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了一个家庭妇女儿童的安全 为了一座城市安居乐业的底气 2017年,成都孕产妇死亡率创历史新低,处全国先进水平

成都商报 2017-12-08 02:11 大字

制图 李开红(注:2017年度孕产数据采用1+3统计,即统计时间段为去年10月~今年9月)

成都的骄傲

在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率都被视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卫生等综合文明发达水平的重要标志,2015年发展中国家每10万例活产有239名孕产妇死亡,发达国家则仅为12/10万例(据世界卫生组织)。

在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在高龄、有剖腹产史等高危孕妇比例猛增情况下,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略有反弹,但成都一直与之前持平,2017年更是降到了4.66/10万例,不但创下了成都自身的历史新低,而且低于北京、广州、深圳等多个一线城市同一年度数据,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

为了成为一座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安心地在此生活、繁衍生息的城市,成都交出的这份优异答卷,既包含着城市基础建设完善,便利交通让急救力量即时抵达的功劳,更凝聚了广大医务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等无数人的努力。市卫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贾勇说:“这么困难的一件事,集一座城市之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为咱们成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怀上宝宝时,安靖镇居民刘芳(化名)从家门口的郫都区妇幼保健院收到了《孕产妇保健手册》,还领到一份建卡档案表,上面有一个黄色标记,这是通过“妊娠风险评估表”所做出的评估,表示她的分娩有“一般风险”,可以在妇幼保健院分娩。通过孕检排查孕产风险,提前对孕妇进行“分级分色”管理,这是成都市卫计委为高危孕产妇追踪管理而打造的特色系统。

在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陪伴和关怀之下,刘芳顺利地度过了孕期。分娩前,她的血小板突然降到了正常范围以下,郫都区妇幼保健院经过评估后立即上报了郫都区和成都市产儿急办,高危产儿科抢救专家组的专家从市区赶到保健院,现场指导对她的监护和急救……在分级联动的保驾护航下,刘芳最终在家门口有惊无险地生下了女儿,母婴平安。

像刘芳一样,在全程贴心的孕期保健和完善的母婴急救体系保护下孕育新生命的妈妈们,2017年全成都还有23.6万位。为了一个个孕产妇的安全,成都市卫计委、各助产机构和疾控、血液中心等部门合力为准妈妈们织成了一张从孕期管理、健康教育、到安全分娩和母婴急救的“关怀之网”,从怀孕的那刻起,到分娩后42天,母婴安全都会在妇幼保健和急救专家的关怀之中,保护一个家庭2/3成员的平安。

part1

关怀之网——

与死神赛跑的“母婴急救网络”

中国人有句老话:“儿奔生,娘奔死。”

在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全过程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莫过于分娩以及产后的几个小时内,对母婴都是如此。大出血、感染、妊娠高血压、分娩并发症……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产儿科险情,这座城市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做好准备。

一份名单:

全城专家24小时待命

“救火队长”时刻准备着

在“成都市高危产儿科抢救专家组”的名单上,有包括多家部省级医院在内的大医院、数十位各科专家的名字,每天有两组、每组5名专家24小时轮替值班、应班,并由设立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的成都市产科儿科管理急救办公室(以下简称“成都产儿急办”)统一协调、召唤。产儿急办不仅为孕产妇开通生命的“绿色通道”,还在全市范围内统一调动多学科专家、药品、医疗设备等急救资源,必要时还要对接疾控、民政、公安、交通等部门,与死神赛跑。

作为这份名单上的妇产科专家,每当需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院长林永红“出马”参与抢救时,往往意味着有孕产妇已经发生了最危险的情况——林永红的专长是处理产后大出血,这在我国是产妇死亡排名首位的原因,由他赶到为血流不止的子宫“堵漏”。

4年前,曾有一位34岁的产妇何丽(化名)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剖腹产分娩,因为麻醉并发症导致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当她的双肺衰竭到第10天,普通呼吸机已经无法给予支持治疗,生命垂危。”林永红还记得,当时华西医院、省医院的重症医学专家都赶来为她会诊,最终决定为她实施体外膜肺氧合治疗(ECMO)。

ECMO是一种世界先进的人工心肺机技术,但是在当时,全成都仅有华西医院引进了一套设备,还未在临床上成功实施过一例ECMO治疗。“产妇已经呼吸衰竭这么久,ECMO治疗到底能不能起作用,大家心里也没底,”林永红说,“但三家医院的专家团队决定,要为抢救她尽一切努力。”

