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共进,成都走向甘孜的蓝天
援
藏,两个光荣而神圣的字眼,象征着一个坚定不移的民族使命。而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成都,无疑在此轮支援藏区建设工作中,担当首任。
今年4月11日,全省“挂包帮”活动暨对口定点扶贫、支援藏区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成都以对口援助为契机,贯彻落实好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都市与甘孜州在交通物流、经贸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不懈努力。
讲政治 顾大局
成都勇担
全省援藏领头羊
成都市历来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始终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近几年来,先后选派145名干部到甘孜州援助工作,接收2664名“9+3”学生,选派2000余名优秀教师赴甘孜州支教,组织65家医院对口支援甘孜州138家县级、乡镇医院,落实对口支援资金6532.2万元,全力助推了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
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展对口支援藏区工作的总体决策部署后,市委立即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对口援藏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就抓紧抓好援助甘孜州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以真关心、真帮助之态度去解决援藏遇到的问题,把藏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办”,“顾全大局,勇于担当,率先行动,取得实效,走在全省前列”。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的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将援藏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并建立完善了协调督促机制。
为了有力有序地推进全市对口支援工作,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着眼于”的总体援藏思路,即着眼于推进科学援藏,切实确立援藏工作愿景目标;着眼于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切实推进项目援藏工作;着眼于推进藏区发展和民生改善,切实推进三大民生工程;着眼于推进藏区提高管理水平,切实推进干部人才援藏,全面指导此轮援藏的调研活动、项目实施、改善民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
如今,10区(市)县对口援藏工作已取得快速进展。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甘孜州的发展与成都的发展统筹起来谋划,把甘孜州的事作为成都的事来抓,坚持以加快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根本,以加快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加快干部人才和资金支援为保障,以打牢基础、夯实基层、增强藏区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加强组织协调和密切合作,进一步强化各项支援工作,加快推进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促进农牧民融入现代社会进程,切实巩固各民族团结和睦、藏区繁荣进步。
重规划 促发展
援藏工作“输血”与“造血”并存
要落实好“科学援藏”四个字,对接调研工作、编制规划协议成为打好援藏攻坚战的第一步。全省援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成都市10个区(市)县党政领导亲自带队,及时组织党政干部考察团和省市专业规划设计机构专家深入受援县,切实开展考察对接活动,扎实开展深度调研,反复沟通援助相关事宜,明确援助工作目标和思路,签订援助框架协议。目前,受援县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规划修编工作已近尾声。
5月,双流县组成专题考察组深入巴塘县,重点就规划、人才、产业、教育、卫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形成了《对口支援巴塘县的考察报告》;6月初,双流与巴塘正式签订《对口支援框架协议》及10个子协议。仅仅一个月时间,双流便率先完成了实地调研和协议签订等繁琐的前期工作。而锦江区、金牛区、郫县等区县也紧随其后完成了相关工作。
调研考察是关键,项目援藏是重点。立足改善民生、发展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四大援助方向,10区(市)县及时论证确立援建项目146个,预计总投资7.51亿元,其中重要基础设施项目21个,预计投资3.18亿元;产业项目22个,预计投资8540万元。
作为推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民生项目无疑是援藏工作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10区(市)县共确立教育、医疗卫生和农牧民定居工程三大民生项目51个,约占项目总数35%;预计投入2.7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6%。
根据《锦江区对口支援炉霍县框架协议》,锦江区将投入4180万元,启动炉霍县农牧民新居建设、城镇低收入社区活动中心(幸福家园廉租房)建设、改扩建妇幼保健院、实施秋日河沿线综合整治以及炉霍县厂龙沟自来水厂建设等五大民生项目;郫县则把教育发展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加以重视,制定了《郫县对口支援道孚县教育工作五年规划》,计划投资1500万元在县城新区新建“康北培训中心”,捐资5500万元在鲜水镇援建“道孚县第三完小”,不仅如此,郫县还将援助道孚修建医院、广场、敬老院等民生设施。
