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纪 舍命不舍金饼的蜀王(上)
老成都皇城的城门洞。
老成都东城墙内侧。
老成都皇城内景。
□奉友湘 李后强
萧纪是第二位入蜀镇守的皇子。他同萧鉴颇为相似,都是开国之君的儿子,从小聪明好学,性格沉稳,不尚浮华,务实求真。他在蜀中苦心经营十七年,文韬武略,相得益彰。他南拓疆土,西通吐浑,境内安宁,威名远播;他内安民心,发展农商,盐铁丰饶,市场繁荣。由此兵甲强盛,势力超群。他虽然是最小的兄弟,但在诸藩王中,足以睥睨天下,傲视群雄。也许正是有了骄傲的本钱,他才敢于在老子梁武帝萧衍死后称帝争权。他大铸金饼,炫富天下,说是要奖赏立功的将士。然而,在战争的关键时刻,他却舍命不舍金饼,让部下“望饼兴叹”,队伍最终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
一 萧纪担任益州刺史
萧纪字世询,又字大智,是梁武帝萧衍第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梁武帝四十四岁才得萧纪,因此对他颇为疼爱,封萧纪为武陵王。萧纪的母亲是葛修容。
梁武帝萧衍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也算是佼佼者了,无论武功文治都足以光耀史册。他精通经史、诗文、音乐、书画、宗教、棋艺,差不多是无所不通。在立国之初,他勤于政事,任贤用能,国富民裕,尤其文风鼎盛。萧纪生长于斯,自然饱受熏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丝毫没有皇家子弟的纨绔习气,成人后文可下笔成章,武可安邦定国,年纪轻轻就当了将军,担任过彭城太守、扬州刺史等职,备受梁武帝萧衍喜爱。作为一个英明的皇帝,萧衍知道疼爱儿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独当一面,成为国家的真正栋梁。因此,梁武帝萧衍大同三年(537年)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派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到成都担任益州刺史。
因为在梁武帝萧衍眼里,益州太重要了。为了争夺梁、益二州,梁与北魏打了三十年拉锯战。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七月,萧梁的益州刺史萧范、梁州刺史樊文炽,合兵围攻东益州治晋寿县(治所在今四川省彭州市西北)。梁军攻势猛烈,北魏东益州刺史傅敬和举城投降。同年十一月,萧梁北梁州刺史兰钦又引兵强攻南郑,北魏梁州刺史元罗也大开城门归顺萧梁。于是,梁、益二州终于又入萧梁版图。
江山是打下来了,但谁能镇守得住,治理得好,还要信得过,才真正是一件令人犯愁的事。益州虽然富庶丰饶,战略地位重要,但远离京城,差不多算孤悬一方,若无强大的文治武功,绝对镇守不住。但这种封疆大吏如果不是忠心耿耿之人,又可能天高皇帝远,搞独立王国。萧衍前思后想,还是自己的儿子稳当;而众多儿子中,最小的萧纪已经历练,正好让其再长才干,因此作出上述决定。
二 荒废凄凉的空城
萧衍决定让萧纪镇守益州,不仅因为这个小儿子文武兼备,而且为人宽厚,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成熟,干练,有城府,萧纪确是个帅才。这从他的文章中也能看出来。据说他著文“属辞不好轻华,甚有骨气”,说明他既很能干又有个性。
然而梁武帝的如意算盘差点拨出了错。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乖儿子萧纪却以入蜀道路险远为由坚决推辞。老爷子梁武帝便跟他做思想工作:“儿啊,眼下天下大乱,只有益州安定,那里锦绣山河,沃野千里,这可是个美差啊!我可是疼爱你才把这块肥美之地交给你哦!你可要懂得起老爸的一片苦心呢!”可能萧纪没有听说过“少不入川”的俗语,父皇的话打动不了他。萧纪心里像塞了块冰,拔凉拔凉的,成天唉声叹气,真是打死不想入蜀。于是他差不多踏破父亲宫殿的门槛,反复数次面见皇帝老爹,希望他能收回成命,不再派自己去益州。梁武帝又苦口婆心地说:“你又不是一去不回,你不是说过总有一天我会老吗,真到那一天,我就让你从益州回来,我们还会相见。”这话似乎暗示萧纪,要是在蜀中干得好,将来也许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萧纪听了暗喜。于是,刚届三十的他,以武陵王、安西将军、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事、益州刺史的身份,带着长子萧圆照,开开心心地入蜀赴任。同萧鉴一样,他虽名不叫蜀王,却是实实在在的蜀王。
