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香布衣粗 诗书意味长
马识途(中)和马子超(右)为马士弘(左)庆祝104岁生日。
马士弘和妻子沈淑芬
马识途书法抒发兄弟情谊。
口述实录
“这个国家怎么成了这个样子?那个时候,日本蚕食中国,把东三省占了,把热河也占了,把冀东也占了,逐步逐步蚕食。这样下去,中国怎么办呀?我最后就下了决心,投笔从戎!不到日照去了,考军校去,想拿起武器打日本人!”
马士弘的人生可以用波澜壮阔来形容,那么,是什么促使他投笔从戎的呢?他还有个同样极具传奇色彩的五弟——著名作家马识途,今年刚满百岁的马识途在其不少著作里,都提到过这位曾当过国民党的“三哥”。
今年8月,马士弘和马识途同时出版了各自新书《百岁追忆》和《百岁拾忆》,将各自精彩的人生故事呈现给读者。和弟弟马识途一样,马士弘也是一位热爱生活、心态极为乐观的期颐老人。家虽然简朴窄小,他的情怀却格外宽广;也曾受过劫难坎坷,但却有坚韧不屈的灵魂。
目睹暴行 大学毕业决定投笔从戎
马士弘本名马千毅,这个名字陪伴了他半生。他说:“我的一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讲。分界线是1949年12月。那时我随同罗广文第十五兵团在郫县起义。两个阶段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我的名字也是这个样子,起义前叫马千毅,这是我父亲给我起的名字。”
马士弘这个名字,是马老的小学老师给他起的,来源于《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但当时我没有用这个名字,一直叫马千毅。起义后一切都变了,我就干脆把旧名字也改了,叫马士弘。现在我仍用马士弘这个名字,但老家的人还叫我马千毅。”
四川忠县石宝乡坪山坝上坝是马士弘的家乡。马家先祖于明末清初移民填川,见到这儿前临长江、背靠大山,为长江多年泥沙冲积而成,是一块务农的好地方,就定居了下来。
马士弘的父亲马玉之为人勤奋,身为族长的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先父希望我们接受先进的大学教育,但当时条件有限,他又不可能供所有的儿女都到大地方去深造。为此,大哥马千刚做出了牺牲,一直在家经营生意和务农。我和五弟马识途后来在北平、南京、昆明等地求学,主要费用都是由大哥承担的。”马士弘眼中的父亲,思想很开明。
1929年,18岁的马士弘初中毕业后,到成都大学高中部就读,后来考入上海光华大学。由于这所私立学校学费太贵,他转入北平的中国大学政经系就读。
马士弘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讲述了一件他在北平亲身经历的事情。“大学毕业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占据了东三省。签订《何梅协定》后,日本浪人在北平街上更加横行起来。有一天,我和同学在西单附近一个饭馆吃饭。吃饭出来,见有个中国妇女正受到三四个日本浪人当街侮辱。中国妇女反抗时,把一个日本浪人的手臂咬下了一口肉,于是日本浪人就狠命打她。”马士弘要去救人,他的同学拉住了他,因为浪人腰上配有枪。附近有个中国警察,他就去找警察,可警察并不理睬。后来,警察把手中的警棍举起来说:“我只有这个,我怎么敢去管呢?我上有老,下有小,我去送死呀?”
马士弘的舅舅在山东日照当法官,希望马士弘毕业后去日照工作,目睹日寇暴行的马士弘婉拒了舅舅的要求。聊到这里,老人提高了音量说:“这个国家怎么成了这个样子?那个时候,日本蚕食中国,把东三省占了,把热河也占了,把冀东也占了,逐步逐步蚕食。这样下去,中国怎么办呀?我最后就下了决心,投笔从戎!不到日照去了,考军校去,想拿起武器打日本人!”
