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恪 中国减笔画之父

成都日报 2022-01-10 03:38 大字

《二祖调心图》局部

石恪,字子专,大约生活于五代北宋初期,成都郫县(今郫都区)人。宋灭蜀后,石恪至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受命为皇家寺院大相国寺作壁画《神仙图》,后授以画院之职,但他坚决不受,而要回蜀,皇帝也只好同意。遗憾的是,他在返回家乡成都的途中去世了。那么,石恪这个成都人画过什么作品?为什么称他是中国减笔画之父?他的作品对后世中国绘画有什么影响呢?

《二祖调心图》开山之作

石恪生长于西蜀,其绘画最早的老师是张南本。张南本是随唐僖宗李儇入蜀、寓居成都的著名画家,曾在成都圣寿寺、宝历寺等地画有大量壁画,其独特的画风与表现题材,代表了晚唐五代大圣慈寺壁画创作的最高水平。当然,张南本的壁画早已灰飞烟灭,如今无从可见。

石恪的作品也非常罕见。在他生活的北宋年代其画就流传非常少了。《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内府收藏仅有21件,画题为《太上像》《镇星像》《罗汉像》《四皓围棋图》《山林七贤图》《游行天王图》《女孝经像》《青城游侠图》《社飨图》《钟馗氏图》等;其他著录所见,尚有《唐贤像》《五丁开山图》《巨灵擘太华图》《新罗人角力图》等,惜俱已失传。而传为他所绘的《春宵透漏图》《药王像》等,则不知下落。时至今日,传为石恪作品的存世画迹仅有《二祖调心图》一卷。

《二祖调心图》,共二轴,均水墨纸本,各高35.5厘米,宽64.2厘米,原藏日本京都正法寺,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画内容描绘了两位禅宗祖师调心习禅的情景。根据学者考证,双足交叉趺坐、一手弯膊支肘托腮者,为二祖慧可;匍匐虎背蜷缩一团者,为丰干。这仅存的《二祖调心图》,是中国减笔人物画的开山之作。

两图湿墨淡染,再加粗笔浓墨草勾,腕力劲健,运笔流疾,笔墨纵逸苍劲,墨色浓淡有致,苍润多变,其画法,头部五官用细淡的黑线勾勒,衣纹则粗犷奔放,三五笔而成,极水墨淋漓之致。在石恪笔下,二祖的形象全无庄严法相,却形同市井醉汉,二僧之修行之态形象地告诉人们,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受到中国文化思想的浸润和融化,已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宗教了,是典型的重“表意”、重“神似”的意象水墨人物,产生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想象。此画收录于《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绘画》《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人物画》《一生不可不知道的中国绘画》《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中国历代绘画鉴赏》等书籍,是中国画的珍品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这件《二祖调心图》到底是真迹还是后人的摹本,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其印章款识皆伪,应是宋末元初摹本,甚至有人认为或是日本人伪仿(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语)。

此外,今重庆大足石刻北山137号《维摩问疾图》阴刻画,据说是依照石恪所绘制的作品水墨工笔画《文殊诣维摩问疾图》摹刻,但学术界意见不一。待考。

中国减笔画之父

减笔画是中国画技法术语,指用笔简约而内蕴丰富的作品,特点是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来表现对象,是笔墨技巧、造型能力极度纯熟后的功到自然成的产物。

如果将唐代之后的中国人物画分为粗细两派,其代表分别是石恪和李公麟。粗派一般以减笔人物为表现技法,后演变为今天的写意人物画派。细派以工细勾线为主要表现方法,逐渐形成工笔人物画派。具体讲,石恪创造了一种“惟面部手足用画法,衣纹乃粗笔成之”新法,“纵逸不守绳墨”,以破墨减笔进行衣纹线的处理,自擅逸笔,甚至不用笔法,简纵狂逸,将疏体人物画在张僧繇、吴道子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从而开启了减笔人物画和大写意人物画之先河。

不过,石恪的“减笔”画风在当时并不为文人士大夫欣赏,因而被归入“粗恶”“不堪入目”之列,直至北宋中期之后才声誉日隆,尤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评价最高。苏轼在评论石恪《维摩颂》时说:“我观三十二菩萨,各以意谈不二门。而维摩诘默无语,三十二义一时堕……”黄庭坚《题石恪画尝醋图》云:“图画不减吴生(吴道子)笔。”元代朱德润《跋钟馗氏小妹图》称石恪画:“行笔老劲,傅色妍丽,犹有唐人遗韵,故可赏也。”

石恪之后,能够承继其画法并发扬光大者有梁楷、牧溪(法常)、玉涧等人。最著名者为南宋画院待诏的梁楷,他继承了石恪笔墨放逸的技法,发展成为水墨白描的减笔画,为元明以后水墨写意画开了先河,成为石恪减笔写意画最有力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其绘《太白行吟图》是中国美术史100幅名画之一。南宋蜀人牧溪将石恪这一路简淡写意风格的影响力扩大到了海外,对日本的水墨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称为日本“画道大恩人”,他的《观音图》《布袋和尚图》《老子图》等均藏于日本。

世界级大画家、四川内江人张大千也为自己的四川老乡石恪感到自豪。在谈到石恪与梁楷的承递关系时,大千先生有诗云:“平生低首梁风(疯)子(梁楷),减笔通神《六祖图》。谁把金针度人世?西川石恪是前驱。”石恪当之无愧是中国减笔画之父。

古蜀神话入画

据《益州名画录》《圣朝名画评》《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有关石恪的史料,石恪画过一些有关蜀中题材的作品,如《青城山游侠图》《严君平拔宅升仙图》等,其中《鳖灵开峡图》和《五丁开山图》两图引人注目,它们描绘和反映了古蜀人征服大自然的伟大斗争。

“鳖灵开峡”和“五丁开山”是流传于四川的两个著名的古代神话传说。《太平广记》卷三百七十四引《蜀记》:“鳖灵于楚死,尸乃泝流上,至汶山下,忽复更生,乃见望帝(即古蜀王杜宇),望帝立以为相。时巫山瓮江蜀民多遭洪水,灵乃凿巫山、开三峡口,蜀江陆处。后令鳖灵为刺史,号曰西州皇帝,以功高,禅位于灵,号开明氏。”传杜宇、鳖灵建都于郫,成都郫县(今郫都区)有杜宇墓和鳖灵墓。五丁力士的功劳是开通秦蜀山路。传说五丁“能移山,举万钧”。秦惠王准备进攻蜀而不识秦蜀之道,乃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便(屙)金。蜀王令五丁迎石牛,所经之路称为“石牛道”。石牛入蜀后,不便(屙)金,蜀王怒遣还之。秦灭蜀、再后灭巴,就是从五丁开出这条沟通秦蜀的石牛道进入蜀国和巴国的(黄剑华《古蜀传奇》三部曲)。

当然,石恪所绘的《鳖灵开峡图》和《五丁开山图》早已不存,仅余只言片语的评论,如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说:“尝画五丁开山……其气韵刚峭,当时称之。”通过这些文献记载可知,石恪绘制蜀中题材的作品,表明古蜀国的传说早在近千年前就已不限于文字叙述,而早已进入造型艺术,且为人们所熟知。

(唐林/文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美术史》作者)

新闻推荐

成都市印发五个具体方案,破解镇(街道)“权小责大”等难题五项权力下放镇(街道)如何落实?

多部门会商,启动金河路路灯安装计划属地责任扩大化、权责不匹配、镇(街道)“权小责大”的共性问题,何以破解?当前成都正在开展...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