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勇:为川菜作史

成都日报 2019-12-16 01:33 大字

川菜江湖滋味长

川菜风靡海内外,川菜书籍也遍地开花

吴亦铮 摄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川菜自古便这样辣吗?人们对川菜有哪些误解?千百年前的川菜是怎样的?为什么今天川菜占领了半壁江山……在前不久的天府书展上,蓝勇的《中国川菜史》回答了读者对川菜的诸多“为什么”。

川菜之美,风靡全球,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川菜史。现在《中国川菜史》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中国第一部川菜史,也是中国第一部菜系史。

蓝勇用翔实的史料、全局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研究巴蜀地区各历史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的发展变化,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写到了20世纪,在饮食文化史领域进行了原创性研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人物

蓝勇,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中国历史地理》《巴蜀江湖菜历史调查报告》等二十余部著作。长期倡导田野调查,履迹大江南北。2010年,曾开发出古川菜菜品,2017年组建西南大学西南地方史研究所川菜文化研究室和烹饪实验室。

手记

2019年12月 成都

“食色性也”。吃是人的天性,色香味浓的川菜更是人类释放天性的最好选择。川菜题材的稿件,我自己爱写,读者也爱看。我采访过好几位与川菜有关的名人,也拜读了相关的不少著作,掰指一算,光是今年就先后拜访过川菜大师张中尤、川菜文人石光华、郫县豆瓣非遗传承人张安秋。采访到精彩处,那真的是口水滴答。

作为中国特色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川菜是什么时候发源的?早期是什么样子,中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演变成现在的样子?最开始用的什么食材辅料,哪种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又怎么形成了今日的体系……这些问题,市面上的诸多著作也许能找到一些片段,诸多典故,但真正以正统史学的考究方法书写成书,可称为“正史”的,还真没看到过一本。

这个空白现在被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的《中国川菜史》填补上了。蓝勇在全书五大章里,详尽系统地记录下了川菜的起源、发展、融合,“新派”川菜与“江湖菜”的出现与发展,川菜的文化内涵等。书不算便宜,但对一位资深吃货来说,能从中收获丰富的知识,就物有所值了。因此《中国川菜史》发行后我立刻将其请回了家,一口气读完,打破了曾屡试不爽的“书非借不能读”的规律。

书读完了,我对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学历史出身的学院派教授,在川菜领域有着如此深入的研究,并且明显在烹饪上也造诣颇深,其中有些什么故事?不久前,在成都举行的“2019首届天府书展”中,蓝勇来到现场与读者见面,分享了不少川菜的知识与趣闻。台上的蓝勇衣着简洁得体,气质斯文儒雅,语言风趣幽默,现场讲座掌声不断,人气十足。

活动结束后,我找到蓝勇,同他谈书谈菜谈文化,听他摆书里书外那个有滋有味的川菜江湖。

对话

写作3年,积累30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为何会写《中国川菜史》?

蓝勇(以下简称蓝):作为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学者,创作《中国川菜史》,肯定有生活经历和学术发展两方面的原因。我是泸州人,我父亲非常喜欢烹饪,相当有研究,耳濡目染,我也对烹饪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工作成家后我又成了一位“家庭煮夫”,无形中为我研究川菜打下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至于学术方面,因我多年研究历史地理,与川菜的许多知识领域产生了交集,比如涉及的许多动植物,放在烹饪里就是食材啊。这在很多方面为我积累了与川菜相关的理论基础,再加上长期田野考察,西南地区几乎跑遍,品尝过很多巴蜀民间的美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基础。这些积累加起来,就有了动笔的念头。

记:您最擅长的菜是什么?

蓝:回锅肉、鱼香肉丝、水煮肉片等家常菜做得较多,自认为水平也还可以(笑)。

记:市面上川菜类著作并不缺乏,但以“史”为名为题为血肉的却是空白。

蓝:是的,今天的川菜风靡海内外,但一直都没有专门的研究性著作来对其进行有效地梳理研究。市面上的川菜类书籍,要么是菜谱,要么是随笔、散文、回忆录、传记,这些书籍的文字主观和感性成分居多,理性和学术内容相对较少。有商家为了自身的产品宣传,虚构出本不存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这样对川菜普及、扩大影响力、文化内涵研究都有影响。所以我觉得有必要从学理上对川菜的来龙去脉进行一次梳理,为川菜进行科学的分期、分类和评价。

记:为川菜作史,难度不可谓不高。

蓝:是的,既然是作史,那必然不能像散文随笔那样自由,写到哪算哪。它必须有一个科学而严谨的体系,用正统史学的考究方法去收集、分析和处理史料,书写时还要有全局视野和严密逻辑,去研究和分析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等。而且作为中国第一部川菜史,甚至是中国第一部菜系史,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完全是从零开始。

