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见证城市新发展 在现场 好记者,永远敏锐而忠诚地感知城市变迁,记录城市发展。

成都商报 2014-08-23 23:04 大字

赵素冰

成都商报要闻部记者

讲述:成都国际直飞航线的快速发展

感悟:墨尔本、法兰克福、多哈和伦敦,2013年,成都一口气开通了8条国际直飞航线;今年,成都又开通了直飞旧金山的国际航线。从成都中转出发,4个小时的航程可以涵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6~10小时可以通达中东和欧洲。我的旅行愿望单里快装不下这越来越多的直飞城市了。

张舒

成都商报要闻部记者

讲述:成都地铁将城市距离变得越来越短

感悟:从地铁2号线开始,我也基本成为了一个专职跑地铁的记者。原本以为已经有了1号线,大家对地铁的热情会减弱,事实上地铁是谁近谁知道,只要线路可能与自己有关,都会一直追着消息。

祝楚华

成都商报要闻部记者

讲述:“成都十条”与成都创新产业发展

感悟:没有敢于创新创业的基因,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舍弃舒适的工作而艰辛创业。没有政府强力支持营造的创新创业环境,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创业成功。这是我采访过的几百家企业的经历,留给我的最深体会。

王越

成都商报记者

讲述:便捷的交通让人们在梦想与挣钱间两不误

感悟:我曾一一走访过镋钯街街上的创意小铺,店主都是年轻人,他们有故事,有个性,有手艺。此前他们没能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但随着对这条街的改造,政府为他们提供的优惠条件,便让他们的文艺梦想成为可能。再加上旧街改造带来的人流量,便实现了新与旧、文艺与商业的平衡。

我的旅行地图,跟着成都直飞航线扩展

□赵素冰

成都直飞墨尔本,第一次将成都这座中国西部城市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相连;成都直飞法兰克福,成为成都与欧洲的第二条空中通道;成都直飞多哈,成为第二条直飞中东的航线;成都直飞伦敦、成都直飞旧金山……作为一个交通记者,采写这样的报道时,我除了对成都有着大大的骄傲,还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旅游地图上又一个地点被点亮。

不能直飞的旅程意味着太多的舟车劳顿。若干年前,我曾去了一次美国,全程航程仅10多个小时,但因为要在首尔机场中转,旅途时间几乎被延长了一倍。到了目的地,人几乎已经累瘫了。心中暗想,以后旅行,能够直飞是首要条件。

也正是因为这个苛刻的前提,虽然我早早在一个旅游网站上注册了账号,但旅游地图上能被点亮的地点并不多。地处西部的成都,似乎在世界航空地图上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但这个状况在近几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墨尔本、法兰克福、多哈和伦敦,2013年,成都一口气开通了8条国际直飞航线;今年,成都又开通了直飞旧金山的国际航线。从成都中转出发,4个小时的航程可以涵盖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等地,6~10小时可以通达中东和欧洲。我的旅行目的地愿望单里快装不下这越来越多的直飞城市了。

于是我跟着成都直航城市的步伐,去了澳大利亚。飞墨尔本,从成都起飞时是傍晚,上飞机睡个觉,10个小时左右,不过是成都到攀枝花一趟火车的时间,我们就抵达了墨尔本,开始精神饱满地感受大洋洲的风情。

今年,我又再循着成都到伦敦直飞航线去了英国。执飞航线的是英国航空公司,全球五星级航空公司。机上的娱乐系统非常完善,两三部电影下来,10个小时以后,我就已经站在了希斯罗机场。

回到成都后,我得知了另外一个好消息———成都直飞伦敦的航线从每周3班加密至每周5班,并且采用波音787梦想客机。或许,下一次再去英国,可以感受一下梦想客机。

身边的朋友也开始越来越多的自己制定“直飞城市旅行计划”。下个月,一个朋友就要尝试从成都飞美国旧金山的航班。当年,我花二三十个小时,还要到韩国绕一下的行程,她这次只用花14个小时。“飞机上看看电影,睡个觉。”她已经规划好了如何打发空中时间。

