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跃 古意今声 成都商报艺术新观察之书法的初相
戴跃,1962年生于郫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四川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国展评委。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中国书法院、四川省书协等主办的重要展览,获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草书长卷《归去来兮辞》入展2013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出版有《戴跃书法作品集》。
戴跃与书法,似乎是互为选择的结果。他坦言自己是为了画好写意花鸟画才开始学习书法的。28岁做出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无异于一次心甘情愿的赌注——上世纪90年代拜书法名家学书,2003年已经41岁的他彻底放弃了23年的银行工作,丢下金饭碗调到四川省书协驻会,再得到何应辉、张景岳的提携帮助,走上书道“正业”,一步紧跟一步。
怎样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艺术人生?戴跃回答:书法就是生活,但不是全部的生活。我的人生因书法而变得精彩,书法是我心灵的住所。
学书,态度决定一切
“我们秉持正确、恰当的生活态度,是为了寻求更惬意的生活方式。”戴跃一贯崇尚宁静的自在、通脱和飘逸,十分倾慕和向往魏晋士人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能让浮躁心灵找到居所安顿下来,然后用纯净的心灵去膜拜自己热爱的传统,才是一个追求传统的艺术家应有的态度。
谈到学书,戴跃常爱跟人讲的一句话就是态度决定一切。在现下,他认为自己的作品一放到经典面前,就汗颜得不行,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为此,他给自己做了扎根传统、潜心向古人学习的规划,也找到了入手的路径。直到现在,他仍然沿着这一路径孜孜以求,比如每天坚持的临帖学习,俨然已成生活习惯。
过去,很多老先生告诉书法学习者,应从楷书入手,再行书,再草书。对此戴跃不尽认同。书体的演变并非是先有楷书再有行书和草书的,戴跃说,学习者应该根据个人心性、气质和审美取向来选择所学书体。他认为,将书法史通读几遍,认真审视众多历史经典,问问自己最喜爱的是什么,最能打动自己而又能让自己愉悦的是哪家哪帖,然后就从它开始入手研习。“在研习中遇到的问题才是学习者应该向老师请教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一个好的老师,也应当对他所指导的对象的审美取向及心性气质非常了解,之后再规划其学习路径,这才符合因材施教之道。”
逆流而上,由王铎行草入手往前走
戴跃常听一些书法学习者讲,他们这一生有一大宏愿,就是要遍临诸帖,他非常反对这种学习方法。人的一生非常有限,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将最爱的东西及其相关精研深透并贯通,已是十分不易之事。就好比读书,天下奇书,穷其一生也不能够读得完。因此,学习方法便显得非常重要,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就戴跃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来说,由于特别喜欢行草书,他就是从行草书入手的。他选择了由王铎行草入手,经米芾、孙过庭,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基本路径。
王铎是明末清初“二王”帖系书法的集大成者,他留下了大量的书法墨迹,十分便于后人临习研究。王铎、米芾、孙过庭都是“二王”帖系书法的正脉,都深得“二王”帖系书法之法,他们都是所处时代帖系书法的标杆。其间还有许多“二王”帖学大家,比如董其昌、赵孟頫、黄庭坚等等,他们所留下的众多经典之作,戴跃也都认真地学习并加以研究过。
从明末清初往前回溯,直到源头,戴跃这样做的目的,是期望能对“二王”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
崇尚“二王”帖系书法,这是戴跃经过多年的学习思考之后才找到的精神寓所。这种审美取向,正如他自己所说,是由他的气质所决定的,这一整体性选择也是他的心性的需求。
“书贵入古” 返本溯源
中国传统艺术讲品味和气格,中国书法,自不待言。书法的品格贵在有古意,这也是其精神传统亦即精神内质,只有“入古”才不易落入野俗。戴跃在这一关键问题上主张“书贵入古”,并认为这将直接主导他自己未来的书法创作。
古意,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言,是致中和,求雅正。中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历代先贤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和表达的全部情感内容,这既是审美特征,也是道德规范。所谓“有古意”就是指具有中和之美,在以中和之美为主体的传统审美判断中,中国的传统艺术建立起了一整套体现深刻辩证智慧的艺术创作原则和审美法则。“入古”就是指指艺术的创造必须符合这一审美法则。
关于如何“入古”,戴跃认为惟有回归经典,返本溯源,由技入道。“入古而非泥古,入是为了出,入尚能出者,智者;入而泥者,匠人也。入即是返本——回归经典,夯基累石。入能闻先贤之呼吸以俯仰悲咽,能感先贤之气绝体痛贯心肝,能学习经典中点画的隐显、藏露、疾涩,衄挫,去求书法之规矩方圆,可随先贤之潇洒自在同享撒野般的欢娱。”
能够创造,开自家面目也是难点,“以帖系书法为例,我们仅从‘二王\’之后的智永、欧、虞、薛、孙过庭,再到苏、黄、米、蔡,再到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再到钱沣、沈尹默、白蕉等帖系诸家对‘二王\’经典乐此不疲的解读中就能窥其一二。他们对‘二王\’的解读都非简单模仿或超级模仿,而是适时之需,适我之心性气质之需作新的诠释。这种诠释,进一步扩充了对二王经典理解的向度,创造出了自家的面目并被确认为是对‘二王\’帖系书法所作的新的贡献。”戴跃说。
清雅通灵《归去来兮辞》
2013年举办了全国首届“三名工程(是指名篇、名家和名作)”书法展,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开展的当代书法名家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有50位书法家的50件精品经严格评审参展。
戴跃的草书长卷《归去来兮辞》即在其中。
《归去来兮辞》是戴跃最为喜爱的作品之一,每一次书写,每一次诵读都能让他沉浸其间而畅然释怀。
2011年,戴跃曾赴台湾进行交流活动,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得见孙过庭《书谱》真迹。原帖笔墨间透出的那股淳朴气息,那种韵致,加之内心长久的期盼与憧憬,让他不能自持。伫立良久,逐字逐句细细品读,对照自己近几年的临习,寻找差距,颇有收获。也就是在那一天,他萌生了再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文本内容,以《书谱》笔意为基调,再行创作草书长卷的念头。
草书长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按章法形式与材料的使用分为两个部分,并合为一个整体。序文选用吸水性稍强的纤维土纸以三个斗方并列的形式完成,正文的书写一气呵成,并选用吸水性稍差的泥金纸,以求在清润洁净与凝涩沉厚二者间形成较强的对比。
在“三名工程”展览中,书评家对戴跃的书风用了“清雅通灵”四字点评。戴跃认为形成这样的书风跟他追求宁静自在,崇尚通透和飘逸有关。而形成这样的审美取向则与他所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另一方面,戴跃认为“清雅通灵”这四个字仅是对他当下这段时期书法审美取向的赞誉,自觉有愧,自己当下的书法创作与这四个字所透露的审美意趣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摄影记者 王效 实习生 冯川幸
新闻推荐
女子跳河轻生 包内有抑郁症诊断书 巡逻特警立即跳河救援 遗憾未能救上轻生女子
昨日下午1点左右,成都彩虹桥旁,一名中年女子突然从河岸边跳进河里。三名正在巡逻的特警刚好途经此地,其中一名特警跳入河中,试图救起该女子。遗憾的是,经过10多分钟的救援,特警没能救出河中的女子。随...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