冒险犯难 马士弘曾助马识途脱险
哥哥是国民党,弟弟是共产党。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刻画了风云变幻时代一个家庭中的选择冲突。马士弘和五弟马识途,当年就上演过真实版的《人间正道是沧桑》。
马识途早年当过地下党,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这对国共兄弟时而同气相投,共赴国难;时而楚汉鸿沟,井水河水;时而人生厄运,同声相应,剪不断,理还乱,盘根错节纠缠在一起。但他们都怀抱爱国之心,救国之志,殊途同归,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
2010年,马士弘百岁大寿。在百岁寿宴请柬的背后,印制了一篇题为《马士弘简传》的文章,撰写者为马识途。简传从5个方面概括了马士弘的一生:弃文习武,英勇抗战,冒险犯难,革命起义,尽忠职守。
在“冒险犯难”小章节中,马识途写道,自己在抗战初期参加中国共产党,从事地下斗争。1941年初,鄂西特委组织遭到国民党特务破坏,妻子刘惠馨和刚出生的女儿被捕,自己不得不紧急撤离,逃到重庆。
在五弟马识途身处生命危险的时候,马士弘听从父亲的叮嘱,冒险犯难,前往重庆。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马识途,将他掩护回忠县老家暂避。在父亲的保护、哥哥的帮助下,马识途安全渡过了难关。
马士弘在《百岁追忆》里,也详细记述了这段经历:“特务在恩施抓不到五弟,就派人到忠县查问。虽然都被搪塞过去了,但父亲猜到五弟一定是出事了,让我到重庆找五弟。我找了个借口,到重庆出差。我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没能找到。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在报纸上刊登消息找他。但在报纸上也不能直接写出五弟的名字,于是我就这样写:‘五弟,我已到渝。见报速来朝天门忠和盐号一晤。三兄。\’”
马士弘还写道:“如果五弟见了这些文字,他会明白的。但刊登这条消息后,五弟也不一定能见到。因为一张报纸就那么大,都是广告,我的豆腐块大的广告他能看到吗?但当时确实没有别的法子了,只好不停地等。一直等了三天,终于等到了五弟。见到他,我一下子高兴地把他拥抱起来。那个时候,我是卫戍部队的少校参谋,一身戎装,特务们看到我,根本就不敢查问。”
后来,马士弘还去湖北恩施方家坝狱中探望了弟媳刘惠馨。为了让她过得好一点,马士弘塞给看守所所长400大洋,后来又给刘惠馨捎去了大人小孩穿的衣服、白布、奶粉、白糖等。
正是那次看望弟媳后,马士弘对共产党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刘惠馨个子不高,但她的坚强、她对孩子的爱、她的大无畏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兄弟情深 老哥俩经常串门唠家常
时光荏苒,当年的两位热血男儿如今都是期颐老人,但老而弥坚,他们的活力让人敬仰和惊叹。
去年5月,北京著名作家张建安来成都,和马士弘共处数日,由马士弘口述历史,他起笔整理马士弘的个人回忆录。张建安曾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我们每天早上9点过开始工作,老人一直讲,中午休息一会儿接着讲,可以聊到下午两三点。很难想象,一个百岁老人居然有如此精力。”
9月1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前往马士弘家中采访时,亲眼见到了这位老人的精力是如何的旺盛。我们的采访从下午3点开始,马士弘滔滔不绝地聊天,谈性甚浓,让人很难打断。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中间实在不忍心,让他休息一会儿,他不愿意,喝了两口水又继续聊。
采访结束后,马士弘兴致来了,还给我们唱了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是马士弘上世纪30年代在北平求学时学会的。时间过去了80多年,马士弘居然没忘词,从开头一直唱到结束。
马识途的女儿马万梅说:“尽管腿脚不便,可我伯伯是个坐不住的人。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我爸爸家。”马士弘家住和平街,马识途家住指挥街,虽然相距两公里,可“三哥”还是无惧“路途遥远”,只要无聊了,就去“五弟”家串门唠家常,这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遣和调剂。
马士弘住的居民楼颇为老旧,没有电梯。他的轮椅锁在楼下,每次都是被人搀扶着颤颤巍巍下楼,然后坐上轮椅,让保姆推着去找马识途。老哥俩聊天的话题,从国家大事到民生新闻,无所不谈。
研习唐诗 耄耋之年受命撰写家史
马士弘退休后,曾去了不少地方游览散心,比如新疆和云南的亲人家。
心情舒畅的马士弘,常常写诗作文为乐。“那时我在昆明到长子万仪家居住,清闲时静读唐诗,有感而发,就学着写了起来。”
马士弘曾作诗形容自己写唐诗的心路历程:“八十学唐诗,人笑我何痴。借此寄风雅,着意遣余时。”在马士弘的书桌上,华西都市报记者发现有一本《唐诗三百首》。这本集子,经常陪伴马士弘左右。
1993年3月8日,与马士弘携手走过56年人生路的爱妻沈淑芬突患脑溢血去世。马士弘悲痛不已,为她作一首悼亡诗:“……幸得儿女都长成,病体衰身得粗安,原说平安享清福,正期夫妻老白头,遽尔撒手先我去,仰天长叹呼奈何。自此孤独无所适,万念俱灰心意懒,我将何以度残生。但呼爱妻行勿急,愿共黄泉长安息。”只要有任何值得纪念的事情,马士弘都会用古诗的形式抒发所思所想。
