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手工取暖 有吃有玩板眼多

华西都市报 2014-11-23 19:26 大字

手工制作烘笼内瓦钵。

把脚放进烘笼里。

在 清末民初的老成都,冬季是个特别两极分化 的 季节。冬季无蚊虫,有钱人住在高屋暖厦,再舒适不过,冬季也就成了有钱人的心头好。穷人家到了三九天,依然只有单衣单裤,有件夹衫就了不得了,更穷的人冬天只能打 赤 脚 。因此,冬季是老成都穷苦百姓性命攸关的 季 节 。能熬过去则罢,熬不过去就倒在 街 头 。取暖,也就成了老成都人的生存大计,吃穿用度方方面面都有讲究。

取暖吸湿

老成都早就用上活性炭

在老成都,有钱人住大宅,墙体厚实,木头制的严实门窗还是双层的。但最关键的秘诀还是在房屋的楼底。老成都广厦豪宅的底层都是挑空设计,楼板下悬空,中间铺上密密实实的青冈木炭。这些青冈木炭手腕粗,专门用上好的青冈木烧得又黑又完整,孔多又经烧。这些孔洞密实的青冈木炭密密地铺在楼板下面不仅可以吸潮吸湿,保持地板干燥还可以吸收有毒物质。

民俗学家刘孝昌还记得80年代,位于中莲池的谢家公馆拆迁时的盛况。“谢家公馆的正屋下就铺着密密实实的青冈木炭,这些木炭30-40年都没动过,足足拉了四五辆汽车,每一根都完完整整,亮晶晶的。”

除了使用现在大热的木炭保暖吸潮以外,富裕人家的堂屋正中大多架着取暖用的火盆。火盆架在方形的矮木架上,边沿宽阔,有点像一个倒过来的草帽。火盆中堆满了青冈木炭,这些木炭烧得红红的,却不见火焰,无毒无味。寒冷的冬天穿着老成都人最爱的抱鸡婆棉鞋,在火盆边的躺椅上一靠,暖手暖脚,再舒适不过。

穷人家可就没有这么惬意了,破瓦房上的瓦片被野猫一蹬,瓦房顶漏了,冬天的雪花能飘进房间中。更贫困些的人家只能住草房,从夏末秋初开始,老百姓就要准备起大捆大捆的谷草与麦草,准备一入秋,就把草房的屋顶加得厚厚的。

家家都有

小小烘笼里学问大

对老成都无衣保暖的贫苦人家而言,烘笼就是冬季御寒的不二法宝。所谓烘笼构造简单,外面是有提梁的竹篮,里面是土陶或者黄泥制的瓦钵,瓦钵中装着未烧完的炭渣,男女老少,人手一个的抱着。小的烘笼暖手,大的烘笼暖脚。虽然构造简单,但烘笼的制作也有讲究,外面的竹篮一定要用成都特产的丝竹来编,这些丝竹多是编凉席所用,韧性好,编很多层也可以圆润不扎手。中间的瓦钵生火也大有学问,先在底部放上浮炭,中层放上燃灰,最上面用小铲子从炉灶中铲出灶底的冷灰,团转盖好,中间留一个孔洞。这样精心安置过的烘笼在夜晚启火,可一直暖到次日清晨。

穷人家铺盖少,晚上睡觉把烘笼提在床上,大人小孩都靠着取暖。但烘笼没有盖,又不稳当,时常有小孩子被烫伤或是烘笼被睡熟的人蹬倒点燃被褥闹火灾的事情发生。于是,在老成都的冬季,一到人人入梦乡的三更天,打更人就要加上特别的说辞。“天气凉了,烘笼提下床哦,烧到娃娃哦。”被他这一喊,许多正在睡梦中的大人连忙翻身下床:“听到没得,快把烘笼提下去哦。”无形中也减少了许多因取暖而导致的火灾事故的隐患。

