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进展如何?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质量集成复合 城市竞争新优势加快重构

成都日报 2020-03-13 02:28 大字

产业成链

成都坚持以产业能级提升为核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初见成效,切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产业功能区深度把握产业变革最新趋势,持续完善“两图一表”,指导开展精准化招商,加快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

产城融合

成都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目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质量集成复合,有力推动营城模式转变。按照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科学研判未来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聚集规模,精准测算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功能区教育类、社区服务类等8类18项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三年攻坚行动专项计划,安排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共计692个。

优化调整

今年3月,成都印发《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第二次对产业功能区进行优化调整。此次优化调整后,全市产业功能区总数保持66个不变,对46个产业功能区的名称、定位进行了调整,对52个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方向或产业细分领域进行了调整,对64个产业功能区的空间范围进行了调整。

2017年7月,成都在产业发展大会上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这是成都转变城市和经济工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优化空间布局和重塑经济地理的重要抓手,是克服“大城市病”丛生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的治本之策,同时也是构筑区域发展比较优势和中心城市核心优势的战略支撑。

自2017年7月全市产业发展大会作出了规划建设产业功能区的战略决策以来,市委先后召开五次领导小组会议,持续深化认识、积极探索规律、建立制度规范,总体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

第五次会议提出了鲜明“治本、转型、提质”“建链、强链、补链”“集聚、集成、集约”和“专业、精准、效率”4个导向,切实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规律,以产业功能区为抓手促进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深度变革。产业功能区正在加快建设成为特色产业优势区、高品质城市生活社区、先进要素集聚区、体制改革先行区,成效日益显现。

能级提升

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初见成效

3月12日,位于成都高新西区天润路与合顺路交叉路口的工地上,机器轰鸣,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在严把疫情防控关口的同时,总投资130亿元的8个环电子科大集成电路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此举行,吹响项目建设“集结号”。2019年成都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1102.5亿元,拥有亿元以上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9家,已经初步建立覆盖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材料与配套、系统与整机的完备产业链。

不仅是集成电路产业,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依托龙头企业培育构建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依托京东方等龙头企业,以AM-OLED为主攻方向,聚力做“专”OLED显示研发、制造和终端应用,现已聚集成都中光电、深天马、富士康、戴尔、联想、TCL等终端应用龙头企业,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

以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为代表,成都坚持以产业能级提升为核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设初见成效,切实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各产业功能区深度把握产业变革最新趋势,持续完善“两图一表”,指导开展精准化招商,加快推动产业集群成链发展。

强化创新赋能,提升价值链。2019年,成都市深化校地战略合作,开展“菁蓉汇·校企双进”系列活动817场(次),累计吸引2400余家企业、1300余名专家参与,推动成都市近500家企业与高校达成728项校企合作项目,合同金额超过13亿元,赋能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加快提升供应链综合服务能级,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重点以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双流航空经济区等若干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优化物流服务水平,提升口岸服务效率,打造服务“一带一路”供应链枢纽城市和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心。

产城融合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质量集成复合

3月11日,总投资超百亿的产业生态圈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举行,包括邻里中心、京东方健康住宅、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松柏社区牧马驿、凤凰家园三期锦江河畔等一系列产业社区项目也宣布开工。

成都坚持以产城融合发展为目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高质量集成复合,有力推动营城模式转变。围绕产业功能区布局,全市统筹新建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人才公寓和配套住房,着力解决企业人才后顾之忧。按照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科学研判未来经济发展规模和人口聚集规模,精准测算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功能区教育类、社区服务类等8类18项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三年攻坚行动专项计划,安排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共计692个。

精准化打造生活消费场景,两年多来,各产业功能区生活服务功能持续优化,不断吸引全球高素质人才到产业功能区定居兴业。比如,成都东郊记忆艺术区深入实施产业园区、商业街区、生活社区“三区融合”和生态场景、体验场景、消费场景“三景贯通”。整合东郊记忆周边万科龙湖等4大商业综合体、3条步行街、2处滨河带、2处地铁站,大力培育时尚潮流新消费,成功引进华荔娱乐等12家西南首店,加快打造百万平方米泛娱乐体验消费新商圈。

此外,优化生态功能。两年多来,各产业功能区聚焦人本逻辑,开展环境整治,坚持生态与文化共兴,系统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一批生态区、绿廊、绿道、小游园、微绿地等绿化配套,着力提高产业功能区人均绿化面积。

优化调整

产业定位更精准 抢先布局新基建

自2017年7月创新性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的决策部署以来,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多次会议,深化认识、积极探索、建章立制,打开了产业功能区建设的新局面。同时,优化调整在不断进行中。

今年3月,成都印发《优化调整后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名录》,第二次对产业功能区进行优化调整。此次优化调整后,全市产业功能区总数保持66个不变,对46个产业功能区的名称、定位进行了调整,对52个产业功能区的主导产业方向或产业细分领域进行了调整,对64个产业功能区的空间范围进行了调整。

此外,调整后全市产业生态圈数量由17个调整为14个,其中先进制造业类生态圈8个,现代服务业类生态圈5个,都市现代农业类生态圈1个。其中,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绿色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圈、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等与“新基建”领域相关联的产业定位更精准,空间边界更聚焦。

在3月5日的郫都区集中开工仪式上,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高品质产业空间项目颇受关注,该项目将联动周边华为成研所和京东方等龙头企业,重点发展“5G+”基础端通信产品和应用通信模组等。

抢先布局新基建,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成都坚持以产业生态圈建设为导向,先进要素精准化、多元化、集约化匹配,城市竞争新优势加快重构。

创新融资支持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出台了《加快完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投融资服务体系若干政策措施》;加快围绕“5+5+1”产业体系设立产业基金,鼓励成立功能区主导产业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投向产业功能区;搭建科创板拟上市企业资源库,出台成都市企业科创板上市扶持政策,破解产业功能区内相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此外,成都坚持以创新突破理念转变工作组织方式,建立完善“全市统筹+产业生态圈专业协同+产业功能区具体推进”三级工作推进机制,有效凝聚共识、形成合力。通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产业功能区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加速变革。

本报记者 宋妍妍

新闻推荐

我市开展形式多样的“云招商”、线上签约 各地签约投资大单均超百亿元

开栏语疫情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出区域营商环境的优劣、短板和不足。目前,成都市正有力有序推进疫情科学防控和城市正常生...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