然而,益州迎接萧纪的,不是鲜花和笑脸,而是满目疮痍和荒凉萧条。由于战争首先是攻略城池,再坚固高大的城墙也阻挡不住反复蹂躏的铁蹄,城市反而成为最危险的地方。为躲避战乱,不少蜀人背井离乡,许多昔日繁华的城市,成了杂草丛生,荒废凄凉的空城。
蜀地的荒凉也引发了新的移民,原本生活在今贵州的少数民族僚人,便陆续迁入蜀地,筚路蓝缕,开创新的生活。
三 振兴巴蜀的使命感
百废待兴,萧纪爆发出一种振兴蜀、巴的使命感。他通过缜密思考,提出一条重新繁荣天府之国的路子,那就是:缓和民族矛盾,尽快恢复生产,积极发展农商,减轻赋税徭役,百姓休养生息。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萧纪首先使出第一招:抚夷。对少数民族僚人改征伐为安抚。过去许多益州官员总是把僚人当作低等民族,非征即伐,而且往往把僚人的家产掠夺一空,以中饱私囊,有时也充实一点点国库;甚至把俘虏的僚人充作家奴,剥夺其人身自由。而萧纪认为,僚人自动移民来到蜀地,耕种撂荒的土地,本身对复苏经济就大有好处,不但不应该打击,而且还应该鼓励他们。于是,萧纪对僚人采取了以抚慰为主的策略,改变了过去横征暴敛的方式,征税同蜀地居民一视同仁。这就让僚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他们同原住民的关系逐渐融洽,民族关系日益和睦。
接着,萧纪又使出第二招:重建。他把那些饱受战火蹂躏、空废多年的城市恢复设置,引导离乡居民回到故地,重建生活秩序,繁荣交易市场。其中,他有一个很大的贡献,就是恢复设置了邛州(今四川成都邛崃市)和戎州(今四川宜宾市),这两座城市当时已因战乱空废了长达百年。如果不是萧纪当年的英明之举,这两座著名而美丽的历史名城也许就会湮灭无闻。因此,今天的我们应该对萧纪当年的伟大决策表示敬意。
萧纪使出的第三招是:兴业。他把恢复农业作为第一要务。农桑兴,百姓便得饱暖,手工业便有了原料;盐铁举,财政便收入培增,居民生活日益丰富。在物质基础日益巩固之后,百业兴旺,蜀中的文风也就日盛了。
萧纪使出的第四招是:通商。他不但把益、梁二州内的商贸搞得火热,还努力拓展外贸,向西与吐谷浑等国通商。吐谷浑亦称吐浑,其民族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经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萧纪便是通过与吐谷浑的商贸活动,打通了与今新疆、中亚一带的西域各国与益州间的陆路交通。由此开通了一条“使节之路”:西域各国的使节均经过益州中转,再到达梁国首都建邺(今南京)。四 宣威示强恩信并用
这个时期,益州与西域各国的民间商业往来也十分活跃。甚至有不少经商的西域人来蜀地定居。有个叫何细胡的粟特人(生活在中亚一带的印欧人种),入蜀后在郫县安家。他被萧纪任命为财政官员,管理益州的金银锦帛交易,何家也借此成了蜀中巨富,号称“西州大贾”。后来他的儿子何妥成了隋代著名音乐家和哲学家。
萧纪的第五招是:拓疆。萧纪并不是通过武力征服,而且通过宣威示强,恩信并用的方式,将部分原属古蜀的南中之地收归益州。他向南开拓了宁州(今云南省东南部)、越巂(今四川攀西地区)两郡,使这些地区在脱离中央政府近二百年后,纳入了梁国的疆域。
这些举措一一推出,益州一天天变样。萧纪在蜀主政的十七年期间,基本没有出现过民变,蜀地得以休养生息。不但居民安享太平,府库也日益充盈。史称其“器甲殷积,有马八千匹”,可见军力之强盛。他老子梁武帝对萧纪的表现非常满意,大同十一年(545年),加授萧纪散骑常侍、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这后一个官位就厉害了,仪同三司,这三司指的就是三公三师。即指地位等同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乃是正一品待遇。是皇帝以下的最高行政级别了。
不仅如此,梁武帝还给了萧纪一个特殊的待遇。皇子外放做官,按照朝廷“牵制亲王”的政策,萧纪的长子萧圆照应当留在京师当人质,这是为了防止皇子在外造反闹独立。但梁武帝格外开恩,让其父子一同入蜀。萧纪在蜀立下大功,父亲对他格外倚重,让他的皇兄们甚至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萧纪的六哥邵陵王萧伦就曾发牢骚说:“武陵王有什么功劳,官位竟然在我之上?朝廷昏愦,哪里懂得用人。”不料这话传到了梁武帝耳朵里,老爷子大发脾气:“人家武陵王有体恤百姓和开拓疆域的功劳,你萧伦有什么本事来争功?”
新闻推荐
(记者王珊珊)为推动成德眉资协同发展,促进毗邻城市交界地带融合发展,4月20日下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文全率队赴成都市彭...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