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 让病人直起腰、站起来走路

成都商报 2017-09-20 02:59 大字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副院长唐涛

他们,立志做最好的康复医院。

12日,在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手术室,副院长、骨科·骨关节康复科主任唐涛的手术足足有4台,具体的手术时间甚至精确到了分钟。今年54岁的唐涛是重庆人,2010年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骨科调至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挂职支援,从零开始,筹建骨科,一待就是7年。

因母择业

从京至川 支援四川康复医院建设

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高考,当时,唐涛可选择的专业方向有很多,但他只填了四川医学院(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这一所学校,如愿被录取。学医,其实和多病的母亲有关。

小时候,母亲患病多年,父亲总是带着体弱的母亲四处求医。“学医,能够帮到最亲近的人。”抱着这样的念想,唐涛入读临床专业,后被定向分配到位于北京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一干就是22年。

2010年是分水岭,中残联要求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支援刚刚落成的四川省八一康复医院,时任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的唐涛接到了挂职两年的任务,周四领导谈话,周日就飞到了四川。

当时,整个中心只有30多个工作人员。被任命为康复中心副主任、医院副院长的唐涛,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和医院建设管理。无技术支援、无病源、无人脉,工作开展起来很艰难,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唐涛多次带队进入灾区,对灾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手术、康复治疗。

从无到有创建骨科

义诊行程超五万公里

原本,唐涛挂职时间应在2012年结束。但2011年,一位朋友对唐涛说,作为骨科方面的专家,最大的精力应是从事专业技术的推广和研究。正是这句话启发了他,2011年11月11日,唐涛组建了骨科。“‘11’像骨头,又像是腿,两条腿走路嘛!”他笑言。

但骨科“初生”时,加上唐涛一共5个医生、8个护士,还都是从其他科室“东拼西凑”的,在这样“简陋”的人力物力条件下,中心的骨科成立了。可是要怎么才能尽快打出骨科的招牌、提高知名度?

“按照发病率,四川省估计有860万残疾人,其中大部分是贫困地区的。”数字是庞大的,需要帮助和治疗的患者也是迫切的,四川亟须建立对贫困地区残疾人的帮扶。在省残联毛大付理事长的直接支持下,唐涛向省残联申请建立了四川省贫困残疾人股骨头坏死救助项目,深入四川省各贫困地区巡诊义诊,把医疗服务送到残疾人家门口。

“全省的大小区县、乡镇,我们都要去。”几年时间,唐涛及其团队行程5万多公里,筛查6万多人次,筛查出患有股骨头坏死的患者6000多人,20%以上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这个就诊率很高了,好几千人因此改善和恢复了行动能力。”唐涛说。

38岁的曹珺(化名)是郫县人,髋关节重度畸形时常让她疼痛难耐,站立行走困难,走路跛行。去年在唐涛团队的义诊筛查中,她被确诊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双髋关节固定屈曲畸形,右侧近80度,左侧近57度,手术难度极高。

唐涛利用3D打印技术为曹珺做了三维立体髋臼重建,先后两次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并制订康复计划,接受了项目补助的曹珺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而类似的重度残疾病人,占到唐涛团队所做的髋关节置换手术近27%。直到现在,贫困地区巡诊义诊仍在进行。

十年磨一剑

微创技术让患者重新站起来

如今,唐涛每周二上午门诊,他坚持不限号,看完病人要到下午一两点。他用近30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创新出一套微创髋关节置换核心技术,将传统的15厘米左右切口缩小到仅有6~8厘米,极大地减少了出血量,减轻了术后疼痛,降低了大暴露造成的组织损伤,也缩短了患者住院治疗和康复治疗时间。

“核心在于微创。”唐涛说,这是骨科的魂,能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更是创建八一骨科康复品牌的重要因素。“手术6个小时后,康复医生必须介入,患者下床接受康复治疗。”这是唐涛定下的“规矩”,“人总有固定思维,觉得动了手术该静养,迟迟不接受训练,就是要把这种时间差缩短到最小。”唐涛说,对于关节畸形、行动不便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患者,这是让他们“站起来”的最快最好方式。

