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版“博鳌论坛”与城市共成长
C21,由一个会到城市群的机会
20年来,华西都市报已融入城市的血脉,见证和助推区域发展
1995年8月15日,华西都市报头版头条推出了《府南河大合唱越唱越响亮》的报道。以非同凡响的气势,拉开了府南河大合唱系列新闻策划的序幕,全面介绍了府南河的前世今生,一时间洛阳纸贵。
高铁开通1个月前(即2014年12月21日),华西都市报主办了西部首届高铁经济论坛,来自高铁沿线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等19个城市的党政领导、国内知名学者及企业家代表等13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脑力激荡,共同探讨高铁时代的新方向、新机遇和新挑战。
如果说成绵乐高铁串起了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一体化,那么华西都市报之于整个区域的发展亦有不可估量的功效。
时光倒回到19年前,府南河还是“昔日淘米洗菜,现 在 乱 倒 马桶”的严重污染的窘状。
因为华西都市报一系列声势浩大的报道,唱响了一曲府南河大合唱,团结全城人民搞好了府南 河 整 治 工程,还母亲河以清亮。
远观一条河的重生,近看一条穿越19座城的高铁,再端详连续举办5年涉及到全省21市州的C21城市圆桌对话,华西都市 报 同 四 川省、同城市群落、每一座城市同呼吸共风雨,关注着这里发生的每一件 大 事 小 事儿,见证和助推这个区域的发展……
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5年以来,一直参与着本报主办的这一盛会。
在他看来,C21的名字就寓意深远。C表示“CITY”,也表示“四川”;21表示“21世纪”,也表示四川的21个市州。C21,被赋予了“祝愿四川21个市州在21世纪变得更美好”之意。
“5年打造,C21正由一群人的一个会,变成围绕一群人的一场机会 ;正由一群人的相遇,变成一群城市的机遇;正由一次次圆桌对话,变成一幅幅蓝图与规划。”华 西 都 市 报“C21四川城市发 展 圆 桌 对话”,正焕发着四川版“博鳌论坛”的风采。
对话
C21升级西部大智库 用行动助推区域经济升级
郡县治,天下安。郡县富,天下足。为了更好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新型城镇化”,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响亮地喊出了“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
在96个县(市、区)GDP过百亿的基础上,如何夯实底部基础,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华西都市报用“C21四川城市发展圆桌对话”的方式,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对话,试图给出答案。
2014年8月30日,“C21四川城市发展圆桌对话”在成都召开,共商“打造四川县域经济升级版”的大计。
近年来,电商迅猛发展。2014年,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迈出了成为世界企业的步伐,也让马云借此一跃成为中国首富。
顺应时代的变化,华西都市报携手阿里巴巴,为散落在蜀中大地的183个县市(区),拉起一道提升县域经济的“弓弦”。阿里巴巴对四川人承诺:未来,将打造百强电商县,帮建一千个网店,培养万名电商人才;适时组建淘宝大学华西学院,将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各县(区、市);创办西南电商论坛,并将论坛模式向县(区、市)落地,在四川形成全域化影响……
作为主办方,华西都市报更注重追求对话的结果。
在华西都市报的牵线搭桥和助推下,安岳、简阳、仁寿、广汉、郫县等7县(区、市)成为第一批战略合作伙伴,前往阿里巴巴总部进行深度了解与洽谈。目前,西南电商基地联手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在四川打造的“百县千店万人”计划,也在“孕育”之中……
上携阿里巴巴,下掘县域经济;外联中国移动阅读基地,内孵一省一端“掌上四川”;升级西部大智库,刷新政商朋友圈……C21与时俱进,与城市同进化,与四川共发展。
2014年,是C21四川城市发展圆桌对话的第五个年头。“5年打造,C21正由一群人的一个会,变成围绕一群人的一场机会 ;正由一群人的相遇,变成一群城市的机遇;正由一次次圆桌对话,变成一幅幅蓝图与规划。”一位媒体人眼中的C21,正焕发四川版“博鳌论坛”的风采。
5年以来,有一个人一直参与着本报主办的这一盛会,他就是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
在他看来,C21的名字就寓意深远。C表示“CITY”,也表示“四川”;21表示“21世纪”,也表示四川的21个市州。C21,被赋予了“祝愿四川21个市州在21世纪变得更美好”之意。
本报策划的这一关系城市发展的论坛,还吸引了外交部前副部长、前驻美大使、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的参与。2011年,第二届C21上,周文重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并表示:“博鳌亚洲论坛愿对四川予以协助,帮助四川加强同本地区或其他地区的联系、交流与合作。”
5年,转瞬即逝。C21论坛已成长为西部极具影响力的高端政经对话平台,我们依然在路上,与大家一道继续前行。
锦江重生
“府南河大合唱” 唱美一条河唱响一座城
夕阳西沉,余辉斑斓,给波光粼粼的锦江增添了一抹暖色。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中、晚,在这条江边都能见到已届七旬的葛大爷与小狗毛毛的身影。
悠悠几十载,葛大爷见证了府南河的历史变迁。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锦江的水清得很,吃水都在里面担,甚至河边的茶馆,还特意打出‘河水香茶\’的招牌招徕客人。夏天的时候,很多年轻人跳进河里游泳,过桥洞、抓小鱼,好耍得很。”