成都,吸引着越来越多中西部城市的居民从这里出发,飞向世界。同样,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国际游客、商务人士来到这里,感受中国中西部城市的强劲脉搏。

我查阅到了这个数据:2013年,从成都出入境旅客数量突破了245万人次。今年,预计将突破300万人次。今年上半年出入境旅客数量已远超2011年成都航空口岸全年的出入境旅客总量,创成都航空口岸出入境客流量纪录。

正是与世界连接的通道越来越通畅,成都一跃成为中国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城市。

从2007年到去年,机场海关的货运量翻了10倍,越来越多的成都造都能在家门口直接出关。成都上半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68.4亿美元,增长12.8%。

对经济变化先知先觉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加快了进入成都的脚步。截至目前,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40多家,已经超过广州,成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国内第三多的城市。

更多的好消息还在后面:俄罗斯的航线就将开通,更多国际航线的前期工作也正在进行。

感谢成都,点亮了我的旅行地图。

看着地铁一点点改变我们的生活

□张舒

9年,是我这个北方人,从来到成都,到选择留在这个城市的时间。在这9年里,我从一名大学新生,到一名专业交通记者,我跟着成都的地铁、火车、高速路,见证着这个城市飞速前行的步伐。

2005年,我从东北独自来到成都读大学。从火车站到郫县,忐忐忑忑、停停走走,花了一个多小时,老成灌路上几乎看不到多少高楼,曲曲弯弯穿过一片低矮的川西平房,终于看到了大学的校门。我心里直嘀咕:这里还是在成都吗?

也正是在那年12月,当我准备期末考试,考虑怎么买到人生第一张归乡的火车票时,成都开始了地铁建设———地铁1号线在那年底破土动工。

一位来自浙江的同学,与高中女友一起考到成都,一个城市,但大学却各占一方,所谓君在城之西,妹在城之东。他告诉我,过去以为考到一个城市每天都可以见面,但后来才发现只能周末见面。因为从学校到城东,要转三次公交,穿城而过差不多要将近3个小时,如果要当天往返,就必须披着露水出发,戴着月亮而回。

不过那时,成都地铁还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大国博弈、史海趣闻才是兴趣所在,但让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生活将随地铁悄然改变。

2010年9月,是成都“地铁元年”,也是我的记者生涯元年。只记得当我实习期结束,成为正式记者时,每天全城报纸上都会追逐成都地铁1号线的一点一滴的进展,而写地铁新闻的老记者会一直忙到华灯初上。

地铁1号线的每一点进展,都会引来同事们在办公室一阵讨论,车站设在哪里,有些人会高兴家就在车站附近,出门就有地铁坐了。何时通车,很多人想去体验一下。对于我,就是感觉采访方便了———向南,过去每次到新会展采访,坐采访车打挤,坐公交要转来转去,还要走上长长一段路,到了新会展已经没有精力多问一个问题了。向北去火车北站采访,因为连接石羊场车站、火车北站等,28路总是人满为患,从红星路到北站花上40分钟是常态。

记得2010年9月地铁1号线开始试运营时,全成都都沸腾了,从早到晚都是尝鲜体验的市民,第一个月我都没敢上地铁。12月底终于第一次感受到了成都地铁,先坐8路车从红星路到锦江宾馆,走下地铁站就感觉拥挤的压抑感与焦虑感荡然无存,从容购票、进站、边耍手机边等车,上车清爽洁净,不到半个小时抵达新会展,而过去起码要一个多小时。

从地铁2号线开始,我也基本成为了一个专职跑地铁的记者。原本以为已经有了1号线,大家对地铁的热情会减弱,事实上地铁是谁近谁知道,只要线路可能与自己有关,都会一直追着消息。

