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人了解藏文化 1300幅唐卡集结80余位画师
7月10日,在成都市郫县西源大道一间画室里,藏族画师泽仁朗加正拿着毛笔为一幅唐卡上色。他已经画了大半个月,还只完成了一小半。这幅作品,是《莲花生大师千幅唐卡》项目中的一幅。
从2007年至今,共有80多位画师跟泽仁朗加一样,加入到一项以1300幅唐卡再现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师一生的宏大项目中。今年5月,《莲花生大师千幅唐卡》项目被列入2014年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本报记者 程文雯
耗时6年,画出1300幅设计稿
拉孟是藏族唐卡噶玛嘎孜画派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莲花生大师千幅唐卡》项目的设计师。2007年,在才让多吉仁波切的发起下,一个唐卡工作室在成都建立,拉孟和其他画家一起,开始以《莲花生大师本生传》为蓝本进行改编,设计并绘制1300幅莲花生大师生平唐卡。
10日下午,记者跟随项目工作人员小易走进一间画室,里面整齐摆放着13个专门定制的密码箱,“里面珍藏着1300幅设计原稿。”小易说。拉孟1967年出生于甘孜州色达县,父亲是一位唐卡画师。他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噶玛嘎孜传统绘画技艺。
绘制设计稿没有样本可以参照,人物身上的服装、项饰、法器,王宫的建筑、寺庙的陈设,众多的人物场景及故事情节,都要靠专家和画家来共同把握。“如果不了解藏族文化传统,再好的画家也画不出这些场景。”项目负责人薄卉说。
参与设计画稿的,前后共有30多位唐卡画家。直到2012年,画稿的设计工作才完成。
精益求精,上色一幅需一月
“绘制一幅唐卡,要由好几位画师共同合作完成,前前后后差不多要画3个月。”小易介绍说。
泽仁朗加正在上色的那幅唐卡,在画布被交到他手上之前,已经由另一位画师画好线稿。在他上完色后,会被交到另外几位画师手里勾线、开脸、描金粉,最后装裱。
21岁的泽仁朗加,已画了近10年唐卡,这次的主要工作是给唐卡上色。他手中的毛笔只有3毫米粗,只见他将画笔轻轻点在画布上,手腕细微抖动,一个个绿色的小点渐渐盖满整片树叶。“这种以点上色的方法是唐卡独特的上色技法。”泽仁朗加每天在画布前坐10小时,用1个多月的时间可以完成一幅长107厘米、宽72厘米唐卡的上色。
“绘制唐卡是细致活儿,精益求精是每个画家对自己的基本要求。”薄卉向记者道出心得。
薄卉是新疆人,来成都以前是一位自由画家。2007年,她在广州结识了才让多吉仁波切。在他的感召下,薄卉2009年来到成都,开始学习绘制唐卡。“一开始,我光画佛手就画了一个多月。”薄卉说,每根手指上翘或下垂的幅度,指尖的粗细、指关节的线条,唐卡对画面的处理是她见过最细致的。
走向市场,让更多人了解藏文化
这项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中,除了1300幅唐卡,还包括以此为蓝本开发的一系列创意产品:动漫游戏、绘本故事、藏品画册和数字电影。“才让多吉老师一直希望能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藏文化。”薄卉说。
据她介绍,今年初,他们和广州一家动漫公司合作,制作出一部动画小样片。“虽然时长只有1分多钟,但至少证明我们的想法是可行的。我们希望能和制作《功夫熊猫》这种级别的公司合作,做出一流水准的动画电影,用更简单亲切的方式让更多人见到我们的成果。”
新闻推荐
2014第五届“C21四川城市发展圆桌对话”在成都举行本报讯(记者王丹)8月30日,2014第五届“C21四川城市发展圆桌对话”在成都举行。本次活动由华西都市报社主办,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支持,主题为“打造...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