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遂渝动车 开行六年乘客过亿
时速200公里的成遂渝动车一度成为川内铁路“第一速度”。图为由成都发往重庆的“和谐号”动车组。
动车宽敞明亮的车厢。(资料图片)
12月21日,朱光福老人现在都还收藏着当年老成渝铁路通车时发的纪念章。
华西都市报记者熊浩然吴冰清实习生邓绍希赵诗柯摄影陈羽啸雷远东
/前言/
20年间
大巴“逼停”飞机
动车“丢翻”大巴
现在的年轻人或许没法想象,20年前,成渝之间最“火”的交通方式还是飞机。1991年至1995年期间,成渝航线非常火爆,川航曾经飞过每周22个航班,当时的西南航空还使用过波音757。1995年,成渝航线年旅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航班量达到1269班,创造历史之最。
不过,自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后,受机票价格和乘机时间等因素影响,使成渝航线走向衰落,到1999年完全停飞。直到2002年,才由川航创造“成渝空中穿梭快巴”模式重新恢复飞行。
直到2009年,成遂渝动车开行2个月后,成渝航班正式停飞。与此同时,10多年未降价的成渝大巴也开始降价运营,双层大巴从120元降为110元,单层大巴从110元降为85元,还强化了免费住宿、赠送饮料等优惠方式。
时至今日,动车以其更加快捷、舒适的优势,就成渝两地市民往来的首选,也正式拉开了“双城生活”的序幕。
A 变革
●软座、恒温又明亮,优质的乘车环境和节节攀升的速度宣告了铁路乘车新时代的来临。动车的出现,也彻底扭转旅客们对铁路“脏乱挤”的印象。
“和谐号”动车首秀
创下川内第一速度
“当时好激动哦,第一次看到和谐号。”时至今日,铁路迷刘先生一回想起当年试乘成遂渝动车组的情景,便不住感慨。
2009年9月26日,和谐号动车组首次亮相川内,时速200公里的动车一度成为川内第一速度的代表。尽管此前两地曾开行城际列车和“先锋号”列车,老成渝线上10个小时的行程也逐步压缩到了两三个小时,但动车的开行再次让旅客们情绪振奋。
“两个小时跑重庆,以前想都不敢想啊!”刘先生说。
而和此前广为人知的绿皮车不同,动车的出现也开始扭转旅客们对于铁路“脏乱挤”的印象。软座、恒温又明亮,优质的乘车环境和节节攀升的速度宣告了铁路乘车新时代的来临。
动车受市民热捧
催生成渝“周摆族”
根据铁路部门提供的数据,成遂渝动车开行6年来,已经发送了超过1亿旅客。成遂渝动车组开行初期,车型单一,每日仅7对动车,日均运送旅客约5000人。而在去年,成遂渝动车每日已固定开行了18对动车,日均运送旅客突破了3万人。
随着车次的逐步增加,类似平时在成都上班,周末乘坐动车回重庆和家人团聚的“周摆族”也慢慢出现。詹女士便是其中一人。
詹女士是重庆人,大学毕业后来到成都工作,奔波于成渝两地之间,转眼就是17年,“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我其实更喜欢成都慢节奏的生活。”她深有感触地说。
成遂渝动车开通前,詹女士都是乘大巴往返于成渝两地,一般都是周末回家,工作日再提前回成都,“那时每周都要回去,但坐大巴时间长,票价又贵,遇到大雾还要堵车,不是很方便。”
2009年,詹女士期盼已久的动车终于开通了,两个小时直抵重庆,票价还比大巴便宜很多,她从此成了动车的常客,“前两年每周都要坐动车回家,陪陪娃娃、老公,看看父母,这两年娃娃大些了,就基本上半个月回去一次。动车很方便,当天有事,当天走都行。”
看似颇为辛苦的“双城生活”,詹女士却觉得很充实,家人也曾抱怨她对家里关照不够,但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早就习惯了周末回家,这样挺好的。”
本周,成渝高铁即将通车,詹女士对此也很关注,“很期待高铁开通,据说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到重庆了,那更安逸了。希望票价不要太贵。”
/延伸阅读
遂渝铁路 全国第一条无砟轨道
2003年,成遂渝线中的一段——遂渝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条全长100多公里的铁路不仅未来要承担连接四川和重庆的重任,此外,还有一项重要的试验在这条铁路上展开。
“发展高速铁路必须的无砟轨道铺设试验。”曾参与试验,如今是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的许佑顶回忆,当时试验段全长约13公里,共有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试验。
而所谓的无砟轨道便是采用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整体基础取代散粒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原本带有碎石的轨道无法承载高速列车的运行,不论是列车行驶的安全性还是旅客乘坐体验的舒适性都达不到要求。”许佑顶说,当时国家大力推进铁路建设,发展高速铁路,并积极从德国、日本等国家考察引进技术,“但是针对无砟轨道的核心技术,要么不肯出售,要么就是开出天价。”
