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荷叶黄志 只教曲艺争工巧 相逢一笑许平生

华西都市报 2018-11-26 03:08 大字

黄志

黄志与妻子段梅。

黄志向川音学子展示荷叶。黄志

黄志与川音学子合影。

四川荷叶是直接由川剧派生出的一个曲种,初期的荷叶主要清唱折子戏或川剧片段。其唱腔与词本完全袭用川剧,竹签、苏镲、檀板敲的完全是川剧的锣鼓点子,只是作了些简化。稍后,出现了说唱故事,称为“书词派荷叶”或“曲艺荷叶”,不再演唱川剧,而演唱移植于四川金钱板的有长篇书与短篇小段。

抗日战争时期,不少艺人加入各地的抗日宣传队,因是宣传,故曲目多为短篇小段。如《六十年国耻》、《保卫上海》、《赵金标大战芦沟桥》等。上世纪50年代后,艺人加入各地的曲艺团、队,经常与其他曲艺形式在书场或剧场同台演出,故长篇书渐少而以短篇小段为主。此时创作演唱了不少新曲目,如《懒汉和鸡蛋》、《双枪老太婆》、《助人为乐》等。

退休不退艺 写完四川曲艺所有曲种

说话间,黄志左手拿起苏镲,右手执檀板,情不自禁地唱起经典荷叶曲目《双枪老太婆》:“6月太阳红似火,嘉陵江水泛金波……”专注的样子,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舞台上。唱到兴起时,黄志表情丰富,只见他双眼一瞪,右手往前一指,再加上丰富的唱腔和不断变化的说唱,韵味十足。

除了唱,黄志还擅长为四川荷叶写唱词。采访之前,他拿给记者厚厚一叠作品。“我爱山、我唱山、开口闭口不离山,大禹诞生在龙门山,万丈高嘛二郎山,红辣椒产地牧马山,桃花盛开在那龙泉山……”描述家乡四川的《蜀山美》;献给抗战胜利70周年的《将军罢宴》;带有讽刺和搞笑元素的《凤头鸡下蛋》;把“老婆老妈掉下水”这个千古难题写进唱词的《先救哪一个》等。

有趣的是,这些唱词并不古板,里面既有曲艺的传统范儿,也有诸如《酒干倘卖无》、《小苹果》《再也不能这样活》等歌曲曲调,还有更为时尚的说唱、摇滚节奏,颇具现代感。“我退休之后自学了电脑,经常上网浏览一些新闻,接触不少网络语言。”

因跟着师父在曲艺团里学习荷叶多年,对金钱板、清音等其他四川曲艺,黄志都无师自通。所以,除了四川荷叶,黄志还为四川曲艺其他曲种写词,获奖无数。比如四川金钱板《洪湖凯歌》获1980年四川首届文学一等奖,四川扬琴《凤求凰》获1982年全国曲艺比赛二等奖,四川谐剧《迎巨星》获1994年四川曲艺新作一等奖,四川清音《蜀绣姑娘》获2000年第九届文华奖。

还有琵琶弹唱《琵琶陪嫁》、歌舞《春回桃花寨》、四川竹琴《两把菜刀》、音舞小品《桃花盛开的地方》、少儿竹琴《我爱家乡美》、四川扬琴《凤凰吟》、四川车灯《捧着夕阳唱车灯》等,受到曲艺界和观众共同认可。“我基本上写完了四川曲艺的所有曲种。”直到现在,黄志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为四川曲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写词不收费 进化唱腔让四川荷叶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黄志给别人写唱词从不收费。“我搞导演是穷导演。1984年,有个曲艺队,很穷,他们团长跟我说,黄老师能不能给我们写两个作品,让娃娃得个奖。花了三天时间写了两个作品,清音《川北凉粉》拿了一等奖,《文君复信》二等奖。团长给我提了两斤白糖,我说赶紧拿回去。”

直到去年,才有人给了黄志一点创作费。“文艺团体创作一个作品很难,你可以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给我一点,没有就没有嘛,我也不计较这些。以前我给很多人写了很多唱词,基本连烟都没吃过一包,我们搞新闻的,不就是‘抬轿子’嘛,都是为了四川曲艺做贡献。”

阔别曲艺舞台近30年,四川荷叶如今在黄志的努力下渐渐回归。现在,他对四川荷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去年我到重庆走了一转,那里很多唱荷叶的人,而且多是在农村头,他们一听说我是何克纯的弟子,哦!都晓得荷叶大仙,就很惊奇,何老师的知名度那么高,那么他的弟子如何呢?我就给他们唱了几段,服了!”说着,黄志大拇指一出,“他们觉得我的这个唱腔非常难得,他们说服了服了。”

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以前师父教我荷叶,都是口传心授,一天教你几句,韵味、唱腔这些都很难,但我老师觉得我很有灵气,聪明。”之后几十年的文艺导演工作,黄志接触了不少戏曲和现代歌舞,“老一辈的艺人,他们没得啥子文化,视野就那么窄,表演也多是为了生计,就不像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东西这么多,何况我当了几十年的导演,接收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把荷叶的唱腔进化了。”

