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颗“卫星”站上发射台

四川日报 2014-01-20 14:05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彧希

1月16日,直通龙泉驿区音乐广场的地铁2号线东延线,开始了奋战“电通”的征程,各个站点开始安装电线电缆、照明等设施设备。今年,成都地铁将首次驶入二圈层县城中心。

此举无疑为龙泉驿升级“卫星城”埋下伏笔。

在最新披露的成都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被确定为7个卫星城,将分担中心城市人口和产业,和中心城市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构建大都市城市群。

这种以新型城镇化为目标的新型空间关系,使8个区市县走到一个发展“拐点”。既要“分担”重任,又要相对独立,7颗“卫星”如何划出精准的绕行轨迹?

为何成为“卫星城”

纵观国际城镇化的历程,当城镇化率达到50%的时候,城市的分散作用开始超过集聚作用,开始出现产业外溢、项目外扩、人口外迁等现象。目前,成都的城镇化率已达68.44%,中心城区的这一数字更是高达96%,发展空间基本饱和。

寻找新的承载空间,势在必行。“明确提出这种规划,更加有利于各‘卫星\’与中心城区之间功能的分工。”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说。

承接发展要素外溢,空间距离成为考量的因素之一。7个卫星城中,除都江堰以外,基本都在成都市“半小时交通圈”以内,这也使建立快捷的交通通道成为可能。

但7个卫星城的构成,绝不是简单地依照半径画圆圈。“产业基础比较好,城市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才具备成为卫星城市的条件。”盛毅说。

先看“领跑“的龙泉驿。2013年,该区GDP、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利税总量及增幅均居全市区县第一,GDP占全市的比重达8.9%,规上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5%;汽车产业强势崛起,成为成长最快的千亿支柱产业。

再看三圈层的新津。去年前三季度,新津经济总量增速达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已经逼近部分近郊区县水平。

而在城市规模上,7个卫星城的组团式城市群形态初显,为下一步以大城市的规模和标准进行建设打好了基础。

事实上,7个卫星城已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比如温江分担居住的功能、都江堰分担旅游的功能、龙泉分担制造业的功能等。

走出“睡城”迷局

缺乏产业支撑,卫星城难免变成“睡城”。成都在布局之初,“有就业岗位”就成为卫星城建设的一道硬指标。只有以项目引擎为核心的产业群带动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产业聚合能力,形成人气、财气聚集能力。

在近日举行的成都市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上,成都市市长葛红林第一次用“圈层”来定“任务”。二圈层再次被寄予厚望,要在全市工业发展中挑起大梁,而三圈层则应“错位”发展,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

这为7个卫星城各自绘就了路线图。侧重点虽不同,但“转型升级”却是共同的大势所在。“产业发展上必须坚持高端切入。”摆脱多年来粗放增长的桎梏,新都将由一业独大向三产协调转型,重中之重是要补齐服务业发展这一短板,产业体系逐步优化。

高位求进,龙泉驿提出的目标尤为亮眼。2014年,该区将确保GDP增长17%,力争19%以上,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达750亿元,增长20%;汽车作为龙头产业,整车(机)产量突破80万辆、整车销售突破1000亿元。

而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老化,也正“倒逼”都江堰破解升级命题。目前,都江堰第三次产业比重已达53.7%,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仅比第二产业高3.1个百分点。延伸构建全方位精品旅游体系、全力打造区域旅游集散地、创新设立旅游改革试验区等,将成为都江堰“强内涵”的着力之处。

释放卫星城“磁力”

1月18日,日本知名零售企业伊藤洋华堂温江店正式营业。这家店营业面积达5万平方米,超过了伊藤洋华堂在成都的任何一个现有门店,也是伊藤洋华堂走出成都中心城区的第一步。

企业的投资眼光,和成都市对卫星城的精确定位不谋而合。“温江要着力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做文章,每一个项目、每一栋建筑、每一处公共空间都按照精品要求来打造。”成都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成都决策者提出期许。

根据国外卫星城的发展经验,卫星城的功能已经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成都更是在构想中明确提出,将推进市级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资源向卫星城延伸,逐步实现卫星城和中心城区市级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15分钟城市公共服务圈。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释放出卫星城的“磁力”,成为8个区市县的目标。在双流,位于公兴镇工业园区的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新址即将正式破土动工,建成的新医院面积是原址的4.6倍,将用3年时间建成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大型三级医院。

新青卫星城则将各种基础设施配套和公服配套,都按照100万人口大城市的标准来配备。同时,依托公交枢纽形成大型城市综合体,形成多中心空间形态。

在这一基础上,组团式的城市群形态正逐步在卫星城铺开。新都提出统筹推进1个主城区、2个小城市、7个特色镇、157个新型社区四级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新津拿出“双轴、双核、六片”的县域城镇空间结构;青白江将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构架“1+2+5”的全域城镇结构。

解读卫星城

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已经有80余年历史。

世界各国建设的卫星城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疏散大城市的人口、工业或科学研究机构等而建设的;另一类是为了在大城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而建设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瑞典、芬兰、法国、美国、日本等国都规划建设了许多卫星城镇。

近30年来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卫星城镇,具有代表性的有:斯德哥尔摩的卫星城魏林比,巴黎外围的赛尔基-蓬杜瓦兹等5个新城,华盛顿的卫星城雷斯登,东京的卫星城多摩等。

中国在上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城市规划中已提出在市区周围建设卫星城镇的设想。50年代末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总体规划中都考虑了卫星城镇的规划和建设。

新闻推荐

积极创新贷款产品和担保方式农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县域贷款和涉农贷款增幅高

截至2013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县域贷款和涉农贷款增幅分别为15.53%、15.77%,分别高于当年各项贷款增幅4.84个百分点、5.08个百分点。此数据表明,该部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履行服务“...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