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部门为四川个农专社做体检本报记者许静刘云云省
18个部门为四川27691个农专社做“体检”
□本报记者 许静 刘云云
4月23日,省委农工委14楼会议室。只能容纳三四十人的屋子坐满了省级18个厅局的相关负责人。投影仪映在荧幕上的“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专题会”几个红字格外醒目。
他们在讨论全省6000多万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施行已5年,四川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简称“农专社”)现今发展到怎样的水平?它们要成为真正能带领农民致富的载体,还面临哪些问题?这正是参会18个部门要切磋合计的。
半数农民加入农专社平均销售额首破百万元
郫县西北角有一个唐元镇,已发展成为了“四川省韭黄之乡”,有8600多亩的种植面积,在西南也是最大的韭黄生产基地,亩均产值达到六七千元,带动4000多户农民增收——这背后的推手便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唐元镇不是个案。
省委农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省农专社达到27691个,带动面占全省总农户的54%。
“我们合作社是2008年成立的,全镇600多户种植户有近90%都入了社,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击,不仅增强了市场话语权,还增添了我们闯市场的底气和信心。”彭山县观音镇果园村葡萄种植大户杨志明告诉记者,合作社实行“一条龙”管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大幅提升,亩均产值已从原来的三五千元突破了万元,葡萄卖到了香港。
农专社对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四川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专社的扶持力度。据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省财政安排支持农专社的专项资金为3000万元,2011年增加到1亿元,今年则增加至1.1亿元。
来自省农业厅的一组数据更值得欣慰:
增速——2011年,全省农专社的注册商标和建立基地数量保持了30%以上的增速,有1625个农专社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有2156个农专社获得了注册商标,有1788个农专社开展了标准化生产,建立了162.7万亩的产业基地,分别比上年增长30.8%和31.3%。
规模——2011年,全省农专社平均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万元,有316个农专社实现了“农超对接”,向超市直接供应农产品达到10.5亿元,比上年增长六成以上。
带动效应——2011年,全省农专社按交易量(额)比例向入社成员分配盈余16.5亿元,按入股资金分红5.5亿元,成员户均增加纯收入1210元。
“农专社除了在物资统一供应、产品统一销售中让利成员外,通过完善盈余分配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将基地、农民与龙头企业、市场紧密联结在一起,让农民也分享到了销售、加工、储藏等环节的增值收益,带动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空壳合作社”现象仍在资金品牌等存在问题
“合作社组织方式比较松散,机制不健全;合作社的很多活动,比如请专家培训,到外地参观,都需要临时凑集,没有专门的资金来运作;项目申请手续很多,很难申请成功……”谈到困难,某基层农专社的理事长有点“刹不住车”。
这也绝非个案。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办公一张桌子、生产经营一个场地、发展一张嘴皮子、合作社只有一个牌子”的“空壳合作社”现象,在个别地方也很突出。
据省工商局个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1年,四川省农民专合组织数量在全国只排第11位,其中有商标的尚不足10%。
而来自农行四川省分行的数据,则从另一个层面显示出了四川农专社的发展软肋:从2007年以来,该行累计投放农专社贷款近12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贷款余额仍有2.98亿元,其中不良贷款有2.91亿元。
“农专社当前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这次系统‘体检\’,我们将有的放矢地对农专社下一步的发展‘对症下药\’。”省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四川省将根据当前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尽快出台一份多部门联合起草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促进农民专合组织健康发展的文件,其中包括在重点产业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制定农专社税收优惠政策、起草规范性的农专社章程等一系列举措。
新闻推荐
5月23日,成都出台《关于加快全市蜀绣产业发展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意见》。《意见》确定郫县安靖镇为成都市蜀绣产业核心发展区,到2015年,要建成蜀绣产业核心发展区和覆盖全域的生产网络,蜀绣产业...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