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别过大 小城镇需进化
推进新型城镇化,治理“城市病”,成都开出新“处方”——
筅成都首次明确严控中心城区规模,常住人口不超过700万
筅按照大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7个卫星城,疏解中心城区功能与人口
筅建设6个区域中心城和10个现代化小城市,实施就地城镇化□本报记者 刘莉
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成都从“顶层设计”入手,全面构建新型空间关系,首次明确提出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并在全域范围内建设一批大中小城市。
12月29日至30日举行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披露,成都初步拟定新一轮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将构建“1个特大中心城市+7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的城镇骨架,并着力打造169个特色镇和约2800个农村新型社区。据悉,该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完成审批后颁布实施。
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过东京
“各位注意,地图上标注为深红色的区域,人口密度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4万人!”会场内,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用极光笔指向大屏幕,画出一个又一个圆圈。
对比国内外,日本东京的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2万人,欧美大城市每平方公里则低于8000人。人口过度集中,是“城市病”的根源。
与之相对,成都现有169个小城镇,城镇的密度高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平均人口却仅为4800人,难以承担中心城市区的功能、产业和人口的疏解。
根据规划,成都要加快构建“一轴双核六走廊”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即以城市中轴线为发展主轴,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双核”,走廊展开、组团发展,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市群。城镇格局“新版本”的出台,可视为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思路的转变:严控特大中心城市规模,城镇则要由小变大,“进化”为城市。
“成都必须解决大城市过大、小城镇过小的问题。”成都计划,要严格控制中心城区规模,力争把常住人口数量控制在700万以内;7个卫星城按照大城市规模和标准打造,人口规模将大于50万;6个区域中心城按照中等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人口20—50万;10个小城市人口10—20万;特色镇人口1万以上,农村新型社区每个300户左右。
旧城改造要坚持“增绿地减建筑”
与现有的“中心城区+重点镇+一般场镇”的格局相比,新体系的层次显然更加丰富,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与功能的意味明显;而“城镇”变“城市”也传递出提档升级的明确信号。
首先是中心城区要“减压”,实现“双核共兴”——进一步提升城市架构,天府新区要形成新的极核。成都将重点推进创新科技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和锦江生态带等“一城一区一带”建设,全面建成“三纵一横两轨”等重大基建项目。
同时形态要优化。明年成都将以“北改”为重点,全面启动第二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推进专业市场调迁,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成都市政府资政黄平强调,旧城改造要坚持“一增一减”的原则,“公共绿地只增不减,建筑面积只减不增。”
7个卫星城则是“出口”,将扮演好承接者的角色。
交通要通达是第一步。“全域城镇之间要变‘对外\’连接为‘同城化\’连接。”张樵说,卫星城与中心城区之间要形成“两高两快两轨”,区域中心城与中心城区要形成“一高一快一轨”,小城市与中心城区形成“一高一快”,特色镇与区域中心城或小城市形成快速交通联系。
强度标准更低的6个区域中心城和10个现代化小城市,则将成为就地城镇化的主要载体。
新型城镇化需解决“半市民化”
地铁2号线西延线建成通车后,郫县犀浦镇人气与商气大增,但也随之出现交通秩序混乱等现象。成都市市长助理刘俊林表示,“必须完善城市管理,才能承担起卫星城的功能。”
成都认为,新型城镇化应当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解决好“半市民化”问题。作为明年城镇化的主要任务,统筹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使其“进得来、留得下”。
“一条路两排房、瓷砖加卷帘门,这样的城镇形态不佳。”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说。市建委主任张正红也否定了“铺花岗石、栽银杏树”的城市打造手法,“基于当地的生态本底,做出特色。”
成都将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抓手,但必须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将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确保农村田园风貌得到保持,确保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
在新繁镇党委书记陈佐国看来,城镇变城市,外部形态是一方面,产业支撑是内生动力,要因地制宜发展城镇特色产业,让城镇居民“有房住、有活干”,“新繁首要抓的是泡菜食品园区和家具园区的提档升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碧红)记者1月22日从成都市纪委获悉,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和成都市委市政府实施办法,坚决纠正“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近...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