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街上多了洒水车路上多了保洁员场镇垃圾少了墙面牛皮癣

四川日报 2012-11-02 17:32 大字

街上多了洒水车,路上多了保洁员;场镇垃圾少了,墙面“牛皮癣”少了;街道清洁了,空气清新了,行车更通畅,商家经营更规范,居民也更文明了——这5年来的城乡环境变化,四川省广大干部群众都有切身感受。

5年来,四川省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卫生问题入手,深入开展“五乱”治理,并向基层、村庄和盲点死角延伸,增治理资金,添环卫设备,有力地改善了全省城乡环境卫生。还从实际出发,逐步建起了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机制。

5年来,按照“四注重、四提升”(注重塑造风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注重个体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三打破、三提高”(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的要求,全省各地突出地域、民族特色,体现山水田园风光,推进城镇立面清理和城乡风貌塑造,建设开放式高速公路服务区,建成了一批特色街区、城镇和村庄。

5年来,四川省扎实开展“七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进景区、进家庭)活动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城乡居民文明卫生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

如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和农村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已跃入全国先进行列,全省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对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有力助推了“两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和“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

图变

观察员

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省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 陈涛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战略性工作部署。自2008年启动以来,全省治理工作经过灾区先行、分类试点和全面展开等步骤,目前已进入了依法施治、再上水平的新阶段。

城乡容貌改观最为明显。四川省把消除“五乱”作为治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城镇重要区域和薄弱环节为治理重点,通过清理生活垃圾、清除“牛皮癣”、规范建筑工地,解决摊点乱摆、占道经营和车辆违章停放问题等系列治理行动,让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观。

城镇市政基础设施薄弱,是环境治理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与难题。四川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采用多方筹措资金、整合项目资源等方式,加快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目前,全省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08座、县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35座和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98座。

最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的出台,以及《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的实施,各地各部门还普遍制定完善了与治理工作相关的组织领导、运行保障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了全省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体系。

总体来看,四川省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治理工作与推动灾后重建、统筹城乡发展、保护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等工作结合起来,并通过对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全面规范,有效改善了全省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使四川省的发展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外部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城乡结合部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

●成都新城环境卫生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环卫工人 陈小兰

近几年,全省不断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我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可喜变化。

我所在的区域是在成都高新区,是经济飞速发展的重点区域。现在市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明显提高,乱扔垃圾现象得到很好控制。

我注意到,以前不少城乡结合部及小企业、小商铺周围没有垃圾收集点,有了垃圾人们都随处乱抛乱倒,给环境卫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这几年,政府加大了对环卫的投入,在城市里,堆放点的生活垃圾会定点收取,果屑箱也有专人管理和清洁。我们这样的环卫工人已经深入到了各个村,从道路到庭院,都基本达到了干净卫生无死角,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高新区在建工地较多,运渣车等运行频繁。针对这种情况,高新区对运渣车的拉运时间、路线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加大运渣车进出工地的冲洗力度,这样环境干净了很多。

卫生死角处理是我们环卫工作的一大难题。我负责的区域有部分属于城乡结合部,遍布小工厂、小商铺和民宅,乱倒、偷倒垃圾和脏水的情况曾经十分严重,个别开发商弃管小区和楼院也是卫生管理的盲区。这两年来,通过我们环卫公司和城管执法大队联手对卫生死角进行摸底,一一解决卫生难题,使得城乡结合部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成都已经很美了,市民的素质也提高了很多,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个长久的工作,我依然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把这个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而努力!

【个案故事】

乡村垃圾分类臭味少了游客多了

作为蒲江县光明乡韩桥村“官帽山庄”农家乐的后勤总管,罗俊已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每天早晨,将蔬菜残渣等垃圾按可堆肥、可回收、不可回收分成三类,将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卖给回收商,将一次性餐桌布等不可回收垃圾扔到几十米外的垃圾中转站,烂菜叶和水果皮这样可堆肥的垃圾,则被投放到农家乐外的地里。

如今在韩桥村,每家每户都在自家地里挖了直径不到一米的堆肥坑,用于投放可降解垃圾。堆到30厘米后,铺一层石灰消毒再投放,反复几次后用泥土覆盖,3个月后,坑里的有机垃圾就变成了树木的天然肥料。“从去年实施分类收集处置开始,垃圾中转站里的东西至少减了一半,夏天腐败发臭的味道没了,农家乐的游客至少增加了1/3。”罗俊说。

除了以户为单位的一级分类堆积、村保洁员二级分类收集、乡镇清运人员三级分类运输,为了让村民能主动参与,村里还试点了“一工两金”制度:农户自愿每年每户派出一名义工参与环境治理一天;群众自愿缴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费用,标准为人均10元/年;年终根据每月议事会对农户检查评比的结果发放奖励金。

成都市治理办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市郊区(市)县已绝大部分乡镇和村都启动了垃圾前端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在郊区(市)县的平原地区,主要开展“户分类”试点运行,以农户为单位,在农户家中进行分类收集试点;在丘陵山区,则将泥土尘灰、厨余垃圾、植物枝叶等可降解垃圾,采用生物堆积的方式集中处置,作为果树及相关植物的有机肥料处理。

【数字】

全省已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108

县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135

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98

如今全省有

17

万环卫工人

乡村保洁员有

16

万人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刘佳本版摄影本报记者田为本版制图李潇雪

新闻推荐

对举报人举报内容严格保密

省纪委监察厅机关中层干部轮流接访本报讯(记者陈松)省纪委、监察厅在开展委厅领导下基层活动的同时,从4月1日至5月31日,开展委厅机关中层干部到省纪委监察厅信访接待窗口轮流接访活动,倾听群众意见、...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