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城魅力四射 ——德阳多元化文化精品集萃
核心提示:
绵竹年画、广汉三星堆;孝泉德孝文化,马井元宵节;杂技《飞翔》、舞蹈《姑娘》……德阳大地,有一种精神力量始终推动着我们朝着建设中国西部经济文化强市的征途,阔步前行。这种力量叫文化。
建市以来,德阳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的步伐从未停止。在今(19)日开幕的“龙行盛世·大德如阳”“嘉皇·心悦城”2012第四届德阳市端午龙舟文化周活动中,德阳多元化文化精品将集中呈现在广大市民面前,让大家近距离感受“文化德阳”的魅力,共建美好精神家园。
【文化元素】
关键词:中国传统 民俗风情
点击——过端午,划龙舟,吃粽子……在本次龙舟文化周中,“中亚房产”德阳市首届民俗民间文化艺术节汇集了德阳众多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为广大市民端出了一份精彩的民俗文化盛宴。
【特色推介】
竞渡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视,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1年,绵远河一期整治工程完成,并正式更名为“旌湖”。此后连续3年,盛大的龙舟经济交易会在此举行,给德阳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端午食粽
粽子又称“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也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2010年12月,江西德安县宋代古墓出土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筒棕”,直到现在的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广汉保保节
“保保”即干爹。广汉保保节由民间传统“游百病”和拉“保保”的习俗演变而成,以拉“保保”这种方式来祈求小孩平安成长。历时已近三百载,当今仍盛。每年正月十六,在广汉的房湖公园和金雁湖公园,年轻的父母提着盛有酒菜和香蜡钱纸的竹篼,抱着小孩子等待“保保”的到来。如果小孩望着哪位男子笑,或者孩子父母“相中”某位男子,而被相中者也应允,就在古柏树下举行参拜仪式,“干亲家”就这样认定了。此后,两家相互走动来往,成为亲威关系。
绵竹年画节
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为传承和弘扬绵竹年画这一文化,绵竹每年1月至2月隆重举办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已成传统。年画节现场,“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跷”、“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期间,省内外客人络绎不绝,绵竹年画交易火爆。
马井元宵节
马井元宵会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原名“品仙台”、“赛宝会”,每年这天邻近十余县的工匠相互邀约,各自将制品拿到“品仙台”来赛宝,古往今来从未间断。近年来,马井元宵会在规模、内容上日渐丰富,正在发展成为川西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盛会之一。元宵会当天,进场商家一般都有2000余户,主要来自龙泉驿、郫县、德阳、绵竹、广汉、彭州、什邡等川西地区,甘肃、云南、河北、新疆等省区也有少数慕名而来的客商,成千上万的人们或呼朋唤友、或携妻带子赶赴马井,参加元宵盛会。
德孝文化
孝泉,是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一门三孝”典故的故里,被誉为中国“德孝文化”之乡。在民间,老百姓以典籍记载为脚本,编撰出“一门三孝”和“安安送米”的故事。孝泉镇在继承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基础上,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的传统观念引申为“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树一带新风”,并成功举办多届中国德孝文化旅游节。灾后重建,孝泉继续打造文化古镇,把“孝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和“泉文化”结合起来,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从根本上改变了古镇人居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德阳灯会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素有观赏花灯的习俗,各地皆在街市悬挂花灯,百姓则相约游览观赏,俗称逛灯会。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1995年,首届德阳灯会举行,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盛况空前。此后连续八年,德阳灯会逐渐打响品牌。2012年初,灯会重回德阳,以德阳重装、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为主线,以欢乐、祥和、团结、奋斗为主题,精心打造了一批极具震撼力的彩灯组,无论规模还是水平都超过历届,重现了德阳灯会16年“光影传奇”的辉煌。