所以,可以说这是我所有著作里参考资料最多、资料收集最难的一本书,统计了一下,全书40多万字,但翻阅的资料和典籍超过了700本(部)。它最大的难点在于有关烹饪、菜肴的史料记载太少,且分布极为零散。有时翻上几十万上百万字的资料,能用到书里的只有一句话,这对作者来说是巨大的考验。这本书我写了3年,但资料的收集整理,却依靠之前30年的积累。希望它能够填补川菜史乃至中国菜系史的空白,同时在学理上尝试用主流的观点、方法去思考和记录那些边缘琐碎的生活轨迹。

川菜有蜀椒,麻味通古今

记:公认川菜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上千年,但为何人们对川菜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近百年?

蓝:川菜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川菜泛指在巴蜀诞生和传承的饮食文化、菜品菜式,《中国川菜史》记录的其实也是广义的川菜。狭义的川菜则指在民间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川菜,它确实是较近时间段里出现的,甚至只能追溯到清末民国时期。

早期的古典川菜,因受战乱、传承等方面的影响,大多只停留在文人墨客的作品和史料只言片语的记载中,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话语。大家耳熟能详的,以回锅肉、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为代表的传统川菜,则是在近一两百年里才真正形成和流行的,所以人们有此印象也不足为怪。

记:您将川菜的发展分成了原始、古典、传统和现代四个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传承?

蓝:原始川菜在史料中记载不多,考证起来难度极大。古典川菜同样如此,无论菜品名字还是烹饪方法,也几乎没有保留和传承,只能根据文字资料进行合理推断。我们今天能吃到的,大多是百年前产生的川菜的传承。因为辣椒是在明代才进入中国,真正流行起来是在清代之后,所以古典川菜和传统川菜最大的区别,当然是味型。古典川菜的调味料,主要是蜀椒(花椒)和蜀姜,茱萸都用得较少。所以古典川菜会有明显的麻味和甜味,但几乎没有辣味,而传统川菜和现代川菜则以麻辣为显著特点。另外,古典川菜主要以炖、煮、蒸为主,到了传统川菜,小煎小炒则成为特色甚至是主流的烹饪方式。

至于联系,虽然川菜经历了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的社会动荡,但还是会有一些根植在文化里的相同点。比如川菜重油,无论古典还是现代都一样。放糖也是,糖的加入可以让菜品减燥、增香、回味,唐宋时期的古典川菜就以甜味为主,近现代川菜依然保留了放糖的调味习惯,我们熟悉的回锅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等菜式都要放糖。

记:说起川菜的麻辣,有人认为川人喜辣是因气候潮湿,但同样潮湿而交通更加便利的江浙、华南一带,为何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偏爱辣椒?

蓝:从地理概念来看,“重辣”区大多是冬季日照指数较低、潮湿度较高的地区,比如四川、重庆、湖南、江西等地。江浙冬季虽然也冷,但日照指数相对较高,气候的阴冷程度没有上述地区明显。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因纬度位置较低,气候温暖,对辣的需求不是特别高。除了区域因素,海拔原因也不能忽视。一般来说海拔越高,“重辣”指数相应较高,反之亦然。当然除了自然因素,区域文化、社会阶层、饮食习俗等都有影响。

重新定义川菜精髓

麻辣鲜香,复合重油

记:的确如此,即便在川菜内部,各种原因也使其产生了不少特色亚菜系。

蓝:是的,川菜是一个比较广泛而笼统的概念,按照区域,可将今天的川菜分为五个亚菜系,但在更早一些的民国时期,只有本帮菜、成都味等认知,五个亚菜系在大的方面具共通性,又各有特色。

记:您所说的共通性,其实也就是川菜的精髓。

蓝:是的,川菜的精髓,我总结了八个字——“麻辣鲜香,复合重油”。前面四个字是公认的,后四个字是我个人的总结。川菜绝大多数菜品菜式用油量都很大,这已成为川菜的一个特色。重油的特点自古已然,流传至今。至于复合,主要是指味型。今天我们说川菜有24种甚至更多的味型,这些味型几乎都是复合味型,很难找到单一的味型。比如鱼香的酸甜,家常的咸鲜微辣,怪味的鲜甜麻辣酸香咸并重,陈皮味的陈皮芳香,麻辣味厚,略有回甜等,这是川菜区别于其他菜系的一个显著特征,“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也是缘由于此。

记:川菜重油这个特点,今天看来也不太健康?

