如今大塘全镇已种植了10000亩猕猴桃。
扶贫也有难点,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八角井村,成了“硬骨头”。难点,也是重点,大塘正把八角井村作为扶贫重点。“去年起,我们在全镇选了44户村民作为***对象,其中八角井村就占到了26户。”黎万华介绍,镇上再给予种苗、鸡苗等物资支持,并邀请技术专家来教种养技术。
努力已初显成效,目前,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金鹅山已有1000余亩猕猴桃获得有机转化认证,成为了当地最大的有机猕猴桃种植基地。以今年为例,饱满香甜的“红阳”标果离地价就达每斤7—9元。
改善民生是扶贫的最真愿景
以产业强有力的内生动力,高位带动扶贫工作前进,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大塘给出改善民生、增强百姓福祉的温暖注解。
陈永新家因病致贫,还要供养2个孩子;宋瑞辉家因家人残疾导致贫困,生活困难……敲开一扇扇门,大塘镇的干部们开始了深入的走访摸底,把全村最困难也最有望能脱贫致富的居民情况汇总之后,对44户居民进行了***。
八角井村村主任仲际忠为贫困户送去了猕猴桃种苗,将土专家带到田间地头,为大家手把手示范猕猴桃的种植技术……物资和技术的双重帮扶下,宋瑞辉重拾信心,种上了猕猴桃,奔向新生活。
针对陈永新的情况,大塘镇政府为他以及妻子介绍了工作,如今,夫妻俩都有了固定的收入,供养两个孩子也不成问题了。
更多的积极画面正在大塘出现:曾经最贫困的八角井村,如今修建了组组通的乡村公路,田间地头里缀满丰硕的猕猴桃果,一村一特色的规划正准备实施,扶贫“后规划”正在筹备……
大塘又热闹了起来,车水马龙,客商往来不绝。这一次,依托自身产业而迎来的繁华,充满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郑玉莹记者黄泽君)9月16日,成都市蒲江县首期AHK“双元制”培训——高级工业机械工培训班正式开班。该培训班学制为3年,将采用职中校内学习领域课程培训、中德(成都)AHK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行为领域...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