要么自己探索突破技术封锁,要么永远花钱求别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无砟轨道试验悄然拉开了帷幕。而此后,试验的成功也孵化促进了全国高铁轨道网络建设的顺利进行。
B 面孔
●曾经连接成都和重庆的老成渝铁路,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退居“二线”。然而,它却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在这里,曾出现过无数面孔,有为省几角钱,宁愿被挤得透不过气的工薪阶层,有怕孩子上不了车,将其“丢”进窗内的母亲,这些面孔中,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年成渝列车上的“我们”
成渝列车救了我学生一命
讲述者:童华池/年龄:70岁/身份:退休教师
对70岁的退休老师童华池来说,成渝列车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这70年中,成渝列车占据了其中24年。”
童华池是成都郫县人,1969年,他被调至金堂白果镇工作。从郫县到金堂,火车成为了主要交通工具。虽然常“抱怨”成渝列车太挤,但每每回忆起这条线路,童华池心中更多的是感激。
有一年,童华池的学生得了肠梗阻,在镇上医院检查后,医生束手无策,建议立马送去大医院治疗。当天晚上,童华池和另一位老师唐法松一起,用担架抬着生病的学生,连夜走山路来到红花塘火车站。
那个时间,并无慢车经过该站。“我们和车站工作人员说明了情况,他们立马向上面请示,让一条马上经过的快车,临时停靠,把这位学生送到了成都。”因为医治及时,该学生并无大碍。“多亏了成渝列车,才救了他一命啊。”童华池感叹道。
退休后,童华池回到了成都,而老成渝线上的红花塘火车站已停了客运,只剩下货运。“要是能再去坐一次火车就更好了。”
纪念章有老伴的一半
讲述者:朱光福/年龄:84岁/身份:退休铁路工人
21日下午,84岁的朱光福从书桌抽屉里拿出一枚纪念章,表面已出现锈迹。这是成渝铁路通车的纪念章,从1952年到现在,从重庆到成都,朱光福一直珍藏着。在他看来,这枚小小的纪念章,承载着太多记忆。
朱光福曾是打铁学徒,1951年成渝铁路沱江大桥修建,他成为桥工队的一名锻工。那时修铁路,全靠人力,当时,朱光福负责铆接,每一个螺丝都要自己敲进去。每天,他都要在没有保险绳的情况下,在桥上爬来爬去。“桥高几十米,最窄的地方只有50多厘米,尤其是没涨水的时候,腿都会不自觉地抖。”
朱光福和老伴张淑回结缘,也是因为成渝铁路。那时,张淑回就住在沱江大桥附近,两人因人介绍相识。“那个时候,嫁给铁路工人是件很骄傲的事。”张淑回说。
这条铁路上还有朱光福作为乘客的记忆。1954年,他所在的工厂从重庆迁至成都,他和老伴就是乘坐成渝列车来到成都。当火车经过沱江大桥时,朱光福望着窗外,十分自豪地和身边的人说:“这上面的螺丝是我装上的。”
爬窗进车厢一位母亲挤丢孩子
讲述者:费先生/年龄:52岁/身份:公务员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老成渝列车,成都市民费先生会脱口而出:“挤!”费先生老家在隆昌,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从老家到成都读书,坐的就是老成渝列车。
那时候的成渝列车,“春运”的场景几乎天天上演。“想要买坐票,根本不可能。”一年暑假结束后,费先生从老家回学校。在火车站售票处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后,他终于买到了一张站票。
“呜……呜……”随着一阵鸣笛声,一辆绿皮火车缓缓驶来。费先生背着重重的行李,被人群推搡着艰难地上了车。这次,他的运气不错,一个靠窗的乘客刚好下车,他眼疾手快,“抢”下了这个“特等座”。“能有位置坐就不错了,还靠窗,那是第一次遇到。”
刚到内江站,站台上的乘客就涌向了车门。“那时,车窗是可以打开的,但车上的人都会在到站前把窗户拉下,以免有人爬窗进来。”费先生说,当时,一个抱着婴儿的妇女却使劲地拍打窗户。以为有急事,费先生拉开了窗户,哪知妇女立马将怀中的孩子“推”到他面前,丢下一句“帮我看一下”,便冲向挤火车的人群。
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快三个小时了,火车已到达简阳,可这位妇女依旧没出现,看着怀中酣睡的婴儿,费先生急出一身汗。
火车快到成都时,这位妇女终于出现,脸上全是泪水,旁边站着列车员。原来,因为太挤,她上车后把车厢方向搞错了,“当时火车上的广播又坏了,列车员只能一节一节车厢地找孩子。”说起这段经历,费先生哭笑不得。
如今,坐在宽敞、安静的动车车厢内,费先生也时常想念过去挤火车时的嘈杂,“不仅是我,那也是很多人一段抹不去的回忆。”
新闻推荐
上千市民争相围观打捞。冬泳爱好者光着身子在冰冷的渠水中帮忙打捞落水出租车。□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力摄影吕甲11日,成都阴雨如晦。在郫县安靖镇段的东风渠两岸,却汇集上千市民,他们目光...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