2012年9月,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营,从茶店子站到成都行政学院,与1号线有了十字交叉地铁线路,天府广场站成为一个重要中转站。2013年6月西延线开通,地铁连接到了犀浦,与成灌快铁相接驳……我不禁想,如果那位浙江的兄弟还如当年一样,就再也不必披星戴月了,坐地铁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见到女朋友。

与地铁一同飞速前行的,更有这座城市。

当年的成灌线两边,已是林立的现代化写字楼、跨国公司总部。再回校园,发现众多高校已经在周围建起了崭新的大学城。越来越多曾远赴外地寻找机会的同学,开始寻求“回来”的机会。

再过6年,成都地铁的长度将达到300多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将形成,二圈层都将覆盖地铁线路。

我忍不住想,再过9年,会是什么景象?说真的,难以想象。

成都不仅闲适,更敢于创新

□祝楚华

“有了成都市的新政策,我终于能从一个‘地下工作者\’,变成一个可以挺起胸膛说我在企业搞研发的创业者了!”这是上个星期,西南交大教授胡基士接受我采访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胡基士是在谈成都市新出台的促进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成都十条”时,说这番话的。多年前,他就把在西南交大研发的科技成果,引进到新筑路桥公司并与之合作推进产业化,而高校教师转化科技成果到企业并参与企业研发,当时尚属“灰色地带”,所以他称自己是“地下工作者”。

5年前,我从重庆来到成都商报做记者,期间采访过数百位企业负责人,像胡基士这样感叹成都创新创业环境越来越好的研发人员和创业者,还有很多。他们的创业故事各有曲折,但成功的原因却始终与这座城市分不开———或因坚持创新而成功,或因政府雪中送炭而起死回生,或在成都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下前来发展壮大。虽然都说成都人身上有种闲适的作派,但融入这座城市,你就能感受到它体内流淌着的敢于创新的血液。

3年前,我曾和同事一起采访川大教授、川大智胜老总游志胜。之前的一次颁奖会上,他拄着拐杖上台领奖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当年这位66岁的老人,在自己的办公室向我们敞开心扉:大学毕业后在理县广播站修了10年收音机,并没磨灭他的激情;考研再赴美留学,却因车祸致多根手指受损,走路需要拐杖,这也丝毫没影响他做科研的热情。

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花了200万元研发经费,做出了6台空管用雷达模拟机,而之前进口瑞典水平相当的一台机器,需要170万美金。后来据此创办的企业川大智胜,也成为业内颇有名气的上市公司。

成都网安科技的成功,则让人看到更多民营企业的坚持。

网安科技是一家信息安全领域的本土软件公司,我去年8月第一次采访了公司老总陈建蜀后,便对这家公司肃然起敬。13年前,电子科大毕业的陈建蜀已经在一家股份制企业工作了近十年,并成为这家公司的董事之一。但是,创业的激情始终在他心中涌动,陈建蜀最终带着2名下属,搭上自己20多万元的存款开始创业。这个只有十来人的公司开发的软件,开始很难打开局面,3名股东开始3年没法领工资,陈建蜀还差点从青城山一跃而下。不过,他们一直坚持,直到成都市科技局给予其6万元的创新型软件企业资助,才使企业转危为安。之后他们拼命把产品做得比别人好,通过免费送给别人试用等方式终于打开市场,如今已成为本土知名的信息安全公司。

若只接触成都的创业者,也许还很难看清成都在全国的位置。有时候我会惊诧于,通过别人的眼睛,我才看到了这座城市更多难能可贵的闪光点。

几天前,我去一家在蓉央企采访时,这家公司的副总告诉我,当初他们在全国有北京、上海、成都3个备选地作为新设立公司的所在地,经反复比较,最终被成都当地省市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所感动,所以把这家极具前景的高科技公司落户成都。

“成都是西部地区科技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聚集的高地。”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去年在成都接受我采访时说的这番话,也许是对成都创新创业激情涌动的最好诠释。而这也是田力普主政国家知识产权局时,将其布局在西部12个省(区)市的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布局在成都的原因。