谁也没有想到,这首次的ECMO支持就创下了23天超长运行记录,此前国内其他案例中平均只有5~7天。

在中外专家的努力下,何丽最终在23天后脱离了“人工肺”,并恢复了自主肺功能。“抢救这个妈妈的全程,不管是哪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没有人问这样辛苦、这样承担风险值不值得,”林永红说。

让林永红欣慰的是,从几年前,他作为“救火队长”的急救频率从每周一次,降低到现在几个月一次,这足以说明保障成都孕产妇安全的“关怀之网”日趋完善。

一腔热血:

30个献血者

救一个“熊猫血”产妇

“把最多最好的资源给母婴,”目前许多医院不时会面临用血紧张的困扰,但只要是为了孕产妇、新生儿的急救,成都市血液中心一直都是无条件有求必应、优先供应。

去年3月31日,华西第二医院曾接诊过一位集各种高危因素于一身的二胎孕妈:瘢痕子宫、凶险型前置胎盘,头胎就发生过大出血并输血,,最重要的是,她是RH阴性B型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

“当时接到医院预约需要18.5个单位的红细胞时,我们就意识到这个妈妈会非常凶险,”成都市血液中心储血供血科科长田浩介绍,当时她和血型参比实验室周英主任一起赶往医院,和医院产科、输血科医生会诊讨论输血方案。“我们有一个稀有血型者组成的无偿献血志愿者QQ群,成都献血者非常给力,一听说是给危急产妇献,当天就来了十多个人,再加上业务科启动全省应急联动机制,向省内其他城市调来的量,基本上一天就筹够了。”

4月6日,是这个“熊猫血”产妇手术分娩的日子,血液中心提前将来自近30位献血者的各种血液成分送到了医院。有了充足备血的“底气”,这场手术圆满成功,母婴平安。

田浩表示,市血液中心还长期与全市多家医院的麻醉科合作,培训推广“术中自体血液回输技术”,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产科大出血的抢救成功率。

一组数据:

四方设中心

孕婴急救网络全城“不留死角”

时间就是生命,成都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县级-片区-市级三级产儿科急救网络体系:从覆盖所有22个区县的助产服务机构,每个区县拥有1~2个产儿科急救点和专家库,到大成都范围内8个新生儿急救中心、7个产科急救中心,再到集全市的优势医疗资源集中打造的5个产儿科急救中心,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孕产妇、婴儿都能就近对接到适合的急救医疗资源。每个产儿科急救中心都配备了包括产儿科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在内的多学科团队,具备开展各类孕产急诊手术、新生儿抢救的硬件条件。

这台保障生命安全的“急救机器”全力运转,2017年共承担产科合并症、并发症急救6258例,新生儿急救1840例;市级产儿急救办调度各相关专业专家参与的现场危急重症产儿科救治139例,协调转诊到部省市级医疗机构进一步救治的50余例。

part2

关怀之网—— 全程掌握孕情的“孕产妇管理网络”

“让每一个妈妈怀上宝宝时,都能感受到来自这个城市的关心。”

一些面孔:

那些被关爱改变命运的孕妈

“3个月孕妇于芳(化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经华西医院急诊后拒绝治疗今天自行回家,医院未留就诊信息,请大家密切注意,发现这个孕妇就立即上报产急办!”今年7月16日下午6点45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副主任杨柳在“成都市妇幼保健”QQ群里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这个群里有一百多人,全是来自全市22个区市县妇幼保健的同行。尽管是周日下午,但这条消息立即让群里热闹了起来,按照《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表》,急性消化道症状的孕妇可能被评估为“红色”高风险,大家的讨论之间,全是对于这位“失联”孕妇的焦灼。

茫茫人海,怎么找到她?产急办工作人员注意到,和于芳就诊的差不多时段,市六医院急诊也接收了一位症状相似的7月孕妇梅梅(化名),让总值班试着一联系,果然她和于芳认识,而且前一天晚上在一起吃饭。终于找到了于芳的联系方式,可是在电话里一听到劝她回去就诊,于芳却并不乐意,“我担心药物对胎儿有影响的嘛!回家休养一下就好了,不用治疗了。”

经过工作人员的反复劝说,又协调了救护车上门接她,当晚9点半于芳终于到达市二医院,做了检查、补液。观察了一晚,于芳又提出要转院,医生检查后发现胎儿无异常,消化道症状也不明显,但她有轻微的焦虑症状,还专门安排了护士安抚她。经过几天的治疗,于芳和梅梅的病情都稳定了下来,安全地出院了。

