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村一体 润物无声

四川日报 2013-03-18 16:32 大字

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现新动向——

□本报记者 张彧希 文/图

这个月底,成都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农民新居3号点、6号点就将全面完工,这是成都市首批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建设的新农村综合体。与此同时,村里靠河的17亩集体建设用地将被“用活”,计划着今后与将引入的企业合股发展产业。“这是村里最好的口岸。”三道堰镇党委副书记赵东说。

17亩地不算多,但其意义在于,与过去将集体建设用地通过增减挂钩进行流转的普遍做法不同,青杠树村此举考虑的是村集体经济的长远发展。

2013年,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进行到第十个年头。过去10年,“三个集中”、“三大改革”、“六个一体化”、“四大基础工程”,改革脉络前后承接,轰轰烈烈。

未来,这项改革无疑将继续,但发力点在哪里?“和前一个阶段相比,从方式上看,或许将更加润物无声;从方向上看,将会进一步在经济、社会、体制等全方位进行深入。”3月10日,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新布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

去年4月,青杠树村与安德镇安龙村、花园镇筒春村,一同被郫县确定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示范点。此次“先试”,成都市委的要求是“充分展现农村生态田园形态和地方民居风貌”。

新居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到保留川西林盘的原汁原味。“另外,许多村民还愿意继续耕种,规划时必须考虑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赵东说。

一个不同于以往较大规模集中居住的方式就此浮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思路,三道堰规划了9个新居组团,其中有8个组团利用了原有的林盘;安龙村规划了10个组团,居住区内建筑绕树而过,“1号组团一棵树都没砍。”安德镇副镇长罗曦说。“10个组团中,每个点位人数控制在50—400人不等,最小的点位仅有11户39人。”罗曦说。成都市委要求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形态跃然呈现。“新农村建设规模贵在适度,不能赶农民上楼,不能照搬城镇建设模式,确保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今年1月,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相关思路。郫县做法成为有益探索。

以适度集中居住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产村一体”模式由此找到蹊径。

新打算:集体建设用地“自己整”

在开建之前,青杠树村算了一笔账:土地整理、新居建设,所需资金大概在1.8亿元。按过去经验,村里可以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用地进行抵押融资。

“青杠树村交通便利、生态优美,发展一、三产业潜力巨大,集体建设用地是个‘金矿\’。”赵东说,经过土地综合整治,村里整理出了305亩左右集体建设用地,大家决定,这块地,“不挂钩、自己整”。

去年7月,青杠树村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测算305亩地究竟值多少钱。

接下来的事情,更像是村民们自己搞了一场“资本运作”。首先拿上村民的宅基地本本,到县国土局“小本换大本”,再以宅基地作为抵押,向成都农商银行融资6000万元。

“305亩集体建设用地,村民们决定自行招商引资,发展产业。”赵东说,依托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青杠树村已引进4家公司,到村里发展乡村酒店、文化创意产业、会所等。

“我们已经和这4家公司签订了意向性协议,由公司先行垫付资金,用于村民建房。”赵东说,这样一来,绝大多数村民不用交一分钱,就能住上“别墅”。

而村里最好的17亩地被留了下来,大伙儿合计,由村上出地入股,引入公司出钱,共同发展产业。届时,村民还可年年参与分红。

新闻推荐

创业青年培训

4月8日,郫县启动创业宣传进校园活动,将走进该县21家高校,计划培训5000余名创业青年。据悉,该县依托以“青年(大学生)创业协会”为主的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对境内高校、专家、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等资源进...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