没有敢于创新创业的基因,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舍弃舒适的工作而艰辛创业。没有政府强力支持营造的创新创业环境,或许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创业成功。这是我采访过的几百家企业的经历,留给我的最深体会。如今,“成都十条”新政出台,更多创新创业的资源被搅动。就像胡基士教授所说,政府支持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新政还会让更多的人走上创业的道路,或者参与企业的研发,用他们的科研成果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便捷的交通,让文艺范也能挣钱

□王越

如何在满足梦想的同时,又能让自己生计无忧?这是很多文艺青年的难题———想亲近自然,但是住得远了上班不方便,不上班去开个小店吧,太偏僻了又没有生意。但在成都,我发现,对于我采访过的很多追求梦想的年轻人,这似乎并不是难题,因为这座城市交通实在太方便了。

今年5月,我采访了一个叫“鲜花山谷”的地方。刚听见这个名字时,我就觉得太文艺了,心想真会是开满鲜花的山谷吗?成都真会有这么美的地方吗?

听说那地方在金堂的群山里,我以为很远,但坐车过去只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在宽阔的转龙大道旁。

然后我就见到了周小林和殷洁夫妇。他们就住在这山谷里,山谷里种了各色花草,最具特色的是蜀葵,这种源自四川的花开遍了世界各地。

周小林告诉我,这是他们夫妇俩的私家花园。他想把鲜为人知的蜀葵介绍给成都人,而喜爱多肉的殷洁想为自己养的几十盆多肉找到能“放养”的空间,于是他们便找到这里,承包下这个山谷。

实现梦想之余,也要挣钱。他们计划把这里对外界开放,收取门票。不过他们并不准备牺牲自己这个安逸的住所,所以这里并不提供住宿,这样就不会打搅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满足了自己文艺的梦想,又不至于忍饥挨饿,这恐怕是所有人都憧憬的。而实现这些的前提,就在于山谷边的这条“高速通道”。成都提供给他们夫妇的便捷的交通条件,让他们能白天在成都市区工作,晚上开车一个小时便可以回到这个满地鲜花的地方。同时,这条大道也方便游客前来游玩。

我在这次采访后才认识到,很多成都文艺青年能到三圣乡去开个小店,挣点小钱,其实也是依赖成都四通八达的交通,有环线,有地铁,想体验文艺的氛围并不麻烦,耗费不了多少时间,同时还能亲近大自然,多美。

成都的发展日新月异,有时你会觉得怎么这座城市一下子就变得这么大了。今年7月我做“留住城市的工业文脉”的选题,去寻找民国时成都的火药厂———白药厂。我竟然发现,平时常常路过的三官堂街上,就有曾经属于四川机械局的碉楼。当时因为这些厂房涉及军工,都处于成都远郊,但现在这里早已人流涌动,不远处的二环路高架上车水马龙。

等我找到真正的白药厂,发现民国时期的厂房上早已被藤蔓爬满。旧建筑非常美,也并非毫无人气———现在这里被改造成了羽毛球馆,爱运动的成都人在里面挥汗如雨。

有时我还会怅惘一下很多旧日的风景不见了,但马上出现在眼前的又是全新的一幕。小通巷变成了文艺一条街,镋钯街也是旧貌换新颜,变成了充满活力的街道。我曾一一走访过这条街上的创意小铺,店主都是年轻人,他们有故事,有个性,有手艺。此前他们没能找到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但随着这条街的改造,政府为他们提供的优惠条件,让他们的文艺梦想成为可能。再加上旧街改造带来的人流量,使他们实现了新与旧、文艺与商业的平衡。

新闻推荐

不用出村 生活服务琐事“一站通”办完 郫县友爱镇构建“四通”服务机制,着力破解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郫县友爱镇立足“民求我应、民事我办”的为民服务理念,积极从建立长效机制上探索破解“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管理模式,推行“一站通、一号通、一卡通、一报通”的“四...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