骨科成立5年半时间,手术4000多台,其中髋关节置换术超1500台,这意味着,4000多名患者在唐涛的手术刀下,最大限度恢复和改善了行动能力。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院长 邵明

致力建设最好的康复医院

12日下午,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的卡伦运动康复中心,腿上、腰腹部绑着调整设备的童童(化名)根据提示,提腿走动到不同位置“捕获”气泡,算完成任务。这是省八一康复中心医生根据童童实际情况制定的康复项目之一。

近年来,省八一康复中心实现了由“靠外输血”到“自主造血”的转变,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道路,朝着“建设最好的康复医院”奋进。

成立:起源于灾 救民于难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的建立,与“5·12”地震有关,震后残疾人群亟待抚平的身体和心理伤害,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而当时,全国仅有位于北京的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这一家专业康复医疗机构。

按照致残率估算,当时全省有超600万残疾人,专业精准的康复治疗、人文关怀,在四川设立一家专业医院是大势所趋。2010年,省八一康复中心选址温江,迅速落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直属管理,中国残疾人康复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兴起:打破传统固化思维

让康复病人主动“动起来”

“设备是先进的,但是思维是传统的。”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院长邵明2012年12月12日到任后,很快意识到,意识是禁锢医院发展的最大阻碍。“病人都躺着,全靠技师按摩、推拿,这不是真正的康复。”邵明说,现代康复理念,第一件事,就是让患者从病床上走下来,“动起来”。

“技师的风格不一,但是康复讲究的是团队作战。”独立组织成立康复部,专门负责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临床医生医疗保证,诊断加预防,结合现代的中医针灸推拿,效果明显。

凡事预则立。医院梳理了整个康复流程,入院时,评定鉴定科全面评定残疾程度和级别,医生和康复师针对性地制订康复计划,和患者、家属沟通。“整个康复课程计划是需要会诊的,他需要语言(康复)方面的,就语言;需要肢体康复,就肢体。”邵明说。

现代的康复理念在于多学科会诊,除了担任院长职务外,邵明还兼任神经内科主任。30多岁的李蒙(化名)中脑梗塞,肌张力高、双腿无力、眼球无反应,从甘肃转入四川八一康复中心。“传统治疗方式没有效果。”多学科会诊后,专业研究帕金森疾病的邵明突然想到,能不能考虑是多巴胺损伤?按照帕金森的治疗方案,李蒙的病情竟然有所好转,但眼皮始终耷拉着睁不开。

“让他练习抬高额头,肌肉带动眼皮睁开一点点,然后做了一个提睑手术,就能睁开了。”邵明说,解决完眼皮的问题,拖拉腿的问题又怎么办?“地面有重力作用,训练强度无法刺激运动神经兴奋,但是他又抬不起来。”于是,水疗法派上了用场,借助浮力训练,李蒙很快恢复了腿部运动功能。

前景:要做最好的康复医院

“做最好的康复医院”,这是省八一康复中心的目标,而关键在于人。“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和培养计划,提升技术水平。”邵明说,目前中心已经和欧洲部分国家及我国香港的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着力培养一批高学历专业康复人才,引进高端人才、高端设备,学术研究要和国际接轨,做康复治疗的领航者。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医院高精尖的医疗服务,普惠大众也是中心的社会责任。“向社区输出,利用互联网,向基层灌输康复理念和技术支持,让更多的人回到社区康复。”邵明说,这项工作繁重,但有意义。(于遵素)

新闻推荐

在日月潭边玩诗词快闪,在杜甫草堂写诗签 “诗意之城·成都印象” 在海峡两岸唱响天府文化

为充分传递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美誉度,让成都孩子更了解自己家乡,让外地人更了解成都,增进海峡两岸友谊,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成都海峡两岸交流协会主办,《成都商报》和台湾《联合报...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