1980年,葛大爷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一台凤凰相机。拿着相机,沿着南河他拍了很多市民嬉戏南河的生活场景。“我记得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合江亭外,河床宽广,因为是冬季,浅浅的河床露了出来,那种宁静之美,很有诗意。”
然而,这并非锦江的全部。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成都市区工业迅猛发展,锦江变成藏污纳垢的“总排污沟”,昔日水清鱼肥的景象,逐渐成为葛大爷的记忆。
“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不洗马桶盖。”锦江,迅速变臭、变脏、变丑。每年夏季发大水,沿河两岸低洼棚屋都要遭水淹,受灾群众苦不堪言。
整治府南河!是成都人民的强烈愿望,是发自成都人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呼声。 该项工程从1993年开始启动,1994年全面实施,1995年进入10万居民大搬迁进程。
1995年1月1日,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在以后的日子里,新创刊的华西都市报加入到了整治府南河这场声势浩大、利在千秋的工程宣传报道中。
1995年8月15日,华西都市报头版头条推出了《府南河大合唱越唱越响亮》的报道。以非同凡响的气势,拉开了府南河大合唱系列新闻策划的序幕,系列报道全面介绍府南河的前世今生。
接下来,释放策划第二波,开展府南河工程百万市民大参与的知识征答活动,在沿府南河两岸设立若干投票点,让百万市民一面参观府南河工程,一面对这项工程投票建言。同时配合举行专家座谈会、“老成都”人游府南河、拆迁户座谈会、府南河诗画捐献、征集府南河大合唱音乐作品等配套活动……互动活动人气高涨,加印的报纸被一抢而空,一时间洛阳纸贵。
说话间,一群白鹭,从望江楼旁飞起扑向锦江。“记忆中的画面,又回归了。”葛大爷说,如今的锦江,春赏花,夏遮荫,秋观景,冬留青。“如果杜甫在世,或许又将吟诵一曲新的赞歌。”
高铁飞驰
办首届高铁经济论坛 论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
2014年12月20日,蜀地青山绿水间多了一条闪着银光的巨龙——成绵乐高铁。
驶入高铁时代,这条时速超250公里的巨龙,串起沿线19座城市,把成都平原经济区融入1小时经济圈,让四川人进入全新的“通勤时代”,沿线3000万人摇身变为“成都人”。
迈入“高铁时代”,李成是万千点赞者中的一员。他告诉记者,自2012年大学毕业后,女友在德阳,他在成都,两人一直过着现代“牛郎织女”的生活。上班时间根本见不上面,只有周末假期可以在一起,这一度让他们的恋情亮起红灯。
12月21日,新婚后的第5天,晚上6点过,李成第一次坐上了前往成都的高铁。“没有高铁,或许还在犹豫,是在成都买房还是德阳买房。成都太贵,德阳又有些远。如今,高铁开通,我们打算在德阳买一套房,要去成都,就像从单位步行十多分钟回家一样。”
李成的遭遇,只是被高铁改变的千万普通人的一个缩影。
人,随着高铁流动起来,还有看不见的商场暗战正在蠢蠢欲动。仅以成绵乐沿线高铁站为赛场的一场资本逐鹿已然展开……
准确把握住时代跳动的脉搏,高铁开通1个月前(即2014年11月21日),华西都市报主办了西部首届高铁经济论坛,来自高铁沿线的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等19个城市的党政领导、国内知名学者及企业家代表等13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脑力激荡,共同探讨高铁时代的新方向、新机遇和新挑战。
与会嘉宾也达成了一致的共识:成绵乐高铁是一剂“核动力”,沿线3000万人都将开启“同城生活”……成都平原的发展即将“飞起来”!
“成绵乐高铁将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不仅会为区内产业带来变革,还能助推城市转型。”省政协副主席罗布江村在演讲中,对成都平原经济区在“新常态”下如何实现产业转型作了详细阐述。
他认为,“成绵乐高铁将带来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变革。高铁正好是一辆‘顺风车\’,它将倒逼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变革,以适应经济工作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成绵乐客专开通后,不仅能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各城市带来经济增量,还会促使城市内在转型。在此期间,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如何与各节点城市有机联系、协调分工,将成为决定整个城市群竞争力的关键。”
在西部首届高铁经济论坛上,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作了题为《高铁的“时空变换效应”》主题演讲。
他认为,成绵乐高铁的通车,给成都平原城市群一体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沿线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未来,沿线城市群在交通同线、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境同治、能源同体、生态同建方面或有大动作。
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 李姗姗李媛莉 张想玲绘图 姜宣凭
新闻推荐
即日起,生活版“美食推荐”栏目开栏,不论是家常菜、自创菜、私房菜……只要是你的拿手好菜,都欢迎私信华西社区报官方微博、微信,与吃货朋友们分享、切磋,如果你推荐的菜被选中,还有机会获得五...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