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山涛:竹筒里喝出郫筒酒
郫筒当年到处有这样的“古风”酒厂
杜甫、陆游、苏东坡等都曾在郫县留下珍贵文墨
“成都府西五十里,曰郫县,以竹筒盛美 酒 ,曰 郫筒。”郫县郫筒镇,一个以酒命名的地方。相 传 这 郫 筒酒,是“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发 明 的 。 杜甫、陆游、苏东坡等文人,都是郫筒酒的粉丝,还写诗为它“代言”。
山涛改良美酒得“郫筒酒”
很早以前,郫县就开发了农业。这里盛产稻、蜀黍、菽、麦和芋头。蜀黍就是高粱,它吃起来不咋样,可烤出来的酒却醇正香甜。于是,盛产高粱的郫县,自然少不了美酒。魏晋交替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山涛来到郫县当县令。山涛是除了名的酒神。他和嵇康、阮籍等都是因为无处施展才华,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一群人常聚在竹林里,一边喝酒,一边畅谈。
山涛的酒量到底有多大?《晋书·列传》中说,“涛饮酒至八斗方醉。”相比之下,能喝一斗酒的“酒仙”的李白,还逊色了不少。爱酒的山涛来到郫县算是来对了。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闲暇之余,山涛喜欢邀请附近的文人墨客,到县衙里的鸳鸯井旁喝酒聊天。他叫手下去酒肆买酒。一会儿,手下抱着几个竹筒回来了。因为郫县雨水充沛,竹子随处可见,人们便就地取材,将竹子划成竹篾,编成筐、斗用来盛物,而液体,则砍竹筒盛之。后来偶然发现,当酒从竹筒里倒出时,一股清香味儿冲进,甘甜中带着一丝苦涩。这一发现让山涛灵机一动:如果把酒灌在竹筒里,放上几天,味道不是更浓郁?于是,普通的酒有了新的喝法——竹筒打个小孔,把酒灌进去,以芭蕉叶封塞筒口,隔个一天一夜,酒已染上竹香。
山涛没忘记远在京城的朋友们,托人给他们也送了美酒。因为山涛任命的地方叫“郫”,而这酒又用竹筒装着,于是,这带着独特香气的酒有了一个名字——“郫筒酒”。
很多文豪都是郫筒酒粉丝
郫筒酒可是有很多粉丝的,看看它在诗词中的“出镜率”就知道了。唐广德二年(764年)的春天,杜甫在重返成都的路上,写下“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的诗句。
此前,因徐知道据成都叛乱,杜甫一度离开草堂,到梓州、阆州避难。764年,严武镇蜀,邀请杜甫重返成都。在回来的路上,他难掩喜悦之情,迫不及待地思念起成都的美食:丙穴鱼和郫筒酒。“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曾在崇州当过官的陆游,也对郫筒酒念念不忘,就算当了衣服,也要一醉方休。唐代的李商隐、北宋的苏东坡、南宋的范成大以及元代诗人虞集、清代诗人袁枚,都曾写诗为郫筒酒“代言”。
因为郫筒酒太过出名,在清同治年的《郫县志》中记录:“山涛晋初为郫令,常刳竹筒酿酴酒,郫筒之名由是而起。”清乾隆年间,因岳钟琪平金川的缘故,郫县城关始添置一驿,就用了“郫筒”这一名字。在县城设置行政镇时,便有了郫筒镇。
遗迹仍存 果亲王曾题字
上世纪,郫筒酒已不见于世面,只留下郫筒镇北街的郫筒井遗迹,据说,这井里的水,是酿造郫筒酒的首选。当年县衙的花园里,有两口井,一方一圆。据说这井是早先古蜀国为纪念鳌灵夫妻而打的,据说,鳌灵夫妻都是从井里出生的。也正因如此,人们把这两口井称作“鸳鸯井”。
明代陈聂恒在《边州闻见录》中也提到了这两口特别的井:“郫筒池双井,汲左则右有微澜。”清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清王在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曾“到此一游”,并亲笔题写了“酴醾传香”四个字。
清末时,因为郫筒这一名字太响亮,鸳鸯井也改名为郫筒井。郫县地名志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原本郫筒井外环绕这一道水沟,乾隆年间,知县牛萼环井扩池,并在岸边修建了亭子。后来,亭子被移到郫筒井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郫筒井已经干涸,井面也曾遭到破坏。2002年,郫县人大将井面进行修复。虽然已经失去往日的活力,但这两口井却向后人证明过往的一切。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冰清鸣谢:郫县地名志办公室
新闻推荐
制图高翔成都举行全创首场新闻发布会,前沿科技正在成都高速转化成都是创新创业的热土,但制约成都科技创新的深层次问题却不容忽视:不少科技成果沉淀在了高校,并没有真正转化出效益。成都...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