【文化元素】
关键词:人文胜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击——地处“天府之国”腹地的德阳,历史优秀,人文景观量多质优。在这块5911平方公里的神奇土地上,有“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西部第一的德阳孔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三国遗踪白马关庞统祠……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星罗棋布的人文胜迹,让人流连忘返。
【特色推介】
绵竹剑南老街
想要领略中国白酒的魅力,位于绵竹市剑南镇上的剑南老街是最佳的选择。站在街口“剑南老街”牌坊下,一条平直的古街直指前方的“天益老号”酿酒坊。沿着街道往里走,一边贯穿起“天益老号”酒坊、古窖池群等剑南春独有的御酒历史;一边贯穿起川酒会馆、历代酒肆、关帝庙、古戏台、年画坊等美酒文化。游客在“天益老号”的门口,就可看到这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博大精深。
孝德年画村
在绵竹,还可以见识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木板年画。在孝德镇年画村,可现场感受师傅们制作绵竹木板年画,从起稿,到刻板,再到最后开脸,整个过程没有套色版,但手工绘制的效果绝对让人眼前一亮。
德阳石刻公园
位于旌湖西侧、泰山北路干道旁的德阳石刻公园,犹如闹市中的一方净土,没有喧哗,没有嘈杂。5组大型浮雕群、35个木雕拱门、32根蟠龙石柱组成公园,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城市现代艺术石刻雕塑群。
广汉三星堆
位于广汉城西11公里处的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文化遗址,在这里,能感受辉煌灿烂而又古老神秘的古蜀文明。坐落在遗址东北角的国家4A级景区三星堆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代祭祀用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余件珍贵文物都一一呈现在游客面前。
什邡渔江新村
渔江新村,一个因西海“白鱼仙子”下凡的传说而得名的村子。地处什邡市城北北京大道旁边,距什邡市区14公里。这个地震后全部重建的村子,以乡村旅游和鱼文化为主,建设成了一个与当地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居环境。眼下,这里上千亩的向日葵正待开放,“中国乡村快乐健康游·葵花宝典之旅”的活动将在这里举行。除了观赏向日葵外,还可以垂钓、品尝河鲜,绿色果品采摘、水上游乐等。
罗江倒湾古镇
大约两万年前,当时天地洪荒,白马关所在地形成奇异的海底世界,砾岩被冲击成无数沟壑,形成了一个屏障。倒湾古镇由此得名。古镇以三国文化资源为依托,集休闲、游览、购物、居住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倒湾八卦谷,郁郁葱葱的古木,形态各异的巨石,仿佛带人走进了原始森林;一段约两公里长的金牛古驿道,是四川保存最完好的金牛古蜀道;沿着古驿道,就可以走到著名景点白马关;白马关城门内右手边就是庞统祠,它是四川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三国蜀汉遗迹,不仅是三国蜀汉政权兴亡的见证地,而且也是全国唯一纪念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庞统的专祠。
中江继光水库
长21公里的继光水库,总库容9820万立方米,湖区最深处为33-43米,划船在湖面上,湛蓝清澈,山水相映成趣,俨如一片世外桃源。库尾处的公路旁有一处古典式建筑,可供游人餐饮娱乐,乘舟畅游,令人心旷神怡。
根石艺术
德阳大多地区为丘陵,根材资源丰富,有乌木、乌桕、柏树、山麻柳、金弹子、葡萄根等等,根艺艺术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千姿百态、令人叫绝的艺术作品,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大展中屡获大奖,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德阳地区有着珍贵的奇石资源,其青花石体量适中,青灰底衬白花纹,将令人陶醉的雪域风情与苦寒中坚强勇敢的生命淋漓地表现出来。中江花石产于中江县城小东河和凯江的河床河滩,分为文石和棋石两种,因以龟纹、菊花纹为多,所以又称菊花石。中江花石技艺代代相传,并有一批民间艺人努力保护、挖掘中江花石的文化。中江花石加工工艺也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石精品在省博物馆、黄继光纪念馆均有收藏。