富裕人家则无需这样麻烦,他们使用烘笼的升级版——万向铜炉。这些万向铜炉由白铜制成,上面镂刻有精美的花纹,炭火装在铜炉中的悬空小钵中,小钵两端用铜环与铜炉外壳衔接。无论铜炉如何翻滚,中间的小钵都可因为重力作用保持不动,如同陀螺一样,也就不会被打翻,故名万向铜炉。价格也自然不菲,要十多个银元。

生意不错

成都深夜街头的卖火人

到了严寒的冬季,老成都街头就出现一种特别的营生——卖火人。他们多是一些婆婆大爷,在小晌午就出摊,在街边摆上烂瓦盆或是半截水缸,下面铺上冷灰,上面铺上燃烧的锯末和炭渣。左边放上土瓦罐,里面装上青冈木炭的浮渣。这些青冈木炭是卖火人在九眼桥的柴火市场买的,婆婆大爷们买不起上好的青冈木炭,只能买粉末状的浮渣,就是这些浮渣都被卖货人好好的当宝贝似的呵护起来,生怕太快烧尽头,保持着暗火的状态。右边放上下撮箕,里面装上满满的干锯末。卖火人带着笑条凳,坐在正当中,旁边放着吹火筒和竹芭芭扇子,火要灭的时候就用小扇子扇扇。能从上午10点左右一直坐到深夜11点。

晚上9到10点,是卖火人生意的旺季。总有忘记存火的人家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才想起来需要生火取暖。于是,忙忙地跑到街边卖火人那里,卖火人将主顾的已经冷透的烘笼拿来,将冷灰刨个缺,将锯末放在底部,上面铺上浮炭和燃灰,最上层再盖上冷灰,压得紧紧的。这样精心打理后的烘笼暖暖和和,一共不过卖一两个小钱。就是这样的小本生意也让卖火人在寒冷的冬季街头坐到深夜。

汤锅萝卜

让大姑娘忍不住偷嘴

和卖火摊一样,老成都街头巷尾都摆着萝卜汤锅摊。摆摊人也大多是老婆婆们。一张条桌,摆几双简单的碗筷,旁边终日不熄的黄泥巴炉上放着大铜盆,里面炖着的就是萝卜汤锅。将牛杂炖进锅里,反复熬煮,半红半白的苕田萝卜切成大块,沸水下锅,加上大碗的郫县豆瓣,炖得烂烂的,香得半条街都能闻到。来吃的大多是下苦力的人,在小条桌旁坐下,自己夹几块大萝卜,趁热吃了。“王婆婆,再来碗汤嘛。”一碗萝卜牛杂汤端来,热热地喝下去,又辣又烫,全身都暖了。

在寒冷的冬天,冒着香气,咕嘟咕嘟作响的萝卜汤锅让人眼谗。老成都又出好吃嘴,总有贪嘴的大姑娘闻到香味就走不动路了,但又不好和下苦力的莽汉同坐一桌吃这街边小吃。于是,先左顾右盼一番,见并无熟识的大姐大婶路过,就飞快地在桌边坐下,小声和摊主大娘说:“王婆婆,给我拈两个萝卜嘛。”摊主大娘不会记账,但也有自己的办法,抓一把已经收了的小钱,按人头在桌上一字排开,谁夹了块萝卜就在那个人的铜钱堆处添上一个小钱,谁吃了多少一目了然。

民俗学家刘孝昌说,在老成都,取暖不仅是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更是一项艺术,由此演化来的美食,美景,美丽的风土人情无一不让人陶醉。 华西都市报记者 袁慧君刘孝昌先生供图

新闻推荐

一站一景 美丽成都奔来眼前

中医文化点缀站台。本草纲目桃花红西洋壁画火车轮子……10月26日11:06,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线“文明成都”专列从地铁行政学院站缓缓驶出,标志着地铁2号线正式全面建成通车,成为成都第一条...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