好戏不失传 川音学生学校演唱荷叶

荷叶的演唱形式通常是一个人站唱,或两三人对唱等,唱词格律与金钱板颇为相似,惯用七字句和十字句,因此荷叶和金钱板在曲目上经常可以互借。荷叶唱词又分长篇书和短篇小段,长篇的故事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话本演义,在茶馆书场演出时,每部书可说唱数月之久。后来荷叶常与四川其他的曲艺节目同台演出,为了增加它的观赏性并节约时间,因此大多改为演唱精彩小段。

由于荷叶有比较固定的唱腔和说唱格律,因此新的作品不断诞生,如《双枪老太婆》、《助人为乐》和《懒汉与鸡蛋》等,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新荷叶”。黄志非常赞成对四川荷叶的创新,他自己就是创新派的身体力行者。“不能老在原来的框架里头,一定要创新发展,旋律要丰富,音乐要发展。”说着,他唱起了现代歌曲与传统荷叶相结合的《蜀山美》,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特色。

唱词上,黄志遵循四川荷叶传统的韵脚规范,“四川话有十三个半韵的说法,“社会主义春来早,丰收歌儿洒千江”,有“黑白韵”“灰堆韵”“糊涂韵”“提携韵”“青城韵”“开排韵”等,“儿”是半个韵。这是基本常识。”唱腔上,他将现代歌曲融进荷叶,“老艺人、老先生们唱的荷叶都是传统段子,不大被现代年轻人接受。因为我搞电视,所以我常常思考,不断创新。我写的荷叶,都是传统与现代不断碰撞。”

思想前卫的黄志认为,传承四川荷叶,发展很重要。“传承就像是学走路,创新是冲刺,路都走不来咋个冲刺?光走路不冲刺也不行。”更让黄志欣慰的是,前不久四川音乐学院几位研二的大学生专程找到他,“她们对荷叶很感兴趣,说要跟着我来学,11月份还要在学校演唱荷叶。”这也让黄志更加坚信,四川荷叶不会失传,“四川荷叶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一定会传下去。”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刘开怡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意气相投 与妻携手半世纪

从黄志的私人小花园拾阶而上,来到他家客厅。进门对面墙上,最为显眼的是一张大大的、有些年头的婚纱照。照片中,年轻的黄志温润帅气,妻子段梅时尚大方。照片拍摄于1977年,难得的彩色照,见证了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幸福甜蜜。

1965年,黄志和段梅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郫县文化馆。那年,他20岁,风华正茂;她15岁,青春靓丽。两人一见钟情。一路走来,他们经历过坎坷和挫折,如乐章一样起起伏伏。两人相知相守半个世纪,早已成为最懂彼此的那个人。

黄志和段梅意气相投,他们都喜欢四川曲艺。“她15岁听我唱过金钱板之后,就再也不听别人的唱腔了,说都没我的唱腔优美。”黄志自豪一笑,“这么多年我写唱词,她永远是我的第一读者。”退休之后,两人加入犀浦镇艺术团,一个写唱词,一个当编导,排出了不少好看又新颖的四川曲艺节目。如四川清音《中华复兴看今朝》,四川车灯《捧着夕阳唱车灯》等。“现在很多老年艺术团喜欢跳广场舞,我们跟别人的节目比,有特色。”

退休之后,黄志还专门学会用电脑编曲做音乐,“我的辉煌已经在昨天,在电视台,该得的奖都得了。现在努力学习是为了追求明天,老抱着昨天沉醉艺术上就是止步。”有时候为了一小段音乐配音,两人会争得面红耳赤,过后想想都觉得好笑。

除了学电脑,黄志还有一个爱好:制作四川曲艺的乐器,包括竹琴竹筒、清音竹鼓、荷叶檀板等。在他家小花园一隅,摆放着满满的工具和竹制原件,阳台晾着上完漆的成品……尽管显得有些杂乱,但对黄志的爱好,段梅举双手支持。

2010年10月21日,段梅迎来60岁生日,黄志专门写四川荷叶《退休之后,陪伴你到老》送给爱妻:“轻轻的叫一声老婆你好,我把心掏出来当作寿桃,祝福你健康长寿永不老,我和你相濡以沫渡鹊桥。当年一曲逛新城,陪伴你我逛到老……默默的祈祷庄严的宣告,要遵守夫妻合同每一条,决不可开小差私自逃跑,独自到天堂去快乐逍遥。梅花香自苦寒来,祝你岁岁花枝俏,今生多少情未了,来世还等你绣球向我抛。”

对于四川荷叶的传人,两人意见也是出奇的一致:“形象、嗓音、唱腔、人品都要好,宁缺毋滥。”采访结束两天后,黄志给记者发来信息:“下个月有学院去南部采访金钱板传人王雪明,借此机会,王雪明将拜我为师学荷叶,现场将挂横幅‘非遗传承育新人,四川荷叶溢馨香’。”

封面新闻记者荀超摄影刘开怡

新闻推荐

郫都区首届运动会开幕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