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张诗茂和他的别样文化路

阿坝日报 2015-05-22 14:23 大字

■胥独彪  樊邦平 文  沈岳荣 图

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因热爱藏区历史文化,而自学成才变身民间学者,并登上川大讲堂,为硕博研究生讲解金川历史。

他是生世坎坷的老人,从小生活艰难,及到中年,一双儿女相继意外离世,历经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后,他又走出低谷,重拾文学梦想,成为奉献家乡的热心人。

他是金川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因对地方历史文化的娴熟和幽默风趣的历史表述而被省内外藏学爱好者誉为田园专家。

他是张诗茂,走在一条别样文化路上的金川农民。

童年受苦

汉藏混血儿颠沛流离回故乡 偶听地方史结下文学奇缘

3月19日,初见张诗茂,是在金川县安宁镇的著名旅游景点——“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旁,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用通熟易懂的语言向游客们讲述着乾隆皇帝两征金川的典故,枯燥的历史知识,在他洪亮的嗓音和精彩的描述下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了解金川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乾隆年间,金川土司做乱,为稳川藏,乾隆调兵遣将大半个中国,历时29年两征金川而平定之。金川两役因此被乾隆自诩十大武功中的两大武功。金川之名也由此被海内外所知。

乾隆平定金川后,为颂扬政绩,在金川安宁镇立下“御制平定金川勒铭噶喇依之碑”,以流芳千古,享誉后人。

在金川县,解读这段历史的权威,张诗茂是其中之一。

“我是一个农民,但我对文学历史的热爱深入骨髓,”3月19日,刚一见面,张诗茂诙谐地向记者自我介绍道。

当然,他还有着另外的身份:金川县政协常委,藏区历史民间研究专家,金川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张诗茂祖籍金川,出生在一个汉藏组合家庭,爷爷一辈是当地富户,母亲是安岳县姚市镇人,上世纪40年代,父亲随母亲迁回安岳,在当地置办100余亩田产,落户生根。

新中国成立后,张父不堪忍受折磨而逃回金川,杳无音讯。

幼年张诗茂跟随母亲和其余4个兄妹在安岳艰难度日。

1961年,几经打听得知父亲在金川的下落,走投无路的母亲带着张诗茂等5个兄妹回到金川,找到父亲,重回故乡落户安家,后来张家又增添了2位儿女。

“当时在舅爷的帮助下,我们落户在了奶奶的故乡卡撒乡,海拔3000多米的寨上,多亏了当地各族同胞的照顾,我们一家九口才能在这里落脚生根,但由于当时大环境不好,我们一家姊妹众多,生活依然过得艰难,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回想起童年的苦楚,张诗茂便难掩心中泪水。

张家落户的山寨,是清朝乾隆皇帝金川战役的古战场,山崖陡峭,幼年的张诗茂玩耍时最大的快乐就是在山坡的草地上打滚。很小的时候,老人们常常讲述传说故事,这让幼小的他总是充满幻想:我打滚的草地真的发生过战争?也正因为老人们的故事启发,激发了张诗茂的文学历史天赋,他的命运也由此改写。

少年得志

文学助力 积淀文学历史知识

落户金川,已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张诗茂回到一年级,重新上起了小学了。每天,他要顺着70度的山坡走下山,走到乡上的小学去读书。下午放学,他又要爬上山回家,将猪和羊赶到山上放牧。由于中午不能回家,他只能带一块土豆揣在怀里,作为午饭。因为从小爱听老人们讲乾隆征金川等故事,上学后,张诗茂对写作开始有了点灵气。

1965年,张诗茂到了该入读中学的年龄,当时金川仅有一所中学,面向全县学生,小升初竞争异常激烈,颇有写作天赋的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信手拈来一篇《放猪》的作文,而被破格录取。

但好景不长,刚上初中不到一年半,文化大革命之风席卷大江南北,在火热运动的闲暇之余,张诗茂爱上了看书,诗词歌赋,历史小说,也积淀下了对文学历史知识的热爱。一因为他知道,要有过硬的本事才能有出彩人生,本事从哪里来?当然是从书本中来。

1968年,张诗茂从县城回到色尔岭村,会计、出纳、保管员……什么活缺人,他就去干什么,后来成为镇上代课老师,教小学,深入雪山、草地,一干就是15年,他的足迹遍布全乡所有乡村,作为流动代课老师,他流动于各边远地区,最高的在海拔3000多米,学生最少时仅有5人。

正是在这段撒播知识火种的岁月中,张诗茂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现在的妻子,成婚后,他将新家安在安宁镇,搬下大山,落户在大渡河畔。

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在内地引发打工热潮,深居川西腹地的张诗茂和很多金川人一样,正蓄势待发期盼着春风拂面。

中年丧子

弃文从商命运变 儿女离世身心倦

“如果不弃文从商,在农村安份度日,就不会有儿子的意外事故,如果不迁往成都,就不会有女儿的飞来横祸。”步入暮年的张诗茂常常听到内心如此的谴责。

但生活没有后悔药,人生没有回头路。张诗茂以为自己当初做了一个正确选择,但没想到正因为这样的选择,自己的三名儿女遭遇了意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惨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霾。