除民生项目外,10区县还针对对口支援县的优势与不足,深入考察制定了涉及产业、农业、旅游、文化、人才等多个产业项目。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智力援助、坚持“输血”的同时“造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藏区落后的经济社会情况。而这一切归根到底,人才培养是关键。
成都市始终坚持将选派干部人才与吸纳社会人才相结合,将支援干部人才与培养藏区本地人才相结合。2012年6月13日,四川省对口援藏干部人才“双向选派”工作部署会召开,1575名干部人才将到藏区和内地互挂。成都将充分利用自身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各受援县培养有助于甘孜州长远发展的各类管理型、技术型、创新型干部人才,为甘孜州的持续发展提供恒久的动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根据受援县的具体需要,金牛区则从多个部门中选派了20名政治觉悟高、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人才组成援藏队伍,将金牛区先进的思想理念、管理经验、工作方法等带进石渠。同时,金牛区还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加强石渠县党政干部及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培训和顶岗锻炼,为石渠干部开阔眼界,活跃思想,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创造了条件,并为石渠县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不怕苦 不怕累
“藏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调研考察、规划编制、项目实施……成都援藏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受援藏区的每一寸土地。然而,饮水不忘挖井人,援藏工作的顺利推进和短短几个月时间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那一个个援藏人忙碌的身影。“藏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是这群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援藏人心底最质朴的声音。如今的他们,正在书写着一曲诉说着坚强、责任和使命的动人诗篇。
青羊区的援藏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就是这一群恪尽职守的援藏人的典型代表。
2000年,胡忠看到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怀孕妻子谢晓君的支持后,他毅然踏上了前往藏区的路。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丈夫所在的小学支教。胡忠在藏区一呆就是12年,12年间,由于工作的原因,胡忠仅回过5次成都的家,而由于学校距离的原因,他与妻子也只能两三个星期见上一面。但对这一切,胡忠没有一丝怨言。
2012年2月3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举行,扎根雪域高原支教达十余年的胡忠、谢晓君夫妇当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高义薄云”,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对他们的评价。而这四个字,不仅是胡忠、谢晓君夫妇的关键词,更是十余年来,一批又一批来自成都,深入藏区的支教人共同的关键词,是他们,用生命浇灌着藏区孩童的成长之树,支撑起藏区教育的精神脊梁。
不仅仅是教育,这群可敬可爱的人,活跃在藏区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来自双流县的援藏干部刘继忠,深夜急性胆囊炎发作,在床上痛得打滚,不得不紧急送往驻地镇卫生院输液,由于医疗条件有限,领导劝他回成都治疗休养,他却婉言谢绝,执意要坚持与大家共同坚守岗位;金牛区挂职石渠县交通局副局长张化冰同志在接到石渠县发生60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境内多条道路和50余座桥梁水毁严重的通知后,克服头晕、呼吸困难等强烈高原反应,第一时间赶往洪灾现场,对桥梁引道损毁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勘查和分析,并立即协助组织当地干部群众进行抢险工作;2010年6月到炉霍挂职的徐海一直把炉霍当成自己的家乡,把群众当成亲人,仅一个月的时间,便走遍炉霍16个乡镇,全面了解工作。两年来,徐海走了上万公里,解决了炉霍县最贫困最边远的卡娘乡的通村道路、水电等问题……
再多的例子,都只是冰山一角。来自成都的援藏人,用自己的汗水和行动,诠释着坚持、奉献和爱。他们,为藏区带去了温暖,带去了光明,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爱。牢记使命、扎根藏区、恪尽职守、倾情奉献,他们,是推动四川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挖井人”。
自7月以来,成都援藏工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这只是成都市整体援藏工作的一个序曲,要促进藏区经济社会面貌的全面改善,推动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援藏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都日报实习记者 刘芳君 记者 朱琳 摄影 王若冰
新闻推荐
一年前妻子去世,今年8月15日,郫县84岁的陈大爷将两个儿子告上郫县法院,要求分亡妻的财产。“我在美国工作回不来,没有时间。”二儿子杨先生向法官诉说了实际困难。为了方便当事人,法官首次用电子邮件...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