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彭州天府中药城为核心,布局黑水全域结对帮扶战略 脱贫奔康的黑水模式
瓦钵乡大黄基地瓦钵乡贝母基地郑义在村民家中走访
在彭州援藏工作队生活驻地的一楼大厅,贴有《2019年彭州市对口帮扶黑水县部分项目点位图》《2019年彭州市对口帮扶黑水项目进度表》的展板,都在进门处一眼能望到的地方。住房保障、教育保障、产业发展、就业帮扶……挂图作战的奋斗意识,牢牢树立在每个援藏工作队队员的心中。
彭州援藏工作队领队,黑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少华介绍说,彭州市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域互联结对帮扶,创新构建了“一核两驱六共有”全域结对扶贫模式,依托彭州天府中药城为核心,以生态绿色蔬菜和近地转移就业为两驱,突出了全域结对帮扶的主攻方向,以六个共有为关键领域,围绕“党建同向共建,干部互派共育,医教帮扶共联,文化同台共融,社会帮扶共助,营销平台共享”,明确了全域结对帮扶的重点内容,为黑水县全面实现脱贫奔康提供坚强助力。
■定制药园
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830亩
黑水,藏名为“措曲”,是“生铁之水”之意。黑水县平均海拔3100米,全县仅有6万人,地域面积却是彭州的三倍,地广人稀。黑水是典型的藏族聚居区,80%以上人口聚居在高半山,90%以上的土地分布在高半山,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传统农牧业为主导产业,局限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
高山黑土,养育了一方儿女,山高路陡,也是黑水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瓶颈?高半山土地资源丰富,且远离污染,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也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产业基础。
按照资源互补、产业相融的原则,彭州市将“黑水中药材种植基地”纳入彭州天府中药城一体规划建设,制定土地流转、科技金融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引导四川协力制药、成都第一制药、新绿色药业等10余家彭州医药龙头企业建设高原生态“定制药园”,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推进彭州资金、技术和黑水生态资源相融合,目前累计在黑水种植各类中药材面积已达到830亩,年底将达到1230亩。
■共同参与
农牧民发展中药材更有信心
企业流转村民土地进行规模化开发,更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联合当地的种植专合社、农户共同参与项目,既输血又造血。有了中药材基地做示范,也给了藏区农牧民发展中药材的信心和希望。
瓦钵乡渔沙沟村村支书王支,把家里的10亩地,以每亩每年18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协力制药的大黄种植基地,曾经只能种植青稞、玉米、麦子,全家人勉强够吃的土地,如今种上了能埋进地里一米多深的宝贝——大黄。王支给记者算起了账,除了流转土地收入,反过来,村民们又回到了土地,在中药材基地务工,管护、种植,时薪15元。今年8月,王支一家三口在基地临工工资,就收入4000多元。
在晴朗乡竹子村的150亩大黄基地,采用的则是“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共同参与田间种植培育、管理维护,由公司技术人员手把手“传帮带”。公司设置的“最低保护收购价格”,也给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不愁卖不出、不愁价格低。
■整合资源
中药材产业有了发展“线路图”
除了种植,医药企业也把生产流程前置,成都第一制药公司正计划将中药材粗加工工厂开设在芦花镇长河坝工业园区,现在已经临时租用厂房开始试生产,吸收当地农民工就业200人,发放农民工工资约15万元。彭州援藏工作队队员、挂职黑水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水务局副局长魏华奎介绍说。
整合全域资源,黑水县中药材产业有了具体的发展“线路图”:制定药材标准,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中药材种植研究机构合作定义黑水优势品类、有效成分;发展认证溯源,与企业共建药材检验中心,引入专业认证机构,建立中药材溯源体系;融入流通渠道,成立黑水药材仓储运配基地,与彭州电商企业合作建立线上销售渠道;共创药材品牌,提升知名度。
如今,瓦布贝母、大黄、高山羌活等上千亩中药材基地散布在黑水的群山之中,成为高半山农牧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人物故事
仓库搭起临时宿舍
他为高山蜂蜜打开销路
“郑书记,你好啊!”9月21日,彭州援藏工作队队员、慈坝乡党委副书记郑义刚刚走到胜伦村,64岁的斯达格他老远就招呼了起来。易地扶贫搬迁,政府补贴了斯达格他一家六口十来万,把家从山崖上搬到了半山,儿子也在城里跑运输。有了稳定的收入,“吃的穿的,水电都有。”斯达格他把郑义请进屋,指着爱心企业送来的米、油说。
2017年12月,原本在彭州市人社局工作的郑义成为援藏工作队的一员来到了黑水县慈坝乡,除了乡上的日常工作,胜伦村是他的对口联系村。每周,郑义都要徒步40分钟以上,从乡政府到胜伦村走访两三次。路上,要途经2018年年底发生山体崩塌的地灾点,在海拔近3000米的高度爬过一段长陡坡,每次他都要谨慎地多抬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落石。
在乡政府办公房背后的仓库,是郑义和三个同事的临时宿舍。窗帘隔开的四个“房间”,只能放下一张桌子,一张单人床和简单的洗漱用品、行李。仓库旁边有根水管洗漱、洗衣服,但一到冬天,就容易冻上。要上厕所,得走过差不多上百米,去乡政府大院的那一头。
9月的慈坝乡,已经需要烤火取暖了。但郑义他们的宿舍里却没舍得打开小电炉,“电不稳定,我们都只是冬天晚上才开一下。”郑义说,冬天晚上的温度能达到零下十来度。“冬天白天有空的时候,能跟同事站在院坝里晒晒太阳聊天,就是最舒服的。”
郑义刚到慈坝乡的时候,乡上刚刚开始发展养殖蜜蜂,但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村民们养殖出产的蜂蜜只能在本地销售,价格也低。郑义积极与对口帮扶单位、乡镇联系,利用电商平台,打开销路。慈坝乡的特色高山蜂蜜,在2019年就卖出5000斤,集体经济产值约30万元,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积极性,养殖的蜂箱,从300箱增加到了600多箱。
记者手记
记者在黑水的采访,一天“在线”时间13个小时,其中乘车9小时,从县城到每一个点位的单程时间超过2小时。车一圈一圈盘旋在大山的山路上,一侧是高山,一侧是悬崖,偶尔会遇到塌方,挖掘机正在清理落石。这样的路,就是援藏队员们每次下乡进村入户、勘察项目建设时走过的路。
援藏工作不是走形式、不是喊口号,每一步路都要踏踏实实地走。经过援藏工作队的不懈努力,贫困村通了水泥路、接了自来水,有了脱贫致富的产业,藏区人民的生活发生着让人振奋的变化。援藏工作队员却说,一年、两年的援藏工作,是自己一辈子难得和难忘的工作经验。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于遵素 胡科 摄影记者 陶轲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李玥林)第七届彭州白鹿·法国古典音乐艺术季中法·音缘国际论坛,近日在白鹿音乐小镇白鹿上书院举行。来自中...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