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康养站:把“医养结合”沉到社区去 在院内资源有限的现实背景下,市八医院又一次大胆探索创新

成都日报 2019-12-20 03:45 大字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参观医护康养站

早上,老人们来医护康养站做八段锦

老人在文化区练书法

医护人员下社区

□ 邓晓洪/文 贾梦雪/摄影

2019年9月初,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打造的“社区医护康养站”在青羊区幸福林马厂社区正式运行。该院建立的这家医护康养站是依托民政部门在社区设立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将院内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开始探索医养结合的“社区模式”。

除了马厂社区的这家医护康养站外,另外还有两个社区的医护康养站已经运行。9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人到成都调研时参观了市八医院的院外医护康养站,他们对这一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种与社区合作的新尝试、新举措应该多分享、多拓展,为老年患者的医和养探索出更多的新路径。

那么,什么是医护康养站?市八医院为什么要建医护康养站?这些医护康养站能给老年人带来什么?近日,我们以青羊区幸福林马厂社区的这家医护康养站为样本进行了调查。

医养结合

在有限的资源下“逼迫”创新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成都市慢性病医院)之所以能够在全国火起来,靠的就是医养结合。早在2005年,刚从成都市干部疗养院转型为慢性病医院时,该院意识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务必会让医养结合的需求暴增。所以,该院当年即以“帮天下儿女尽孝,替世上老人解难,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宗旨,开始探索医养结合路径,成为我国率先探索医养结合的医疗机构之一。

“当时的状况是,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只有养老机构,当老人生病后只能送医院,尚没有既能养老又能医疗的机构,因此我们医院医养结合模式一经建立,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当年的老院长郑旭东说。

从2006年起,这家位于天回镇与植物园毗邻的医院病人逐渐增多,到后来就呈现出一床难求的情况,直接反映出社会对医养结合的巨大需求。

社会对医养结合的需求究竟有多强?我们用市八医院的床位来告诉你。

在2017年底以前,该院共有600张病床,院外预约等待住院的老年人一直排着队,等有人将床位腾出来;2017年底,该院二期工程投入使用,新大楼让医院床位增加到1200张,增加了一倍,但仅仅在半年之后又不够用了,老年病人又开始预约排队等候。为了顺利住进医院,有老人的子女每天打电话了解情况,“生怕别人插了队!”

这种“抢病床”的情况与社会老龄化背景是契合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成都市户籍人口1476.05万人,比2017年增加40.72万人,增长2.84%。其中,老年人口(60岁及以上)315.06万人,比2017年增加11.08万人,增长3.64%,占户籍人口21.34%。

另外,在老年人口中,60至69岁174.90万人,占55.51%;70至79岁94.60万人,占30.03%;80至99岁45.41万人,占14.41%;全市100岁及以上人口1560人,占0.05%,比2017年增加552人,其中,年龄最长者118岁。

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青年人工作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亟需有机构能够采取医养结合的方式来帮助照料老人,但是,仅凭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院内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该院党委书记陈芍说,近年来医院一直在想办法,“在有限的资源下,逼迫着我们去创新!”

新路径探索

医养结合资源下沉到社区

市八医院之所以“火”,在于他们的医院发展模式。这种集“健康管理、医疗、康复、照护、疗养、临终关怀”的“六位一体”模式让老人以及老人的家属放心、省心。如何将这种“六位一体”模式复制到基层,让更多老人能够享受到医养结合的惠泽呢?

该院副院长刘敏说,近两年该院做了大量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他们发现了可以结合或者说整合的资源。她说,为了解决老人的照料问题,国家民政部在全国范围的城市社区推动建设“日间照料中心”(简称“日照中心”),需要照料的老人白天就到日照中心,晚上再回家。“为什么不把两者资源结合起来呢?”于是,融入了医疗资源的日照中心在成都以“医护康养站”的名字出现了。

他们将民政的日间照料政策、卫生部门的健康管理和部分医疗、康复政策在基层融合,将日间照料中心资源整合起来,在原有“养”的基础上,植入健康管理、中医、康复、照护、安宁疗护等元素实行“三政”合一,就近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

与此同时,市八医院还利用在老年医疗和照护的专业优势,通过医护康养站为社区老人开展居家护理、照护和安宁疗护等延伸服务,从而实现了医养结合资源下沉到社区,“老年人在家门口不仅能实现‘医’,还实现了比之前更有质量的‘养’,医养结合就这样走进了社区。”护士长胡礼慧说。

