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蒲江百余名职业农民外出找“飞地”

四川日报 2015-02-16 11:06 大字

过了年,杨理林又要走了,还是去重庆,这一次“出走”的日子,也许不短。

53岁的杨理林是蒲江县大兴镇王店新村的村民,家里种了40多亩高品柑橘,年收入轻松过百万元。去年,杨理林在重庆忠县流转了近600亩土地,用来种植 “不知火”、“春见”等高品柑橘。眼看快到柑橘“抹芽”的时节了,这技术有点难,他得去守着。

这似乎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去年至今,百来名蒲江职业农民集体“出走”寻找“飞地”。

为啥走?“出走”心情如何?2月10日,蒲江,杨理林分享了他的故事。

□本报记者 黄泽君 张彧希

有技术,缺空间

这两年,老杨的橘子“很有身价”——“离地价”就能达到每公斤10元左右,亩产值超过2万元。

他不满足于“小富即安”,还想拓展空间。可转了一圈儿,却发现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周边流转一亩土地至少得上千元,而且,即便他抱着钱去找地,也是“无地可包”。

在蒲江,还有挺多“老杨”:手里有技术,兜里有钱,唯独缺空间。

“老杨们”谋划着大干一场——去年初,百来名蒲江职业农民陆陆续续外出考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杨理林和搭档去了离蒲江不远的雅安、邛崃等地方,都不满意,“土壤不适合种橘子,再便宜也不能去。”脚步再走远一点儿,辗转来到了重庆忠县,这个地方让他们眼前一亮。“忠县的土壤偏酸,很适合柑橘生长。”站在土地上,老杨说自己“看到就不想走了”。

很快,老杨与忠县多位农户签订协议,以每亩每年约200元的租金向他们流转了近600亩土地。利用现有橘树嫁接“不知火”、观察嫁接过后的叶片长势……老杨的事业迎来了“第二春”。

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至今,蒲江共有120余名职业农民走了出去,近的到了邛崃、眉山,远的则到了重庆、云南等地,寻找新的发展天地。“种柑橘,种猕猴桃,为自己谋得发展空间的同时,‘出走\’的职业农民也把好的技术带到了当地。”蒲江县农发局副局长张应良说。

“飞地”飞出新问题

种了大半辈子柑橘的杨理林没想到,有了这块“飞地”,种地变得如此不同。“当地农民什么都不懂,全套的柑橘生产技术,他们连听都没听说过。”杨理林说,什么都得从头开始,手把手地教,完全就是一次“技术输出”。“比如最简单的施肥,那边的农民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施肥方式,直接将肥料洒在树根下面。”杨理林说,而正确的施肥方式,则是应该将肥料洒在距离树根一米的地方。

如今,杨理林一年里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往忠县跑。“这样下去不行,今年我打算在那边成立专业的劳务队伍,监管、打药、施肥,都要分别组建小分队。”杨理林说,他想在忠县尝试引进公司化管理模式,并引入喷药直升机、静电喷雾、生物农药等高科技“武器”。

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杨理林的土地流转期限为20年,但这份合同的“粘合力”,却并不那么强。“他们怕我种不好,把果树种死了就跑了。”杨理林说,为此,当地村委会让老杨先交纳了5万元保证金,双方约定第三年退还。

老杨也有同样的担心:一旦现在“什么都不懂”的当地村民掌握了全套生产技术,把他“甩”了怎么办?

蒲江县农发局副局长张应良说,春节过后,县领导将带队专程赴农业“飞地”最多的忠县、长寿、垫江等地,与当地政府洽谈区域之间的农业合作。此外,蒲江还打算聘请专职法律顾问,为“飞地”业主提供法律保障。

从全县的视野来看,众多“飞地”有着更大的意义。“‘飞地\’今后将成为蒲江品牌水果的生产基地。”张应良说,“飞地”生产的柑橘,将统一贴上“蒲江春橘”的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蒲江还鼓励业主们在“飞地”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并鼓励大家修建保鲜库,“这样就可以和蒲江本地产的水果实现错峰销售,避免价格战。”

新闻推荐

春来一抹绿,蒲江茶业向有机发展提速迈进

阳春三月,蒲江的温度迅速攀升。与这暖暖的气温相似,在经过了一个冬天的蛰伏之后,春茶,在这个季节上市,蒲江茶业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茶商往来不绝,茶农收获颇丰。正值春茶上市之际,3月18日,第五届中...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