蓝:据我所知,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权威统计指出,以川菜为主的地区和以川菜为主的人群,相应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川菜的重油是保持川菜香、鲜的根本。烹饪过程的重油,是希望食客享受菜品的美味,但并不意味着提倡食客去喝油。当然,也不否认确实有人在吃川菜时,因为菜品的美味就把菜混着油一起吃了,这当然是不健康的,也是不提倡的就餐行为。

记:经典川菜菜式里的典故不少,但也有人调侃“鱼香肉丝没有鱼,夫妻肺片没有肺,宫保鸡丁非宫保”。

蓝:鱼香肉丝曾经真的和鱼有着密切关系,最早的鱼香肉丝是要用“鱼辣子”的,就是把鲫鱼和红海椒一起放在盐水中浸泡成鱼辣子。不过后来完全用泡鱼海椒的并不多,一是繁琐,二则其增加的效果并不明显。鱼香味主要指在烹调中能够产生一种烹鱼的味道,并不在于是否用鱼,既然没有鱼也能产生鱼香味,为何还要用鱼呢?

至于夫妻肺片,这个肺最初不是肺,而是废,是指成本低廉的牛杂碎边角料如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等。这道菜深受黄包车师傅、脚夫和穷苦学生的喜爱。后来渐渐流行开来,成为川菜名肴,菜名不知不觉流传成了“肺”,所以夫妻肺片没肺也不足为奇了。

至于宫保鸡丁与“太子少保”丁宝桢的关系,这个纯粹是民间传说,这道菜名在清代文献中并无任何记载。实际上,到了民国时期,才有所谓宫保鸡丁的名称和具体烹制方法的记载。

川菜之本,在老百姓的餐桌

记:在您看来,川菜从传统川菜向现代川菜发展的过程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蓝:这是客观事实。受湘菜影响,川菜盘菜近年来的辣度有了明显提升,野山椒、剁椒大量使用。在我看来,这是川菜发展的一个误区。川菜麻辣,但它的辣是辣得香,并不是辣度高。当辣的程度到了一定阶段,它对菜品本身的鲜味会成为一个掩盖,从而让菜品失去了本身的味道。这也造成当下很多人对川菜印象的误解,以为川菜只有辣,没有鲜。

另外,今天的川菜逐渐发展为以“江湖菜”和“新派川菜”为代表的两个方向。新派川菜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外来烹饪文化开发的新的盘菜;而江湖菜主要是在巴蜀传统烹饪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单独立桌立面的大麻、大辣、重油的民间菜。江湖菜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容易进入高档宴席,对川菜的推广普及影响力有限。新派川菜则因急功近利,没有沉下心来认真研究菜品、味型、食材搭配等,而是从摆盘、造型、容器等方向去做一些浅显的所谓创新,这样做出来的菜要么换汤不换药,要么就是昙花一现。所以川菜虽火爆风靡,但需要面对和克服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长远来看,川菜应该怎样发展才能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蓝:我认为还是应该回归川菜的本质,那就是老百姓的餐桌。川菜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它是最平民化、生活化的菜式,老百姓爱吃,吃得起。很多经典的菜式比如回锅肉、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都是老百姓餐桌上每天都能接触到的饮食,这样的菜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川菜的发展也是如此,如何研究食材、味型、烹饪工艺,最终创新创造出能够媲美传统川菜经典菜式的菜,这才是川菜最长久最具影响力的发展方向。当然,川菜的发展需要得到来自政府、社会、学术领域等多方面的支持,大家齐心合力,解决川菜从推广到传承再到创新这一系列的工作。

记:川菜其实不光是菜,它具有更深远更重要的意义。

蓝:美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最吸引人的东西。川菜本身就是一张最好的城市文化名片。借助川菜的美誉提升城市知名度,提升城市影响力,都是事半功倍的。同时以川菜为核心,还能形成一条系统庞大且具备生命力的产业链,对城市而言无论是餐饮产业、旅游文创产业的发展,都具备无可替代的作用。

川菜五大亚菜系

上河(成都)——川菜的起源和核心,它以小吃见长,川菜菜品丰富且精细;

下河(重庆)——江湖菜发达,以生鲜烹饪见长;

大河(合江、宜宾、乐山一带)——以河鲜见长,小煎小炒发达,食糯文化深厚;

小河(嘉陵江中游、涪江、渠江及川江北地区)——田席发达,九大碗之类流行度高,辣度最低;

自内帮(自贡、内江一带)——辛辣度最高,擅用蜀姜,长于火爆小炒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郫都区行政审批局将廉政扎根于思想和行动中

今年以来,郫都区行政审批局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坚持“抓早抓小抓常”,以廉政教育、廉政制度、廉政谈话、廉政格言多种形式...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