“医养结合下沉社区”,这恰是与国家政策契合的一种做法。“9073”是我国的养老模式,它是指,90%的老人是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是机构代为养老。在机构养老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资源的下沉不仅可以照顾到7%的群体,同时也可辐射到90%的群体。

我们以马厂社区的这家医护康养站为例,来看看医养结合资源究竟是如何下沉的。

医护康养站

这里的老人和医护人员们

从2019年9月起,市八医院门诊部护士长胡礼慧的工作地点从医院变到了马厂坝的医护康养站,家住郫都区的她每天早上7点便要准时出门搭乘公交车,这样才能在8∶30以前抵达工作岗位。医护康养站是个全新的探索,她必须全力以赴开展工作。

这个医护康养站之前是日照中心,社区的老人在这里聊聊天、打打牌,以此消磨时光。整合成为医护康养站之后,功能开始发生巨大改变。虽然这里面积并不大,但依然被重新划分,建立了三个区:康复理疗区、文化区以及健康宣教区。周一和周三,市八医院会派专业理疗师来到这里,为需要做理疗康复的老人提供服务;周四周五,医院还将派中医专家来坐诊,为老人提供中医药服务。与此同时,护士长和护士巫俊将对社区老年人提供血压、血糖的监测,并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追踪随访他们的健康状况。

从社区日照中心变身为社区医护康养站,老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大多数人从牌桌上下来了,做些与健康相关的活动。”胡礼慧说,早上8∶30,老人们习惯性地聚集到这里,开始在护士带领下练习八段锦,练习完后,部分老人到文化区看书、画画、练书法,还有部分老人聚在一起聊天。常有医生护士做健康讲座,老人们认真聚拢来听,还不断提问。

医护康养站让追求健康的社区老人们方便了很多。76岁的陈婆婆年轻时腰椎受过伤,进入老年后长期疼痛,她也曾治疗过,但因为距离医院远,加上怕花钱,治疗得断断续续,效果不理想。医护康养站让她的康复治疗得以规范化地持续,她每周做一次,每天辅以医生指导的锻炼,原本打不直的背终于打直了,疼痛也较以前好多了。

这仅仅是社区老年居民基本健康问题得到的改善。护士长胡礼慧说,医养结合资源下沉的内容并不止这些。作为护理人员,他们还为部分特殊老人上门提供专业照护服务,比如插了胃管、尿管以及生了褥疮的老人,在没有医护康养站的时候,他们必须由家属送到医院里去做。

还有更特殊的服务。一名76岁男性老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还有脑梗后遗症,偏瘫已经20余年,儿子和老伴因为不懂专业的照护,经常弄得筋疲力尽。市八医院通过医护康养站了解到这一情况,就派几个医生和护士长胡礼慧一起上门去,在评估了病人的各种情况后,为他们拟出了详细的照护方法,比如如何处理大小便失禁问题、如何擦拭身体避免褥疮、如何与病人沟通保持良好心情等等。之后,护士长还进行随访,及时解决他们家遇到的照护问题。

这个社区医护康养站还成为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桥梁。两个月前,一名患有近10年脑梗后遗症的老人,由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应家属的要求,在医护康养站的帮助下,转到市八医院住院。在医院,老人接受了长照险评估,被评为二级,这样病人家庭就可以每月获得1000多元的长期照护险,长照险补贴为他们减轻了家庭负担。

医护康养站充当桥梁,将符合条件的老年患者转到医院,这仅仅是他们很小的一部分工作内容,“院内资源非常有限,我们希望做的是,把部分医疗和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或老人家里,把健康的观念沉下去,把照护的技术沉下去,甚至把安宁疗护的理念沉下去,让老人们就近、快速、高效享受到医养结合。”

目前,市八医院只有包括马厂社区在内的3家医护康养站,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如今,新都区、金牛区等几个区都在选点,我们希望让这种模式得到推广,让更多社区老人在社区享受到医养结合。”该院党委书记陈芍说。

新闻推荐

外地人坐动车过来买买买 成都这座意式小镇魅力何在? 得益于成都澎湃的消费动能,佛罗伦萨小镇今年销售额比去年增长60%

成都佛罗伦萨小镇吸引了不少人前来购物,享受休闲时光虽然是中国最年轻的佛罗伦萨小镇,但负责人透露,成都佛罗伦萨小镇...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