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童叟无欺的“打酱油”

华西都市报 2014-07-20 14:25 大字

酱园铺,是成都人对出售酿造类副食品店的习惯称谓。旧时成都的酱园业很发达,酱园铺一般也是几条街就有一个,那时候,我家附近的北东街口子上,当时就有个很大的酱园铺。

小时候,因经常光顾,我一直对这个酱园铺怀着崇敬。这个酱园铺店面,在草市街和北东街结合处,规模很大。店门口一字排开十几口大缸,装满各种等级类别的酱油醋和豆瓣。柜台上也摆满十几个玻璃缸,有的泡着红彤彤的海椒金灿灿的姜,粉红的萝卜黄生生的酸菜。有的装着裹满海椒面的榨菜、豆腐乳以及各式各样的酿造腌制品,琳琅满目,看到都想吃。

小时候在酱园铺买东西,很讲究也很有意思。买豆腐乳豆瓣甜酱之类的可以不带东西,全部用荷叶包装。这个酱园铺真的很生态环保,也很浪漫。

荷叶是蒸煮过的,柔软透气而不浸水。大张大张的洗得干干净净,码得整整齐齐放在柜台上。买主买得多,一张荷叶给你包裹得严严实实,紧紧扎扎。扯根麻绳拴好,提起就回家。东西买得多就要过称,买得少,酱园铺的人拿个竹子片片在缸子里刮一坨,随便撕一块荷叶,豆瓣豆腐乳摊在手板心上就捏回家了。打酱油醋就更有意思,酱园铺柜台上有一个木架子,从大到小,挨到挨到挂起一排排打酱油醋的档档儿,也叫“提子”。“提子”是竹子做的,粗细大小不等,最下面一节竹子就是一个量器。从一两到两斤,依次挂在架子上,犹如古代的编钟。酱油瓶儿递上去,说打好多,酱园铺的人就在瓶瓶儿口口上插个漏斗。在架子上取下等量的“提子”,然后在缸子里面咚一下装满,提起来倒在漏斗里。

那阵的酱园铺可以说是童叟无欺,所以打酱油醋这些事情,大人都爱指使屋头的娃娃去跑路。五六岁,六七岁的娃儿,抱起个瓶瓶儿,到酱园铺打酱油打醋,酱园铺的柜台和娃儿差不多高。瓶瓶儿递上去:打五分钱的酱油,两分钱的豆瓣。说五分就给你打五分,两分钱的豆瓣刮一坨,荷叶包起,一会娃儿屁颠屁颠就打回来了。

成都人现在有句俗话:娃娃都打得酱油了,你就晓得他的娃儿差不多啥子年纪了。这句俗话的来历,我想应该就是出自于老成都的酱园铺。

但是娃儿去酱园铺打酱油醋或者买东西,经常会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误会。

一角钱打一斤酱油,有时小娃儿打回来大人一看:咋个只有大半瓶瓶儿呢?然后拖起娃儿跑到酱园铺去理论。这一问不打紧,酱园铺的人架势喊冤枉,又说不出所以然来,那时又莫得视频监控。只有又反过来问娃儿,开始娃儿脸红筋涨不开腔,看到这个阵仗吓嗫了,最后还是老打老实承认:在路上喝了几口!

“冤案”真相大白。大人车过背,扇了喝酱油娃儿两耳屎,算是给自己下台,随后拖起哭流叭涕的娃儿悻悻离开。

那时的娃儿家遭孽,三顿饭吃饱都算不错的了,除此以外很少有零食吃。过去的酱油醋都是酿造的,黄豆酱油味香回甜,确实空口都喝得下几口。遇到娃儿家晚上饿了睡不着觉,大人倒点开水,加点酱油进去浪几下,端给娃儿喝几口。不要说,真的一会就睡着了。小时候,我就是这样过来的。

打酱油喝酱油,打醋喝醋,买豆瓣吃豆瓣,买豆腐乳抠一坨,只要是五六十年代的小娃儿,很多都有这样的经历和记忆。

有一回,家里好不容易买了一点肉,妈妈说要弄熬锅肉给我们吃,喊我到口子上去买点甜酱回来。正宗的四川熬锅肉,那是必须放甜酱的。一般都是把肉熬到起灯盏一样的窝窝儿了,就开始加郫县豆瓣和甜酱之类的作料。现在,不论是苍蝇馆子还是酒楼饭店,做出来的熬锅肉都是舀一瓢根儿白糖代替,根本莫得甜酱这个东西了。李有智

新闻推荐

被拘15天“老赖”终还200万

三年前,龚某向朋友刘某借了200万元,过了还款日期后,龚某却谎称没钱拒不还款。刘某将其诉至法院,青羊区法院和成都中院先后判决龚某败诉。时隔半年,龚某仍拒绝还款。青羊法院通过调查发现,龚某...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