德阳潮扇
德阳潮扇源于广东潮州团扇,清光绪年间任福建仙游县同知包善诚,罢职回乡带回潮州团扇,并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形成了德阳潮扇的独特风格,其工艺水平远胜于潮州团扇,故成为德阳一绝。德阳潮扇的制作,以慈竹丝、丝线、萱纸为原材料,扇面有猪腰型、蝙蝠型等多种,上面配以山水画、诗词等,既实用又美观,文化品位极高。抗战后,四川书画大师张大千、叶浅予等分别为扇面作画,大大提高了德阳潮扇的知名度,制扇业由此达到鼎盛时期,潮扇远销国内外。近年来,省、市、区众多知名画家、领导纷纷为德阳潮扇绘扇面、题字,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枯木逢春,再现生机。
【文化元素】
关键词:地方美食 民间风味
点击——龙舟鼓响,粽子飘香。在粽香四溢的端午节,德阳民间除了吃粽子之外,还保留着吃盐蛋、皮蛋的传统,有的还会喝上一点雄黄酒。而随着德阳首届调元川菜美食节的临近,我们也有机会细细品味一番“舌尖上的德阳”。
【特色推介】
中江挂面
相传清朝官员孟邵奉命巡察台湾凯旋归来,乾隆皇帝亲自设宴为其接风洗尘。席间,内侍献上中江挂面。只见莹润洁净的玉碗中银丝盘叠,油光可鉴。嫩绿的菜叶,鲜红的樱桃强烈地吸引着在座官员们的视线。乾隆微微一笑,对孟邵说:“孟爱卿,汝可识此面乎?”“启禀陛下,此乃中江挂面。”孟邵还现场赋诗一首:“名列帝王玉食中,堪称道骨仙风。宫廷华府觅芳踪。玉碗增色,只为银丝种,一经巧手斡旋出。面中再无昆仲。至今盛名犹称颂。孔通华夏。敢道九州同。”乾隆一听,龙颜大悦。中江挂面一时名动京城。人们取其孔通华夏之意,便把中江挂面称为空心挂面。自此“空心挂面”一语便流传了下来。中江挂面的特点是细如发丝,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体因经多次发酵而有微孔,故有“茎直中通”之说,其特别柔嫩易消化也缘于此。2010年,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剑南春酒
绵竹酿酒已有1000 多年历史,早在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至625年),便有剑南道烧春之名。剑南春酒的前身绵竹大曲创始于清朝康熙年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办的酒坊叫“朱天益酢坊”,业主姓朱,名煜,陕西三原县人,酿酒匠出身。当年他发现绵竹水好,便迁居到此,开办酒坊。后来,又有白、杨、赵三家大曲酒作坊相继开业。据《绵竹县志》记载:“大曲酒,邑特产,味醇香,色泽白,状若清露。”清代文学家李调元在《函海》中写道:“绵竹清露大曲酒是也,夏清暑,冬御寒,能止吐泻,除湿及山岚瘴气。”清末已发展到十七家。1958年,绵竹大曲酒改名“剑南春”。
什邡板鸭
什邡产鸭史远及古蜀国鱼凫王朝,美食史可溯自西汉雍侯宫与五代蜀王宫宴。古籍《王家尚食谱》曾记载,北宋大文豪美食家苏东坡,以绵竹蒸蜜酒、取什邡鸭为佐,畅游长江作赤壁赋的佳话。而后什邡板鸭终成国人喜爱的蜀中美食。什邡板鸭产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熏制前用天然香料多次腌渍,反复烘烤。其表体金黄,色泽均匀,肌肉紧密、肉质呈浓红色。高蛋白、低脂肪、腊香可口。
德阳酱油
清朝时期,德阳城内就有几家酱油铺,其中以江兆于光绪年间开办的“同庆丰”号酱园尤为有名。民国时期,“同庆丰”号酱园曾3次改革创新酿造工艺,配料精选考究,酿造技艺精湛。其中白窝油、红酱油、特油、甲油畅销省内外,素享社会各界盛誉。德阳酱油既有生抽鲜甜美味的口感,又有老抽色泽浓厚的体态,实为一款优质的大众调味品。德阳酱油突破传统概念,鲜和辣合二为一,尤其适合烹制川菜等辣味菜肴以及点蘸菜肴,色泽红润,鲜甜适口,为红烧鱼、红烧肉等红烧菜肴增色添香。
罗江豆鸡
罗江豆鸡的创始人袁通儒,号崇大,自幼礼佛。民国17年在什邡罗汉寺昌龄法师门下剃度为僧,3年后还俗闯荡江湖。一个偶然的机会,袁通儒在一家鸡毛饭店吃饭,没有下酒菜,店家给他弄了一碟麻油豆皮,他吃后顿受启发,回家后以黄豆试制成了更加美味可口的“豆鸡”来维持生计。袁通儒反复总结制作工艺,于民国25年制作了首批豆鸡,送往成都花会佛教食品展览会展销,获专利权,并取得了金字招牌一面,从此豆鸡扬名。罗江豆鸡由一层层薄薄的豆皮卷制而成,颜色棕黄,豆皮上沾满了芝麻、熟油辣汁、花椒面儿等配料,豆皮之间充溢着一股麻油味,状若鸡肉,奇香诱人。
广汉缠丝兔
唐朝中期,一代名相房琯被贬雒县(今广汉),任汉州刺史。除夕新年,雒县一户韩姓大家小女出阁,韩家老爷邀请房公为上宾共同赴宴。韩家以腌制兔肉闻名乡内,喜席上,托一金丝镶玉兔作席,色香可餐。房公食后,大为赞赏,问韩家老爷此道佳肴何名?韩家老爷回房公说,此宵暂无别名,是为小女出嫁而准备,便请房公赐名。房公思考片刻,语以此物勘比珍馐,金丝缠绕家合兴旺,食者步步高升,千里婵娟,婵与缠同音,定名为缠丝兔。缠丝兔实为腌兔的一种,广汉城乡许多作坊和家庭都在腌制。缠丝兔色泽红润,味美鲜嫩,肌肉紧密,肉质细滑,而且高蛋白,低脂肪,是一种健康食品。
本报记者 刘勋
新闻推荐
从穷山沟到醉美乡村的蝶变——探秘绵阳市乡村旅游发展之路(上)
乡村美景,人在画中游(本报记者张莉摄)绵阳没有世界级文化历史遗产,也没有世界级自然遗产,不论是在全国还是全省,旅游资源相对贫乏。但是近年来,绵阳市旅游业发展迅猛,2014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