时间走向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雷早在内地惊醒了一波又一波弄潮儿,在高原藏区,张诗茂结束了代课生涯,成为村上一名会计,干了不到两年,改革开放之风吹进大渡河谷,不安分的张诗茂毅然辞去会计职务,走出金川,投身市场经济大潮。

从安宁到金川,再到成都,最后到全国各地,接下来的20余年,张诗茂一路潮起潮落,从药材生意起家,拉开了商海闯荡路,同时在安宁场镇,他还开起了杂货铺。

在市场经济尚未健全的时代,敢想敢做的人总会尝到甜头,张诗茂也不例外,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从药材到木材,从小本经营到公司运作,然而命运的捉弄让这个如日中天的创业者遭遇了挫折。

1986年,安宁场镇上的房子意外垮塌,两个儿子当即殒命。

丧子之痛郁结于心的张诗茂无法面对儿子遭受意外的伤心之地,次年他举家搬迁,来到成都,继续着自己的生意,希望通过离开故乡,来忘却对儿子的思念。

然而命名的捉弄再次让张诗茂措手不及。

1998年,仅有的女儿在郫县遭遇车祸。为救女儿,张诗茂耗尽了平生积蓄,但最终还是未能留住女儿的性命。中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彻底摧毁了张诗茂和妻子的心理。面对人生的无助和痛苦遭遇,他们几度出现了轻生的念头。

“没想到少年颠沛流离,到了中年依旧还得四处奔走”。带着伤痛,拖着疲惫的身躯,张诗茂留下老婆在成都照顾5岁的外孙,自己一人回到金川,在老宅孤独生活。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命运对我如此不公?回到金川的张诗茂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抑郁之中。

老年有福

重拾文学梦 垂暮之年走出心结敲开幸福路

其实只身一人回到故乡的张诗茂并不孤独。

听到张诗茂不幸遭遇的乡亲们纷纷前来帮忙,或悉心照料,或耐心劝导,当地党委和政府也常常前来嘘寒问暖,物质和精神的帮助源源不断地涌入,感动了张诗茂,也让他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人活着总得要经历苦难,面对困惑,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应该活得有尊严,有梦想。

心态调整过来后,张诗茂看到家里发黄的书本,顿时年轻时期的文学梦想如泉水般涌动而出。

当时,地方史的研究还未起步,为了弄清金川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命题,张诗茂拾起了丢弃已久的书本,自学地方历史文化,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找了用文化反哺乡村的路子。

他还找来当年的老朋友,一拍即合组成了乡村老年舞蹈队,发挥自己的文艺天赋,出谋划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2004年金川旅游产业起步,安宁镇乾隆御碑景点亟需熟知地方历史,且善于表达的讲解员,这时,张诗茂自告奋勇,当上了景区的义务讲解员。

一开始,张诗茂对金川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还不甚精湛,后来通过与前来旅游考察的历史研究学者交流,不断总结,学习,他渐渐掌握了要领。

2005年,张诗茂便借用外孙的电脑,自学上网,一边收集资料,一边借助网络平台宣传金川文化。通过不断总结,他摸清了金川地域文化史的门道,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2010年10月29日,张诗茂以民间学者身份登上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讲座课堂,为50余名硕博研究生作了一场题为“乾隆大小金川之役”的讲座。

张诗茂通熟易懂的用词和来自一线的研究打动了在场的学子,讲座结束后,他被要求做学生们的田园辅导,自此,只要是学习历史文化的专家、学生到金川考察,都会到张诗茂家居住交流。田园专家的名声由此传播而开,从2010年起,张诗茂家成了全国各地历史文化学者造访金川必去之地。

为了更好地接待慕名而来的专家学者,张诗茂将原来的房屋装修一新,客人们前来一般会吃住几天,起初张诗茂坚决不收一分钱,后来大家便将钱偷偷放在房间而离开。

随着时间推移,张诗茂家成了当地的游客集散地,老张夫妇也依靠旅游接待而找到了养老的依靠。加上五保户补助金,有了稳定收入的张诗茂还积极热衷于乡村公益事业,成为一个奉献社会回馈社会的正能量代表,免费担任当地乡村的司法调解员以及当地老人文艺宣传团的团长,并开通博客和微信,积极宣传金川文化和旅游,2014年因对地方经济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张诗茂被选为金川县政协常委,由此,他的别样文化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新天地。

新闻推荐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记中国MMA综合格斗推广人、著名慈善家恩波

■记者王建平赵原从无到有,从梦想到现实,在一颗执着的心灵里,成绩和他都犹如一只蜕变成蛾的蛹,默默地在悄然与荒芜中,向社会呈现它生命的开始、顽强和旺盛,向人们展现出他搏击人生、挑战不可能的精、气...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