从确诊怀孕那一刻起,到分娩后42天,掌握成都每一位准妈妈的全程“孕情”,这是成都市卫计委对全市妇幼保健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杨柳说,遇到不理解、不配合孕期管理的孕产妇,很多时候要采取人盯人的“笨办法”,市产儿急办督促孕产妇所在地的基层妇女干部和基层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上门寻访排查,一对一用真诚的关怀去感化,如果遇到孕产妇有医疗之外的家庭困难,市产儿急办还要协调民政、公安、疾控等部门帮助解决。

需要成都市妇幼保健体系“重点关怀”的,还有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患特殊传染病、精神疾病的育龄妇女。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工作人员杨丽琼介绍,成都市妇幼保健部门和疾控部门对她们采取了更为主动和细致的关怀,市卫计委要求所在辖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每半年要为她们B超筛查一次是否怀孕,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孕情,指导孕妈妈建卡就医。

孕妇田田(化名)在产检中查出HIV感染,由于害怕社会的眼光,田田开始到处搬家,躲避妇幼保健和疾控工作人员。因为长期未服药,田田的病情逐渐恶化,杨丽琼和她户籍所在地、居住地的基层妇女干部用电话、短信等不断地关心她,并不厌其烦地解释HIV母婴阻断的可行性,终于感动了田田,开始接受艾滋病治疗和产前检查,最终平安生下了健康的宝宝。“成都的HIV母婴传播率低于全国水平,就是预防母婴阻断健康知识普及得比较好,”杨丽琼说。

一组数字:

贴心孕期管理 让10万名妈妈转危为安

2017年全成都实施的6258例孕产妇急救,并不是被成都市妇幼急救保健体系拯救的全部人数。在2017年成都分娩的23.6万人中,有约11万孕妇被评估为具有高危孕产因素,而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最终走向了平安分娩。是一张成都妇幼健康关怀的网,帮她们将危险提前消弭在了分娩前。

在成都,每一个准妈妈从确诊怀孕的那一刻起,都会有专门负责孕产保健的工作人员主动接触并为她建档,促进准妈妈在定点助产机构建卡,并在整个孕期内接受不少于4次的全面产检和评估,以便及时进行妊娠风险筛查、评估分级与管理,及时发现、干预影响妊娠的风险因素,必要时孕产保健工作人员还要主动提醒准妈妈向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转诊。

按照风险严重程度,每个准妈妈都会分别以绿(低风险)、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紫(合并传染病)5种颜色进行分级标识。所有准妈妈的信息还会上传到成都市妇幼健康信息集成平台(即市民俗称的“妇幼一卡通”),定期由上级专家复审评估。从基层到区县级妇幼保健院,再到区域妇幼医疗中心,不同层级为每一位准妈妈织起一张关怀的“网”。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网”关怀的并不仅仅是拥有“成都人”身份的孕产妇,只要是在成都医疗保健机构就诊过的、和这张网发生过接触的准妈妈,无论其最终是否在成都分娩,都能一视同仁地受到成都妇幼保健系统的关注和照顾。

part3

关怀之网—— 提高孕育质量的 健康教育体系

母婴的健康,离不开医务人员和妈妈的共同努力。2017年,成都市卫计委加大了健康促进活动的力度,一方面为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妇产科、儿科疾病的识别能力,另一方面为社会大众提供孕产健康教育。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保健部工作人员黄华敏介绍,2017年,成都有妇幼健康服务人员3000余人次接受了培训,979名产科医护人员参加了高危妊娠识别、管理和处置等培训,122名新生儿科、麻醉科医生以及助产士进行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54名县级产儿科医生到上级医疗机构开始了跟师学习。

近三年来,市卫计委组织各级医院专家走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走到孕产妇身边,开展“千场健康知识讲座进校园”、“优生优育促进活动”等系列健康教育及促进活动2500余期。由市卫计委组织专家编写的《致新婚夫妇的一封信》、《母子保健手册》、《孕产妇保健手册》、《儿童保健手册》和《孕妇指南-预防胎儿出生缺陷》等妇幼健康宣传小册子、书籍和制作了妇女儿童健康知识光碟共计发放了60万余份。并通过民政结婚登记处、医疗卫生机构等渠道送到备孕、怀孕夫妇手中,提高妇幼健康管理意识,促进健康行为。成都商报记者 王欢

图片由成都市卫计委提供

新闻推荐

银杏叶拼图 绿化工三年拼了80幅画

杨光廷用银杏叶拼出了长城。“你把那个扫帚拿过来,我量下这个门框的尺寸。”12月1日,杨光廷和同事捧出编织袋里的银杏叶,撒在草地上,准备拼一幅银杏画。图案粗的地方,他用手抓一大把银杏叶,弯...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