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消失的“笆笆扇” 郭成钧

眉山日报 2016-09-19 00:00 大字

不久前,我在郫县农科村的一家民俗博物馆里看到,里面展示着各种各样的扇子。据主人说有200多个品种,世界各地的都有。绢丝的、纸张的、羽毛的、牛皮的,各种材质琳琅满目;圆形、长形、方形、心形,各种形状应有尽有。但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好几把用竹篾条编的“笆笆扇”。其中,最大的有一米,是用青竹篾条编成的;最小的只有巴掌大,同样是用青竹篾条编成。

这,让我忆起了仁寿农村用“笆笆扇”的年月。

仁寿农村用的“笆笆扇”,全部是用竹子划成篾条编制的。一般来讲,只有一尺长左右,是个十字形带四个斜边的,尾部由两片有节子的竹片从扇中间穿过制成把柄。因为编织得像个“竹子笆笆”,所以称之为“笆笆扇”。从“笆笆扇”的种类来讲,分青篾扇和黄篾扇。其中,又细分为头道青篾扇、二道青篾扇和头道黄篾扇、二道黄篾扇。从价钱上来讲,青篾扇贵过黄篾扇,头道扇贵过二道扇。

过去,再穷的人家也有几把“笆笆扇”,它可是家家必备的消暑用具。过去,公社开生产队干部以上的大会会场里,台上台下尽是摇“笆笆扇”的,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那时节走人户,到了主人家后,主人家首先递出来的不是白开水,而是“笆笆扇”,然后才是叶子烟或白开水。在农村未普及电力前,“笆笆扇”、蚊帐、南瓜汤和凉席,曾是老家人度夏四件宝呢。

在那使用“笆笆扇”又没有蚊香灭蚊的年月,夏天夜晚间消暑的唯一办法,就是吃完晚饭后外带一条艾草火绳赶蚊子。艾草火绳明灭着,“笆笆扇”轻摇着。歇凉的人们,摆着各式各样的龙门阵。身边的习习凉风,一直不间断。大人们一边说话,一边不忘用“笆笆扇”给这个孩子扇扇,再给那个孩子补上两下。在暗淡的星光下,大家歇凉聊天,常常待到后半夜。

忆起这样的画面,质朴的家常“笆笆扇”,忽然添了诗意的清风明月。风生扇底,月上蕉窗,多么闲逸自适的夏夜良辰。

说起“笆笆扇”,不得不提起我老家的这个人来。文兴岩的文世兴老人,在当地是有名的“文扇子”。老人三弟兄,一辈子与竹子打交道,在当地有“文家三篾匠”之称。他的大哥文世怀,是当地有名的“席子匠”。30年前,有人向他定制一床宽1米8、长2米的头道青篾席子。这床篾丝极细、绿油油的席子,在当时价钱就是2500元。他的二哥文世中,是当地有名的“箩筐匠”,前几年建川博物馆的人来订做一副编织有“福、禄、寿、喜”字迹的箩筐,价格是1200元。这样的好价钱,凭借的正是选材之精细、质量之上乘,做工之高档。

文世兴老人一年四季都在编织“笆笆扇”,在当地名气最旺。他亲手制作的篾扇,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常常引来阵阵称赞。据我所知,老人一生与“笆笆扇”打交道。直到2009年,因身体原因,不得不放弃。老人的儿女大多任军官和教师,孙子辈中也有不少是公务员,所以无人继承他编织“笆笆扇”的衣钵。那时,我父亲在飞凤岩街上缝衣裳,老人赶场卖扇子后常常到我父亲的门市上来喝茶。前年,老人90大寿时,叹息着说:“这‘笆笆扇\’手艺恐怕要失传了”。

后来,农村用上了电,电扇也逐渐进入百姓家庭。再后来,有了空调。传统的“笆笆扇”逐渐消失,价格便宜的“蒲扇”和“折扇”成了村民消夏的主要工具。

“蒲扇”在仁寿称为“棕叶扇”。夏日黄昏,当太阳渐渐隐匿,暑气丝丝瓦解,路边、公园的柳荫里,就有了手摇蒲扇的大爷大妈,衣衫薄、步子轻、人精神。这情景很入画,画的主题该叫做:慢夏。入画的人,突出一个“丰”;柳枝,突出一个“瘦”;蒲扇呢,突出一个“大”一个“青”。人和物,相得益彰。

如今,“笆笆扇”成了老故事,再难见到。而关于“笆笆扇”的记忆却留在心底,历久弥新。

新闻推荐

郫都区怎么建 悬赏22万等你金点子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张想玲)撤县设区之后,郫都区怎么建?融入中心城区,你觉得身边哪些基础设施需要完善?月日,郫县(现改名郫都区)召开年“菁蓉杯”金点子奖征集大赛新闻通气会,宣布从日起到年1月日,悬赏总金额...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