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故里觅蜀魂
□ 余勋禾(成都)
为复活一段远古历史,我们受邀南行到望帝故里云南昭通,既怀着神圣的责任感,又像祭祖归宗走亲戚一样,来完成这次追本溯源的神圣之旅。
车过四川宜宾市,横跨长江第一城不久,就进入云南省昭通地区的水富县了。这里山清水秀,灵气氤氲;山为乌蒙山区,水名横江之水,山顶常常飘逸着云气,有心出岫的她们,晃若仙女的裙裾,轻如纱,薄如玉。横江绿水如带,山环水绕,碧波不兴,清幽幽,冷冽冽,助人思路清晰。可喜的是一入云南,蜀地的炎热便已成过往,而滇国的凉意,纵然在秋季,也如沐春风一般惬意。
到云南昭通的山路或高或低,或弯或绕,总是旁着谷底的横江溯源而上。水的走向服从山脉的安排;山脉的态势,来自地壳运动;地壳的形成,又拜托近代板块漂移学说……中国古代道家哲人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人相信这个法,有人视而不见,而更多的人仿佛并不需要。
诗仙李白在《蜀道难》中吟唱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诗人认为蜀国首位先王蚕丛,曾经是那样遥远的存在,远及洪蒙时代,未解钻木取火,还处于茹毛饮血的蛮荒。然而谁知道,比老子更加遥远的年代,新石器时代初始,昭通就从神话的舞台走入现实。这里古称朱提,处蜀国南陲,在天荒地老史诗般的朦胧阶段,这里便迎来文明的曙光。
我们还是根据扬雄的《蜀王本纪》,来还原那段历史吧。书中曾说:“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按族属划分,三人都是羌族之后,生活方式为“居无常所,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
以上文字脉络清晰,含量丰富,已勾勒出三位先王的代际与流变,是一份难得的参考材料。我们知道,蚕丛来自岷江河谷,这是被历史学家肯定的。《茅亭客话》卷九,也是这样介绍第一位古蜀王的:
“古蚕丛氏为蜀主,民无定居,随蚕丛所在致市居,此之遗风也。”这句话里的“民无定居”,符合当时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模式。然而他们对服饰的需求,已不仅仅限于兽皮的御寒了。审美意识的苏醒,源于轻盈华美的丝织品,它们更受人们的青睐。那时蜀地气候温和,森林广布,三星堆发现大量象牙,即是有力的佐证。从文中看,蚕丛倡导百姓养蚕取丝,他走到哪里,都以传授养蚕技术为己任,并在当地形成蚕丝交易集市。孰料黄帝的夫人嫘祖,也是古蜀国人,她发明了纺织,前提应是蚕丛取丝之艺的推广。可以说蚕丛和嫘祖二人,促进了中国服饰的多元,激起了“人想衣裳花想容”的浪漫追求,由此被后人推崇、怀念。
第二位蜀王柏灌,也是蚕丛的后裔,据说彭州海窝子古城为“瞿上”(另说双流县南十八里牧马山为“瞿上”),关于柏灌的生平,遗憾的是文字记载甚少。
第三位蜀王鱼凫带领他的族人,逐渐向东南进入川西平原以求发展,《蜀王本纪》说“王田猎于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于湔。”这里的“湔”即指彭州关口湔江一带。那时他们的生活方式,仍以打渔捕猎为主。以后他的“仙去”,实为对他应享生活的愿景罢了。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前1057年,鱼凫王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有了“商”的称呼,“蜀”也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我们知道,一个族群愈是希望定居,就愈要有充足粮食作保障,因此那时的男女,已经有了明确的分工。妇女们开始从采集野粟野稻为食品,进而培育种植,开始初涉农耕了。
让我们从《蜀王本纪》中继续寻找答案:“时蜀民稀少,后有一人名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宇自立为蜀王,号望帝,治汶山下,邑郫,化民往往复出……”
这位杜宇是天降朱提的神人,完全是个异类,与前代从西北方入蜀的三王相比,他是掌握了更多农耕技术的先贤。这一优势应用于昭通这片水草丰茂、等待开垦、改沼泽为田垅的坝子,几年下来,就凸显出农业成就。杜宇先在这里种粟,后又试种水稻,皆获可喜成功。他将昭通看作农耕实验区,变游牧方式为稻作生活,为这里带来了安居乐业的升平景象。精通农耕技术的杜宇,并不满足于现状,为实现开疆拓土的更大理想,他带领一伙兄弟顺横江而下,出石门关到长江,并渡江来到蜀地南沿。经过一路北上地传授技术推广农业,有一天,终于来到了沼泽密布的川西平原。正如谚语说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要开发茫茫天地得有人助。杜宇在这里得到了爱情,与一个“从井中”出,名叫“利”的奇女子结婚,果然得到“天时”再加“地利”的融合之助。
杜宇一边建立国度自立为蜀王,号称望帝;一边选址在青城山下设立治所,名叫郫邑,搭好了国家的雏形。于是他继续指导大家改土造田,进行稻作生产,还亲自参加播种收获的劳动。他教民务农,倡导耕作,以暂不收税赋来惠及大众。这样的好政策让人们趋之若鹜,使得前朝曾经从事过农耕的遗民喜出望外,前来投奔他而重操旧业,促成了“化民往往复出”的盛况。望帝时,蜀国的疆域西南可达今天的芦山、天全一带,东面大致以涪江作为与巴的分界线,南方则间接影响着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北部。
杜宇治蜀时,约在公元前七世纪,这期间,川西平原曾经遭遇过一次大洪水。治水能人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杜宇便“委国授鳖灵而去,如尧之禅舜。”《蜀中广记》卷五十九说:“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焉。”杜鹃鸟又名子规。那时蜀人二月听见子规啼鸣,都会感念:“我望帝也。”
鳖灵继位,号曰开明。史书记载开明帝传十二代,遂为秦所灭。
历史车轮从古至今,碾过崎岖不平的道路,也为我们产生了包容性很强的传统文化,它的张力让我们充满了自信。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是我们强国的根本,这要拜托秦代“书同文,车同轨”政策。云南昭通地域的石门关,还有好长一段秦代“五尺道”古迹,我们为它自豪而高歌。我们要继续修出更美好的“丝绸之路”。
今天四川作家怀着崇敬之心,踏着古道前来拜谒“望帝故里”,就是为了不忘“蜀魂”初心,走向远方,“兼善天下”去播种文明。
新闻推荐
MV视频截图近日来,成都大街小巷甚至地铁、公交里的移动媒体上,一首MV《我爱你,中国》悄然走红。记者了解到,这支MV由成都市互...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