勤思考,爱动笔的马士弘,在晚年还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这就是撰写家史《四川忠县石宝乡坪山坝上坝马氏家史先父马玉之生平述略》。1991年,马士弘80寿辰的时候,马家亲属50多人齐聚一堂,大家希望有一册以记载祖辈传统德行事迹的详实家史传给子孙阅读。
马士弘自幼及长大,在父亲马玉之身边比弟妹们的时光要多些,亲聆亲闻也多一些,因此执笔任务自然就交给这位耄耋老人。从那以后,马士弘3次回老家坪山坝探访族人,寻找家族家谱,同时记录长辈口述。1995年,他撰写成12万字的初稿。1999年最终付梓印刷,前后达7年之久。
栖居斗室 长寿秘方是“知足常乐”
采访期间,华西都市报记者最大的感叹是,马士弘的生活竟如此简朴。他的书房和卧室都是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空间里,来的客人一多,就很显局促。而且,室内家具基本都是数十年前的老款式。房间的最大亮点,是马识途给他题写的80、90、100岁的“寿”字书法。
虽然在很多人眼中,这样的居住环境实在有些寒碜,但马士弘不以为然,“居室简陋,也不喜欢装修,这样随意进出,无拘无束,倒觉得方便自如。房间里70多年前的桌椅,古朴淡雅,很是适合我的心意。窗前一书桌,靠墙一张床,我或读书看报,或撰写文史,经常用脑,以免老年痴呆。”
马士弘还在居室贴上门联:“心平气和居化城,粗茶淡饭乐天年”。他还另写了一副“菜根香,布衣粗,诗书意味长”,他说,这就是自己近年来的心意写照。
马士弘95岁生日时,马识途仿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他做了首词《斗室铭》,词后还有生动题款:“家兄士弘居斗室,度寒日,人以为忧,独以为乐。称斗室虽窄,心地自宽,箪食壶饮,安步当车,读书养性,知足常乐。”
目前健在的马氏四兄弟皆是长寿老人。马士弘的弟弟马子超,今年93岁,还有个妹妹马淑君,今年83岁。今年9月7日,中秋节的前一天,刚好是马士弘104岁寿诞。马识途、马子超专门和三哥马士弘一起过生,场景其乐融融。
很多人认为马氏家族有着让人称羡的长寿基因,也有人问马士弘的长寿秘诀。其实,让马士弘保持长寿的最佳“保健品”正是知足常乐。
几年前,马士弘和马识途总结了流传甚广的“长寿三字诀”: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少烦恼。勤用脑,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酒饮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可谓,寿之道。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上接9版)
战场上父子团聚抗战8年经历了6次会战
整个8年抗战,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在22次大战役中,马士弘直接参与的有6次,分别是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宜昌会战、长江石牌要塞保卫战,还有其他各种战斗。
马士弘说:“我基本上都是在第一线作战。6场大会战中,我当连长、参谋和营长的时候各参加了两场,作战与指挥地点几乎都集中在长江沿岸。”当华西都市报记者问他在前线冒着枪林弹雨与日军拼死搏杀时是否害怕,104岁的马士弘哈哈一笑:“我是个老兵嘛。枪声只要一响,生死观念就没有了。看到那么多人被打死躺在地上,你根本没有时间害怕,本能的反应就是跨过尸体冲上去和敌人战斗。”
抗战8年,对马士弘来说,也不全是与惊险和死亡为伴。在战场上,他也享受过和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这份难忘的回忆,至今让这位百岁老人心生暖意。“当时父亲在后方一直关心抗战形势,订阅了《大公报》和《国闻周报》,天天看报,向乡亲们讲解抗战形势。1943年,我们参加保卫石牌要塞的会战取得重大胜利后,全师开到三斗坪整补,住坪山坝的眷属获准乘我师的专用补给轮前去探望。先父闻知前线胜利消息,极为振奋,向留守处长请求随眷前往慰劳。”
当时,马玉之和马士弘妻儿一同前来。在欢迎晚宴上,所有人齐唱抗日战歌,气氛颇为热烈,马玉之相当高兴。
1945年,抗战进入尾声,马士弘已是国民党军队陆军第18军第18师53团上校团长,驻防湖北长阳县城。下属第一、二营,分别担负长江南岸红花套至白洋之线的防守任务。
抗战胜利时举国欢庆的情景,马士弘至今历历在目。“8月16日,我去视察第三营的步枪实弹射击比赛。中午回团部的路上,接到了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投降的消息。回到长阳,我看到全城民众上街,载歌载舞,鞭炮声,锣鼓声,响遍全城,一片欢乐喜庆景象。团部也是张灯结彩,两对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大门外,特别显眼。大家见了,都喜形于色。打了8年仗,总算胜利了,真是高兴呀!”
抗战胜利后,马士弘到南京,在国民党国防部第五厅工作,担任上校副处长,主管全国军队编制。后来,罗广文因出任15兵团司令官,受蒋介石召见来到南京,到马士弘家邀他去重庆。1949年1月,马士弘去重庆就职。当年12月,马士弘作为国民党军队少将副师长,随同罗广文第15兵团在郫县起义。
华西都市报记者杨帆
长寿
三字诀不言老,要服老。多达观,少烦恼。勤用脑,多思考。能知足,品自高。勿孤僻,有知交。常吃素,七分饱。戒烟癖,酒饮少。多运动,散步好。知天命,乐逍遥。此可谓,寿之道。栏目题字著名女书法家魏炬明
新闻推荐
坝坝筵上,老人们举杯庆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10月2日中午,在郫县友爱镇弥陀村,一场热闹的坝坝筵正在进行,鸡鸭鱼肉等菜肴流水似地端上来,老人们相互打招呼、寒暄,场面温馨,笑...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